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内涵与启示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改革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陈云高度重视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问题,并就什么是改革正确方向、怎样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许多精辟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改革在起步阶段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重温陈云关于改革方向问题的论述,对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等重要思想,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继续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陈云;改革开放;正确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6—0033—11
  〔作者〕 唐国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改革方向问题,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提出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注意坚持和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围绕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性、改革方向的具体含义以及怎样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等问题,陈云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为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学习和研究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对于启发和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沿着正确方向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很有意义的。
  一、陈云关于改革方向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改革方向关乎改革前途与成败,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陈云对此有十分清醒和深刻的认识。面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改革起步阶段经验不足的实际,面对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与挑战,陈云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改革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角度,鲜明而又深刻地阐释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一)“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改革的性质决定改革的方向。陈云在这个问题上洞若观火、态度坚决,他指出:“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平息政治风波的重大关头,陈云以中顾委主任的身份召开中顾委常委会会议,斩钉截铁地说:“现在是关键时刻,不能后退。如果后退,两千万革命先烈用人头换来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会变成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社会主义的中国决不能改变颜色,这是陈云对坚持改革社会主义方向穿越时空、振聋发聩的告诫。
  (二)“如果不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一些消极现象必须加以重视和克服。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消极现象,陈云认为“要充分注意”,“务必高度重视”,并将“两个文明一起抓”,特别是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视为关系物质文明建设正确方向、党和国家前进道路和方向的重大问题。他告诫说:“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整个事业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如果不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陈云的话深刻揭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尤其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之间的深刻联系。
  (三)“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改革,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改革能否成功,根本上取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陈云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深很重,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靠我们党的领导”。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等考验和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他发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严重告诫,明确提醒全党:“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改革开放是在我们党领导之下进行的,人们很容易在直观感受上将党风倾向与改革方向联系起来,如果党风搞不好、搞不正,就会影响人们对改革方向和效果的判断,这也是陈云高度重视党风建设的重要原因。
  二、陈云关于改革方向具体含义的重要观点
  在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大前提下,面对新形势并结合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云从党的理想信念和使命宗旨、“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等角度,对改革方向的具体含义作了阐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一)“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是陈云从党的理想信念、历史使命的高度对改革方向的认识和把握。在陈云看来,改革决不能背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迈进。他明确指出:“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他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面对少部分共产党员在国门打开之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信心不足甚至动摇的情况,陈云指出:“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中国现在还很穷,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根本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得多。”针对有人提出“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陈云作出明确回应:“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应当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嘛。”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陈云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无可改变的法则”,并郑重地向全体中央委员说:“我们可以充满信心,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这一场景给在座同志極大的鼓舞和激励。   (二)“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是陈云从党的使命宗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点、落脚点的角度对改革方向的认识和把握。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意义。陈云指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陈云充分认识到革命胜利后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的要求,在关心解决大城市蔬菜供应问题过程中,提出了民生问题“必须安排在前”的观点,亲自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食品安全、冬季取暖等方面遇到的民生问题。陈云对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极为重视,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复告诫“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陈云把读报、看报当作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的重要渠道,平时看《人民日报》等材料很仔细,一发现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就立即提醒有关领导和部门解决。陈云的公仆精神和为民情怀,生动体现了“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
  (三)“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
  这是陈云从“两个文明”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对改革方向的认识和把握。陈云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大问题”,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同时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怎样认识这种“不能分离”的统一关系?陈云讲了两句话,一句话是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又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体的,要全面把握而不可偏废;一句话是从逻辑上讲,“社会主义事业也不可能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然后再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二者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推进、同步推进、同力度推进的关系,要平衡而不能失衡。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陈云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陈云对“两个文明”要辩证、全面、平衡地进行认识和把握的观点,对“两个文明”关系的辩证认识和把握关乎改革方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的观点。
  (四)“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把市场搞活”
  这是陈云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对改革方向的认识和把握。改革之初,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经济体制改革要破解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陈云不断结合新情况、新实践进行思索,提出要力求“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把市场搞活”的改革思路,对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1979年3月,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率先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指出“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探索中,陈云支持“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观点,在1984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稿时指出,这个稿子“对经济体制改革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有了比较周到的考虑”。1992年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后,陈云在《悼念李先念同志》一文中写道:“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陈云的文章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三、陈云关于怎样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观点
  在对改革正确方向具体含义进行思考和阐发的同时,陈云也对怎样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系列论述。
  (一)“把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
  为了使改革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共产主义前进,陈云鲜明提出“应当把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并强调“这种宣传教育不仅不能有丝毫减弱,还要大大加强”。针对改革开放后少部分共产党员“忘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问题,陈云认为这“同我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关,应引为教训”,指出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建设事关重大,为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陈云对四项基本原则极为重视,提出对干部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认为决不能出现四项基本原则“在执行中走了样”的情况。
  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全党,是党始终有战斗力、不断夺取革命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陈云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那么资本主义思想的侵入并不可怕”。陈云还强调,对那些“看见外国的摩天大厦、高速公路等等,以为中国就不如外国,社会主义就不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灵了”的人,要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这样的人里面有的还是做意识形态工作的,经过教育还不改,就要“调动他们的工作”。在坚持和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上,陈云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坚决捍卫信仰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
  为了使改革沿着“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向前进,陈云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陈云认为,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如果不注意,不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些现象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败坏党风和民风;但是,只要我们头脑是清醒的,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些消极方面是可以避免的。针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陈云着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和促进”作用,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党的纪律检查部门负有重大的责任。同志们要坚决地刹歪风、正党风,增强全体党员的党性,从精神文明建设上,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在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时,陈云高度重视从纪检工作的角度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出要“时时刻刻”注意“两个文明一起抓”,任何时候都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要以“搞好执政党的党风,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坚定地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为关键来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一切违反共产主义理想的錯误言行进行坚决斗争。   (三)“要进行研究,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怎么改”
  改革不仅要处理好“往哪里改”的方向问题,也要处理好“怎么改”的方法问题。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方向与改革方法密切相关,改革的正确方向要靠正确的改革方法来保障。面对改革之初经验不足的状况,为了把改革搞好,陈云强调“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在要进行研究,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怎么改”,高度重视改革方法问题。围绕如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积极和稳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等辩证关系,陈云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比如,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他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关于改革要既积极又稳重,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改革的步骤一定要稳妥”;关于改革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他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走一步看一步,随时总结经验,坚持把改革搞好”;关于改革既要微观搞活又要宏观控制,他指出:“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在经济活动中,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权力太分散就乱了,搞活也难。”陈云关于改革方法的论述内容很丰富,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是他一直强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改革问题上的实践和运用,为的就是要把改革的规律摸清,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把改革搞好,避免在改革进程中犯大的错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健康发展。
  (四)“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为了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确保党风纯正。陈云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他强调,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纪检工作应该研究新情况、适应新情况,“整顿党风这件事,不可掉以轻心”,“黨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他高度重视纪检工作对改革健康发展的保障意义,明确要求“党的纪律检查部门,要从纪检工作上保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党的各级纪检工作部门不仅要坚决反对和纠正妨碍、破坏改革的人和事,而且更要使纪检工作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
  为此,陈云对党的建设和整顿党风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具体的要求和举措,包括:各级党委和纪委要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各级纪委必须按原则办事,否则就是失职;对于危害社会主义建设,败坏党风、社会风气的歪风邪气,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除了追究那些为非作歹的个人外,还要追究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检部门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党员的党性和党纪教育,提高党员素质;等等。贯穿这些要求和举措的核心精神,就是要从严管党治党,把党风搞好,把党建设好,为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良好党风保障。
  四、学习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重要启示
  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对改革开放之初推动和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起了重要作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40多年前,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更是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学习和掌握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内涵要义,对于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更加有力地把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用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使命宗旨,不断增强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信仰定力、政治定力和群众基础
  强调从理想信念、使命宗旨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改革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更要加强理想信念、使命宗旨教育,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融入改革开放事业,把远大理想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基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宗旨,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精神支柱,也是指引改革方向的“灯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云深刻揭示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性、改革的性质和目的以及在改革中坚持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更加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深刻认识“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的前提下搞改革开放,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推动改革向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辩证、全面、平衡地认识和把握“两个文明”的关系,推动改革沿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
  强调辩证、全面、平衡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两个文明”要同时抓、同步抓、同力度抓,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在前进方向上保障作用,是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党不断加深对“两个文明”关系的认识,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为推动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协调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将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强调要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汲取和借鉴陈云关于“两个文明”辩证统一关系的观点,注重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保障作用,推动改革继续沿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沿着将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前进
  强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把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统一起来,体现了陈云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辩证认识和把握,是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成功走出了一条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认识过程。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一方面,要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仍然要借鉴陈云对计划和市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作辩证理解、促进二者不断结合的认识和观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提供正确方法论保障
  強调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验不足、路径不清、规律不明的情况下推进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改革的步子要稳,边实践边总结,避免大的折腾和走弯路,正确认识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积极和稳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微观和宏观等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陈云用正确改革方法保障改革正确方向的观点,是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精髓。毛泽东曾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对改革内在规律的总结,将“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作为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强调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形势下,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不能因为方法不当而出现方向性、颠覆性失误。习近平系统阐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活力和有序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和把握好的重大关系,为推进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习近平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时进一步揭示了改革方法和改革方向的内在联系,更加明确地阐明了正确改革方法对改革正确方向的保障作用。学习研究陈云关于改革的论述和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和掌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论述,在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的基础上,为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提供正确方法论保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五)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为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提供坚强保障
  强调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把党风搞好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体现了陈云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改革正确方向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是陈云关于改革方向论述的核心。一方面,党的领导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前提,党的奋斗方向就是改革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把党风搞好、把党建设好对于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至关重要,如果党风搞不好,人民群众就会产生不满,严重的话就会对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产生疑虑。习近平总结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直面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的严峻局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大论断,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我们党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要从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经验,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和推进改革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提供坚强领导力量保障。
  (责任编辑 付国英)
其他文献
[摘要] 关于精准扶贫从中央到地方有着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但是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扶贫资源整合协调机制不健全,精准贫困户识别不到位,缺乏激发社区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缺乏提升外部帮扶人员帮扶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安排等问题,影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2020年精准扶贫决战年到来之际,外部帮扶主体应特别重视和落实习近平关于激发贫困社区内生动力的相关论述,采取“普惠十精确瞄准式”相结合
期刊
[摘要]“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背景下提出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是贯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指导方针。以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系列论述文本为样本,对香港问题的“解冻”(1974~1981年)、“谈判”(1982~1984年)、“回归”(1985~1997年)三个阶段进行梳理和阐释,可以看出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始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破解香港问题。对于香港回归
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深刻诠释和生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追求真理,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信念坚定,经历“三落三起”的政治磨难,仍然豁达乐观、无私无畏,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心系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四川省政治学会2019年年会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川渝地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四川省政治学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协办。  西南财经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其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焦点,其教育内容、方法机制、载体平台等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韩同友教授领衔著的
期刊
〔摘要〕 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长期思考和阐发的一些重要观点的集中概括与升华,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框架,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抉择,为中国摆脱困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出路。南方谈话是中国共产党在开
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推动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退休后继续关注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初心和使命: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正视群众生活水平低和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促成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退休后,邓小平着眼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资本为核心,以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为依托,阐述了历史必然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趋势。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主动参与世界历史的一场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遵循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借鉴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将继续遵循改革
期刊
〔摘要〕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城市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与成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逻辑,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彰显了五大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有其理论和现实必然性,高度契合成都的发展阶段。成都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将公园城市建设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全方面打造人与城市、环境、产业
期刊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科技开始经历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在对世界格局作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现代化首先是电子工业化,必须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依靠科学规划实行统一组织,加强科学研究夯实发展基础来保证电子工业的发展;他提出制造计算机要打歼灭战,搞专业化生产;提出中国军队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他把现代化作为中国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