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中职教育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期待,从而提出了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为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42-001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弄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前提,但“双师型”教师却众说纷纭,影响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还存在不一致的观点。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该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这几项条件就分别反映了对“双师型”教师的不同认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
1.明确“双师型”教师的鉴定标准。
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即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高级)技师等。同时结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况,提出“双师证”具体鉴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部门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提高教师的“双师证”含金量。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建立切合职教实际需要的职教师资职称评定制度
我国大学教师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讲师四个等级。我国中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定与普通高校同一体系。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异,如何制定一个符合高等教育特色的中职师资职称评定体系,从而正确引领职教师资队伍培养建设,成为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服务,因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岗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职师资职称评定。此外,中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及相关技能水平都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建立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首先,中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真正放到关系学校的前途与发展的高度,使教师培训上有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针对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学校可作调整,科学安排教学任务,让教师有充足时间接受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中职院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时,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部标准,以此对教师进行衡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实施。最后,要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对获得“双师证”资格的教师要给予享受培训、进修及项目研发补贴等优惠待遇,以此吸引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努力。最后,教师在职称考评、加薪、晋级时,要重点考虑或照顾取得“双师证”的教师,从机制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对不愿意参加“双师证”培训,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及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则要在各方面进行限制或采取比“双师证”教师更加严格的考核机制,让其在考评、调薪、晋级等方面增加难度系数,或在经济上给予杠杆偏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危机感,促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从而在机制上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5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岗位实训
学校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企业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回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培训条件的投入,强化师资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和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23-25
[2]桂毅l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我国职教的启示,中国水运,2007,11(3):234-236
[3]董辅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9,9:59-61
关键词: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42-001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弄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前提,但“双师型”教师却众说纷纭,影响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还存在不一致的观点。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该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这几项条件就分别反映了对“双师型”教师的不同认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
1.明确“双师型”教师的鉴定标准。
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即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高级)技师等。同时结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况,提出“双师证”具体鉴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部门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提高教师的“双师证”含金量。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建立切合职教实际需要的职教师资职称评定制度
我国大学教师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讲师四个等级。我国中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定与普通高校同一体系。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异,如何制定一个符合高等教育特色的中职师资职称评定体系,从而正确引领职教师资队伍培养建设,成为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服务,因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岗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职师资职称评定。此外,中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及相关技能水平都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建立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首先,中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真正放到关系学校的前途与发展的高度,使教师培训上有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针对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学校可作调整,科学安排教学任务,让教师有充足时间接受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中职院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时,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部标准,以此对教师进行衡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实施。最后,要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对获得“双师证”资格的教师要给予享受培训、进修及项目研发补贴等优惠待遇,以此吸引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努力。最后,教师在职称考评、加薪、晋级时,要重点考虑或照顾取得“双师证”的教师,从机制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对不愿意参加“双师证”培训,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及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则要在各方面进行限制或采取比“双师证”教师更加严格的考核机制,让其在考评、调薪、晋级等方面增加难度系数,或在经济上给予杠杆偏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危机感,促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从而在机制上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5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岗位实训
学校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企业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回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培训条件的投入,强化师资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和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23-25
[2]桂毅l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我国职教的启示,中国水运,2007,11(3):234-236
[3]董辅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9,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