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完备合理的施工技术对于保证建筑质量、缩短工期以及降低投资成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如何完善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套合理有效的高层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技术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the reasonable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reduce the cost of the investment have crucial role.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horough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a set of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ntrol method is high.
Keywords: hi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chnical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由于高层建筑具有工程量大、结构复杂和涉及工序多等基本特点,无疑给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工序要严格把控,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层建筑的工程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具有如下的工程特性:①施工准备工作繁杂,预埋、预留作业量大;②专业工种多,交叉频繁,机械化程度高;③基础较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④高处作业多,材料、设备吊运量大;⑤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工期紧。因此,基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采取各种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每个阶段和每道工序的有效把控,以切实保障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构造和功能越来越复杂,无疑对于施工技术质量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每一项施工技术既有其特定的作业空间及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技术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施工技术上未能全面充分的考虑,使一些交叉作业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另外,为了迎合现代高层建筑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每一栋建筑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基本施工要求,小到每一条管线、每一个小配件都有特定的要求,无疑在客观上增加了建筑施工的技术难度,尤其是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的加快,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这也也给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三、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
1、高层建筑施工中的“三线”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垂直度、轴线、标高是三个关键的控制点。由于其涉及面比较广,操作难度系数大,很容易发生位移和计量不准的现象。
⑴垂直度的控制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垂直度,首先要确定建筑物四个边角柱的准确位置。在未进行四个边角柱的模板安装时,先在柱外层弹出厚度线,确定具体标准后,再立模、加支撑, 利用吊线或经纬仪计量的方法准确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确定垂直度与水平度成90度角后,接着依照模板外边基线加固支撑,并浇筑混凝土;等四个边角柱拆模后,其它各列柱以此四边角柱为基线,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拉线,以控制各建筑部位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⑵轴线的控制
在确定结构施工复核基线无误后,一层楼面施工时,以基坑平面作为基准,纵横向上预埋多块200*200* 8mm钢板,并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高层施工时,以一层楼面作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预留200* 200mm方洞, 利用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然后再用经纬仪和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以准确计量各层的基本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⑶标高线的控制
每层预控轴线至少留四个洞口进行标高的定位, 在建筑物四角特定位置设立层高和累计层高复核点,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 以水准仪器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保持同一水平面,以有效防止累计误差过大。
2、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控制
⑴ 加强混凝土强度的评定
严格按照高层建筑基本特点,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抵制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认真依据GBJ 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对混凝土强度分批进行检测评定。一个合格的高层建筑,必须保证由强度等级相同、配合比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等气候条件相差大,使得混凝土试验值的标准差过大。若笼统地作为一批来评定,很可能不合格。因此应按条件基本相同的划为一批进行分批评定,这样做既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也同时符合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
⑵严格养护制度
由于高层建筑工程复杂,一般都采用泵送混凝土。但是因为抢工期的原因,使得养护时间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对于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要有合理的养护方案,从水源和时间控制上等多方面全面考虑采取措施,并且根据规定不同配合比、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来合理确定一定的养护时间,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养护期的实时督查。
3、关于防止高层建筑裂缝的控制
⑴实施“放”或“抗”的措施
建筑整体按一定距离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建筑的外墙面按适当的位置预留分隔缝等。
要重视结构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体积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小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中部位置增设厚度为120mm与墙同宽的混凝土腰梁;预留的门窗洞口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边框的加强;对于两种不同结构体交接位置,用钢丝网对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进行处理。
⑵实施“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混凝土的裂缝,就要加强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在浇筑后的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要合理有效的把控好构件的湿润养护,更好的防止表面水分蒸发的加快,以有效的避免因产生的较大收缩而引起的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着重控制其温升及降温的速率,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在养护过程中,加强对表层、中间、底层温度跟踪监测,对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要控制在25℃以内,以避免因温差过大而产生混凝土裂缝。
四、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做好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人员一定要不断地总结、完善施工技术经验,以保证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宝仓.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6)
2、吴修方.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对策浅析[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03)
3、王丹. 浅议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管理[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4、郑永彦.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措施的几点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4)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技术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the reasonable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reduce the cost of the investment have crucial role.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horough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a set of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ntrol method is high.
Keywords: hi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chnical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由于高层建筑具有工程量大、结构复杂和涉及工序多等基本特点,无疑给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工序要严格把控,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层建筑的工程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具有如下的工程特性:①施工准备工作繁杂,预埋、预留作业量大;②专业工种多,交叉频繁,机械化程度高;③基础较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④高处作业多,材料、设备吊运量大;⑤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工期紧。因此,基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采取各种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每个阶段和每道工序的有效把控,以切实保障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构造和功能越来越复杂,无疑对于施工技术质量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每一项施工技术既有其特定的作业空间及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技术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施工技术上未能全面充分的考虑,使一些交叉作业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另外,为了迎合现代高层建筑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每一栋建筑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基本施工要求,小到每一条管线、每一个小配件都有特定的要求,无疑在客观上增加了建筑施工的技术难度,尤其是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的加快,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这也也给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三、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
1、高层建筑施工中的“三线”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垂直度、轴线、标高是三个关键的控制点。由于其涉及面比较广,操作难度系数大,很容易发生位移和计量不准的现象。
⑴垂直度的控制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垂直度,首先要确定建筑物四个边角柱的准确位置。在未进行四个边角柱的模板安装时,先在柱外层弹出厚度线,确定具体标准后,再立模、加支撑, 利用吊线或经纬仪计量的方法准确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确定垂直度与水平度成90度角后,接着依照模板外边基线加固支撑,并浇筑混凝土;等四个边角柱拆模后,其它各列柱以此四边角柱为基线,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拉线,以控制各建筑部位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⑵轴线的控制
在确定结构施工复核基线无误后,一层楼面施工时,以基坑平面作为基准,纵横向上预埋多块200*200* 8mm钢板,并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高层施工时,以一层楼面作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预留200* 200mm方洞, 利用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然后再用经纬仪和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以准确计量各层的基本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⑶标高线的控制
每层预控轴线至少留四个洞口进行标高的定位, 在建筑物四角特定位置设立层高和累计层高复核点,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 以水准仪器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保持同一水平面,以有效防止累计误差过大。
2、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控制
⑴ 加强混凝土强度的评定
严格按照高层建筑基本特点,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抵制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认真依据GBJ 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对混凝土强度分批进行检测评定。一个合格的高层建筑,必须保证由强度等级相同、配合比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等气候条件相差大,使得混凝土试验值的标准差过大。若笼统地作为一批来评定,很可能不合格。因此应按条件基本相同的划为一批进行分批评定,这样做既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也同时符合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
⑵严格养护制度
由于高层建筑工程复杂,一般都采用泵送混凝土。但是因为抢工期的原因,使得养护时间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对于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要有合理的养护方案,从水源和时间控制上等多方面全面考虑采取措施,并且根据规定不同配合比、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来合理确定一定的养护时间,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养护期的实时督查。
3、关于防止高层建筑裂缝的控制
⑴实施“放”或“抗”的措施
建筑整体按一定距离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建筑的外墙面按适当的位置预留分隔缝等。
要重视结构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体积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小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中部位置增设厚度为120mm与墙同宽的混凝土腰梁;预留的门窗洞口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边框的加强;对于两种不同结构体交接位置,用钢丝网对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进行处理。
⑵实施“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混凝土的裂缝,就要加强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在浇筑后的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要合理有效的把控好构件的湿润养护,更好的防止表面水分蒸发的加快,以有效的避免因产生的较大收缩而引起的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着重控制其温升及降温的速率,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在养护过程中,加强对表层、中间、底层温度跟踪监测,对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要控制在25℃以内,以避免因温差过大而产生混凝土裂缝。
四、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做好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人员一定要不断地总结、完善施工技术经验,以保证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宝仓.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6)
2、吴修方.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对策浅析[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03)
3、王丹. 浅议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管理[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4、郑永彦.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措施的几点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