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初中物理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涌动,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生主动性 实验教学
物理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依靠教师讲授,让学生被动掌握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高效课堂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针对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探讨。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刻板印象或者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样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没有反应,教学质量不高,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被动地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丁肇中先生认为物理教学首先要“唤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呢?
首先是课堂引入,现在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这一环节,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进行新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除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外,教师还可以与时俱进,采用当下流行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对于一些看得到又解释不了的现象,学生的好奇心会更重,对知识的探究会更有主动性。比如,在引入《磁体与磁场》时,可以采用传统魔术表演“套圈”,准备两根较粗的绳子,一端剪开,在内装两块小磁铁,利用磁铁间的吸引完成魔术表演,效果非常好。学生会觉得很神奇,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心理学指出:人的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1]因为有了探究魔术奥秘的好奇心,学生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
教师在介绍一些概念、定理及规律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音色”时,巧设情境: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不准偷看,叫起一位同学(可以是学习困难生),让他朗读一句课文,请班级其他同学猜一猜,是谁在朗读。通过这样一个全班参与的小活动,不仅很好地讲解音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解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知识点时,如果能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主动参与到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化难为易。比如,在讲授“光路是可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请体育委员站到讲台前帮忙举起一面镜子,然后请全班推荐一个最诚实的同学。请这位同学站到某个位置(教师事先选好位置,保证通过镜子能看到其他同学),请全班猜一猜,这位同学能看到我们班哪几位同学,并请自己觉得被看到的同学举手。然后请该同学揭晓答案,并请其中认为被看到的同学说明判断的理由:“因为我从镜子里看到了他,所以他也能从镜子里看到我。”教师再总结:光路是可逆的。顺理成章,学生亲自体会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对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体会。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启发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但是,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问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总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呈现给学生,生怕偏离轨道,后面的内容来不及讲完。所以常常把学生的提问时间用于教师提问。于是很多教师会提问学生:“对不对啊?”“是不是呢?”“有没有呢?”……听着好像一直在提问学生,但是这种提问是无效的。学生经常是随口回答:对、不对、是、不是。[2]课堂看似很热闹,但是学生真正思考了吗?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吗?还是仅仅浮于表面呢?
课堂的提问,可以是教师主动提问,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寻求答案。但不论谁是问题的发起者,学生都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如果是教师主动提问,那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引导性的、层层递进的,能让学生从不懂慢慢过渡到豁然开朗。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明确目标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表格,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电阻能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层层递进“你有什么能测电阻的方法吗?能否用R=U/I测电阻……”启发学生的思维。[3]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面对一些现象能提出疑问,说明他们真正在思考,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比如,教师可以呈现一些比较有趣又出乎意料的事物,或者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释不了但很想知道的现象,启发学生质疑。例如,“水煮金鱼”、“纸锅烧水”等现象,学生看了会觉得非常神奇,并提出“为什么水开了而鱼却安然无恙?”“为什么纸没有被烧着?”等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疑问,探究原因时更积极主动了。
三、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动手动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的很多章节中都充满了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体会一些原理和概念的产生过程,毕竟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而不是成为一个只动手不动脑的奴隶。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猜想,亲身经历实验设计过程,然后再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
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为例。在演示给学生看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让学生边试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用白纸接收光斑,并改变入射光束照射到平面镜上的角度,观察光斑位置的变化,做出猜想。这样的猜想有依据可循,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猜想不一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但只要是有价值的,不论是否正确都应该得到肯定。而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很多时候就将这一环节忽略甚至省略了。学生的猜想往往被教师锁定在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为的是节约课堂时间。其实,让学生做出有根据的猜想是相当必要的。学生要掌握的不仅是知识点,还应提高解答疑惑、探究真理的能力,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不谋而合。有了有价值的猜想后,便是设计和完成实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突破难点,比如,“如何把光线显示出来?”“如何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何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等。实验后展示数据、得出结论是我们都不会忽略的,但是讨论交流这个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很重要。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其实,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这一思想,对于一些完成实验比较快、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提示他们探索新的发现,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实验中,要求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不竖直会怎么样呢?以此发现发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所在平面与平面镜是垂直的。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到设计、进行实验,以及后面结果的总结。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收获了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思维和实验能力,动手又动脑。
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放心让学生讨论、操作,喜欢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脚印走。有多个要探究的结论时,常常是做一点总结一点,放不开手。正因为教师的不放心,学生永远“长不大”,不会自己思考,就像学走路的孩子那样,生怕摔跤,亦步亦趋。其实,学生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差。比如,在初三《磁体和磁场》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应用导学案,让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探究实验。导学案要有适当的引导,明确学生探究方向:1.用磁铁吸引铜、铁、铝、木头、橡皮,看它能吸引什么物质?2.轻轻拨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看静止时指向什么方向?3.磁体两端磁性与中间磁性强弱一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吗?4.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5.被磁体吸引的铁钉能否吸引回形针?让学生组内完成五个探究小活动,利用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分享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初中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绽放光彩、探求真知的舞台。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极其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阳.好奇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都市家教,2010,(7).
[2]毛成阳.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EB/OL].http://www.fwsir.com/jy/HTML/jy_20130701131651_220104.html.
[3]曲香梅.初中物理“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3(86).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生主动性 实验教学
物理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依靠教师讲授,让学生被动掌握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高效课堂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针对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探讨。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刻板印象或者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样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没有反应,教学质量不高,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被动地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丁肇中先生认为物理教学首先要“唤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呢?
首先是课堂引入,现在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这一环节,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进行新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除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外,教师还可以与时俱进,采用当下流行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对于一些看得到又解释不了的现象,学生的好奇心会更重,对知识的探究会更有主动性。比如,在引入《磁体与磁场》时,可以采用传统魔术表演“套圈”,准备两根较粗的绳子,一端剪开,在内装两块小磁铁,利用磁铁间的吸引完成魔术表演,效果非常好。学生会觉得很神奇,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心理学指出:人的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1]因为有了探究魔术奥秘的好奇心,学生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
教师在介绍一些概念、定理及规律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音色”时,巧设情境: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不准偷看,叫起一位同学(可以是学习困难生),让他朗读一句课文,请班级其他同学猜一猜,是谁在朗读。通过这样一个全班参与的小活动,不仅很好地讲解音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解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知识点时,如果能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主动参与到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化难为易。比如,在讲授“光路是可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请体育委员站到讲台前帮忙举起一面镜子,然后请全班推荐一个最诚实的同学。请这位同学站到某个位置(教师事先选好位置,保证通过镜子能看到其他同学),请全班猜一猜,这位同学能看到我们班哪几位同学,并请自己觉得被看到的同学举手。然后请该同学揭晓答案,并请其中认为被看到的同学说明判断的理由:“因为我从镜子里看到了他,所以他也能从镜子里看到我。”教师再总结:光路是可逆的。顺理成章,学生亲自体会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对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体会。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启发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但是,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问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总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呈现给学生,生怕偏离轨道,后面的内容来不及讲完。所以常常把学生的提问时间用于教师提问。于是很多教师会提问学生:“对不对啊?”“是不是呢?”“有没有呢?”……听着好像一直在提问学生,但是这种提问是无效的。学生经常是随口回答:对、不对、是、不是。[2]课堂看似很热闹,但是学生真正思考了吗?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吗?还是仅仅浮于表面呢?
课堂的提问,可以是教师主动提问,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寻求答案。但不论谁是问题的发起者,学生都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如果是教师主动提问,那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引导性的、层层递进的,能让学生从不懂慢慢过渡到豁然开朗。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明确目标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表格,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电阻能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层层递进“你有什么能测电阻的方法吗?能否用R=U/I测电阻……”启发学生的思维。[3]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面对一些现象能提出疑问,说明他们真正在思考,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比如,教师可以呈现一些比较有趣又出乎意料的事物,或者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释不了但很想知道的现象,启发学生质疑。例如,“水煮金鱼”、“纸锅烧水”等现象,学生看了会觉得非常神奇,并提出“为什么水开了而鱼却安然无恙?”“为什么纸没有被烧着?”等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疑问,探究原因时更积极主动了。
三、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动手动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的很多章节中都充满了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体会一些原理和概念的产生过程,毕竟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而不是成为一个只动手不动脑的奴隶。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猜想,亲身经历实验设计过程,然后再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
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为例。在演示给学生看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让学生边试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用白纸接收光斑,并改变入射光束照射到平面镜上的角度,观察光斑位置的变化,做出猜想。这样的猜想有依据可循,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猜想不一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但只要是有价值的,不论是否正确都应该得到肯定。而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很多时候就将这一环节忽略甚至省略了。学生的猜想往往被教师锁定在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为的是节约课堂时间。其实,让学生做出有根据的猜想是相当必要的。学生要掌握的不仅是知识点,还应提高解答疑惑、探究真理的能力,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不谋而合。有了有价值的猜想后,便是设计和完成实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突破难点,比如,“如何把光线显示出来?”“如何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何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等。实验后展示数据、得出结论是我们都不会忽略的,但是讨论交流这个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很重要。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其实,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这一思想,对于一些完成实验比较快、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提示他们探索新的发现,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实验中,要求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不竖直会怎么样呢?以此发现发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所在平面与平面镜是垂直的。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到设计、进行实验,以及后面结果的总结。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收获了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思维和实验能力,动手又动脑。
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放心让学生讨论、操作,喜欢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脚印走。有多个要探究的结论时,常常是做一点总结一点,放不开手。正因为教师的不放心,学生永远“长不大”,不会自己思考,就像学走路的孩子那样,生怕摔跤,亦步亦趋。其实,学生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差。比如,在初三《磁体和磁场》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应用导学案,让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探究实验。导学案要有适当的引导,明确学生探究方向:1.用磁铁吸引铜、铁、铝、木头、橡皮,看它能吸引什么物质?2.轻轻拨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看静止时指向什么方向?3.磁体两端磁性与中间磁性强弱一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吗?4.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5.被磁体吸引的铁钉能否吸引回形针?让学生组内完成五个探究小活动,利用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分享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初中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绽放光彩、探求真知的舞台。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极其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阳.好奇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都市家教,2010,(7).
[2]毛成阳.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EB/OL].http://www.fwsir.com/jy/HTML/jy_20130701131651_220104.html.
[3]曲香梅.初中物理“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