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障碍抑制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应该突破思维障碍,而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就是拓宽思维视角。现根据思维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一一对应地采取突破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障碍;策略
一、渗透意识:消除历史思维障碍的根源
“意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历史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有哪个模式可套,有哪道曾做过的题目可模仿作答,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历史意识落后的表现。
在当今千变万化的高考历史卷中是很不适应的。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做到深入透彻地理解,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和融合。
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事件置身于世界大背景中去思考和理解,从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敢于放手,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客体和主体关系,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经思维探究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
二、培养兴趣:预防历史思维障碍的动力
在心理学中,兴趣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成书二千多年前《论语·雍也》中收录孔子的话。用今天的语言,就是说:用机械识记所得到的知识,不如因爱好而去求得的知识收效更快更牢固;因爱好而求得的知识虽快虽巩固,但不如感兴趣时求得的知识,更其有效及更其巩固。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已注意到教学方法上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关于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求知精神,其关键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穿越时空隧道回归到历史的情境之中,再现当时的历史氛围,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和真实。如在讲述怎样抵制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时,设问:如果你是道光时期清政府的一个官员,你将向道光帝提出怎样的建议?学生兴致很高,讨论热烈,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向林则徐那样严禁鸦片,有的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种植鸦片,有的提出了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而政府收取高额关税,有的提出了禁止中国人吸烟而杜绝鸦片的销售渠道等等。
三、主动求异:突破历史思维障碍的途径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设计“案例探究”,通过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情景感和时代感等思考性题目的设置,系统训练学生多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变被动识记为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设置疑难,引入深思,让学生展开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多探索独异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追求多元:解决历史思维障碍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前,教师一般不进行暗示或提醒,更不直接将自己的结论作为答案讲述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思維方向形成干扰,或阻止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多题汇总等开放性和总结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如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等,通过革命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剖析和知识梳理来校正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知识偏差,再以“拓展”形式来补充知识、开拓思路、训练能力。也可以通过集中、发散思维,顺向、逆向思维等,引导学生自我测试,培养学生自由、创造性思维。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既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又促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摩擦、碰撞,迸溅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思维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思维过程的交流和思维成果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开放。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在突破学生历史思维障碍中显得十分重要,以上方法并非唯一性,同一种思维可以多种方法培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是使学生用不断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极为广阔而又精深的历史知识,创造学生适应时代需要。
综上所述,研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教育由教师为中心而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势,以书本为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思维的障碍。素质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注意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深化,障碍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引导探索出突破产生思维障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形成灵活的更高层次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永宏.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1(20):224-224.
[2]唐振湘,邹华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12(5):85-87.
作者简介:黄传珍(1984—),女,汉族,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障碍;策略
一、渗透意识:消除历史思维障碍的根源
“意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历史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有哪个模式可套,有哪道曾做过的题目可模仿作答,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历史意识落后的表现。
在当今千变万化的高考历史卷中是很不适应的。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做到深入透彻地理解,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和融合。
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事件置身于世界大背景中去思考和理解,从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敢于放手,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客体和主体关系,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经思维探究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
二、培养兴趣:预防历史思维障碍的动力
在心理学中,兴趣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成书二千多年前《论语·雍也》中收录孔子的话。用今天的语言,就是说:用机械识记所得到的知识,不如因爱好而去求得的知识收效更快更牢固;因爱好而求得的知识虽快虽巩固,但不如感兴趣时求得的知识,更其有效及更其巩固。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已注意到教学方法上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关于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求知精神,其关键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穿越时空隧道回归到历史的情境之中,再现当时的历史氛围,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和真实。如在讲述怎样抵制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时,设问:如果你是道光时期清政府的一个官员,你将向道光帝提出怎样的建议?学生兴致很高,讨论热烈,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向林则徐那样严禁鸦片,有的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种植鸦片,有的提出了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而政府收取高额关税,有的提出了禁止中国人吸烟而杜绝鸦片的销售渠道等等。
三、主动求异:突破历史思维障碍的途径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设计“案例探究”,通过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情景感和时代感等思考性题目的设置,系统训练学生多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变被动识记为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设置疑难,引入深思,让学生展开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多探索独异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追求多元:解决历史思维障碍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前,教师一般不进行暗示或提醒,更不直接将自己的结论作为答案讲述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思維方向形成干扰,或阻止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多题汇总等开放性和总结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如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等,通过革命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剖析和知识梳理来校正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知识偏差,再以“拓展”形式来补充知识、开拓思路、训练能力。也可以通过集中、发散思维,顺向、逆向思维等,引导学生自我测试,培养学生自由、创造性思维。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既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又促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摩擦、碰撞,迸溅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思维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思维过程的交流和思维成果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开放。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在突破学生历史思维障碍中显得十分重要,以上方法并非唯一性,同一种思维可以多种方法培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是使学生用不断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极为广阔而又精深的历史知识,创造学生适应时代需要。
综上所述,研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教育由教师为中心而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势,以书本为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思维的障碍。素质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注意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深化,障碍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引导探索出突破产生思维障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形成灵活的更高层次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永宏.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1(20):224-224.
[2]唐振湘,邹华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12(5):85-87.
作者简介:黄传珍(1984—),女,汉族,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