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网友发帖说,当他感到愤怒、无法找到宣泄情绪的出口时,就会一直抠手指,直到把指甲抠出血。不少网友跟帖称,自己也有用抠手、咬手来缓解焦虑的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成年,而且越焦虑越频繁。这类小动作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负面情绪,多发生在习惯压抑愤怒的人群身上。
无法对外宣泄时的心理反应
回想小时候做错事被大人批评了,内心会焦虑不安,这时就会忍不住抠自己的手指。作为焦虑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样做能够让人发泄内心压抑的不安,起到自我安抚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有愤怒时家长不允许表达,使得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由于无法对外宣泄,人就把愤怒转向自己,通过攻击自己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内心感到虚无麻木也会不自觉地抠手指,直到抠出血获得疼痛感,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还有的人表示,由于自我厌恶自我憎恨,比如觉得自己的手不好看,就通过把手抠得惨不忍睹来自我惩罚,从而释放负面情绪。
這种越焦虑越抠手的现象,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斯金纳提出。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曾做过小鼠试验:小鼠被关在一个有压杆的箱子里,碰到压杆就会有食物掉下来。一开始,小鼠在箱子里随意摸索,直到一次偶然的操作,碰到压杆获得食物。多次之后,小鼠就习得了这个规律,想要食物就去按压杆。用抠手来缓解焦虑也是这个道理,偶然发现抠手可以缓解焦虑,多次之后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有两种因素
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时会被那种快乐、积极向上感染,让人觉得生活舒服而有趣;如果总是和悲观、畏惧、绝望、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人在一起,就会觉得生活暗无天日,渐渐地被不良情绪裹挟。
也就是说,个人的不良情绪来自两方面,一个来源于自我,一个来源于他人或者环境。其实无论是来自自我的还是环境的负面能量,最终还是作用于我们自己身上。自己怎么看待更重要,取决于每个人的看法和理解方式,这就是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
如果有些人抠手能够缓解焦虑,释放负面情绪,不带来身心困扰,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不算病态行为。因为人在焦虑或有负面情绪时,通常都会做一些事情来缓解:有人抠手,有人抖腿,有人啃指甲,有人刷手机,有人买买买,每个人都有自己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
但如果这种负面情绪的外在表现很频繁,并且总是通过攻击自己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带来的危害就大了,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逐渐发展成一种心理疾病。这时,不仅要调整不正常的行为和习惯,更要调整其日积月累郁积的不良情绪。因为抠手是外显的结果,起因则是内在的负面情绪,要想改善这类不良的小动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正面解决负面情绪。
发生负面情绪后应少安毋躁
对于人的心理反应而言,一个“躁”字聚合了万千种不良的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心烦意乱、暴躁、急火攻心……一个“躁”字,可从侧面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品性、心态与性格。一个性情温和之人,你无法在他的眉眼间揣摩他的喜怒哀乐,亦难从他的言行举止中质疑他的平和与淡定。而一个脾气暴躁之人,一言不合就会暴跳如雷,令人措手不及。
因此,生活中我们常常告诫自己:遇到问题少安毋躁,再急的事,也要思忖再三才能定夺。凡事不能急于一时,亦不可意气用事,尽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到底一个人心若不静,万事浮躁;一个人心若不宁,诸事烦扰。天大的事,学会缓一缓,也就有了头绪;再乱的麻绳,懂得放一放,也就理清了它的盘结。只有学会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我们才会在熙熙攘攘的纷扰中,放慢自己的脚步,开阔自己的视野。
必要的时候,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寻求帮助,比如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在尝试自我解救方式都无法赶走“心魔”的时候,得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其实,大部分人所经历的“焦虑”“烦躁”和“消沉”等情绪反应是短暂的,也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这些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诸多调节方式来化解。
编辑 周晓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