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选择题
读图l.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km2B.0.5km2
C.5km2 D.50km2
答案:1.D2.A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图和等高线知识,这个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第1题中需要仔细审题,理解“平均坡度最大”这一关键词,所以不仅要看①~④四个地段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还要注意各地段所跨等高线的数目,从而做出判断。第2题,依据图中所给的比例尺,估算海拔低于400米(主要为图中东北角区域)的所占的范围即可。
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目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
答案:3.C4.B5.C
解析:该组题是考查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a需要水资源,b需要太阳辐射,c需要电能及其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再利用等关系,再结合选项给定的三个企业不难对3、4题做出选择;第5题,从图中知道该生态工业园区应该位于沿海地区,只有C项符合题意。
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6~8题。
6.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A.O<Pa/Pb<1 B.Pa/Pb=0
C.Pa/Pb=1D.Pa/Pb>l
答案:6.A7.D8.A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球光照图以及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知识。地球光照图及其相关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更是难点,从06年开始,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更高、更深,特别注重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08年高考体现的仍然较为明显。第6题,若a、b两月为上半年(即1~6月)且a 月早于b 月,那么从a 月到b 月太阳直射点主要在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渐长,南半球的白昼变短,所以①、②、③地在北半球,④地在南半球,并且依据①、②、③地的白昼变化幅度的大小关系,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高低。第7题,这道题根据图中四地的白昼长短和变化幅度,用排除法比较容易,A、B、C三个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第8题,仔细读图,①曲线在a 月的平均昼长变化明显小于b 月的昼长变化,故A项正确。
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题。
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太阳辐射
C.土壤D.降水
10.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答案:9.B10.B11.A
解析:这组试题考查了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气候以及洋流和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中影响樱花初放日期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导致热量分布差异的因素有纬度(太阳辐射)、地形地势、洋流等方面。第9题,日本本州岛滨海地区,自南向北,由于纬度的差异而太阳辐射分布逐渐减少,渐晚。第10、11题,M、N两地均位于滨海地区且纬度一致,但N 地由于暖流的影响,热量条件较好,而同纬度的陆地中部的P 地则位于山地地区,地势较高,热量较差。
Ⅱ.非选择题
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 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间。(8分)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答案:(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它季节(4~12月或4~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井使水面与高台(台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和气象灾害等知识,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读图归纳表述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第(1)小题需理解掌握影响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图示纬度和湖的海拔高度进行分析。第(2)小题,通过读降水资料图,主要从降水的总量和季节(月份)分配状况进行分析归纳。第(3)、(4)小题,首先明确气象灾害的范围,依据该地区海拔较高,可推测有冻害的影响,而该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可能有旱涝灾害。然后结合图c所示的农耕系统分析其对冻害、旱涝等灾害的防御作用。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3)简要说明驼峰航线穿越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10分)
(4)当时的运输机沿该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10分)
答案:(3)平均海拔高(3分),山河相间(3分),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地势崎岖)(4分)。
(4)飞行高度高,空气稀薄,地形复杂,气流紊乱.对流比较旺盛,天气多变、多云雨等。(每答对1项得3分,本小题满分l0分)
解析:这是三科综合题中的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大气等条件对飞行的影响。对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地形类型的分布与构成和地势的高低与起伏状况等方面考虑,再结合该航线主要经过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等地形区进行说明。影响飞行的条件主要有高度、气流稳定状况、云雨现象等诸多方面。
读图l.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km2B.0.5km2
C.5km2 D.50km2
答案:1.D2.A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图和等高线知识,这个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第1题中需要仔细审题,理解“平均坡度最大”这一关键词,所以不仅要看①~④四个地段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还要注意各地段所跨等高线的数目,从而做出判断。第2题,依据图中所给的比例尺,估算海拔低于400米(主要为图中东北角区域)的所占的范围即可。
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目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
答案:3.C4.B5.C
解析:该组题是考查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a需要水资源,b需要太阳辐射,c需要电能及其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再利用等关系,再结合选项给定的三个企业不难对3、4题做出选择;第5题,从图中知道该生态工业园区应该位于沿海地区,只有C项符合题意。
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6~8题。
6.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A.O<Pa/Pb<1 B.Pa/Pb=0
C.Pa/Pb=1D.Pa/Pb>l
答案:6.A7.D8.A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球光照图以及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知识。地球光照图及其相关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更是难点,从06年开始,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更高、更深,特别注重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08年高考体现的仍然较为明显。第6题,若a、b两月为上半年(即1~6月)且a 月早于b 月,那么从a 月到b 月太阳直射点主要在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渐长,南半球的白昼变短,所以①、②、③地在北半球,④地在南半球,并且依据①、②、③地的白昼变化幅度的大小关系,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高低。第7题,这道题根据图中四地的白昼长短和变化幅度,用排除法比较容易,A、B、C三个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第8题,仔细读图,①曲线在a 月的平均昼长变化明显小于b 月的昼长变化,故A项正确。
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题。
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太阳辐射
C.土壤D.降水
10.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答案:9.B10.B11.A
解析:这组试题考查了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气候以及洋流和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中影响樱花初放日期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导致热量分布差异的因素有纬度(太阳辐射)、地形地势、洋流等方面。第9题,日本本州岛滨海地区,自南向北,由于纬度的差异而太阳辐射分布逐渐减少,渐晚。第10、11题,M、N两地均位于滨海地区且纬度一致,但N 地由于暖流的影响,热量条件较好,而同纬度的陆地中部的P 地则位于山地地区,地势较高,热量较差。
Ⅱ.非选择题
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 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间。(8分)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
答案:(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它季节(4~12月或4~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井使水面与高台(台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和气象灾害等知识,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读图归纳表述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第(1)小题需理解掌握影响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图示纬度和湖的海拔高度进行分析。第(2)小题,通过读降水资料图,主要从降水的总量和季节(月份)分配状况进行分析归纳。第(3)、(4)小题,首先明确气象灾害的范围,依据该地区海拔较高,可推测有冻害的影响,而该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可能有旱涝灾害。然后结合图c所示的农耕系统分析其对冻害、旱涝等灾害的防御作用。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3)简要说明驼峰航线穿越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10分)
(4)当时的运输机沿该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10分)
答案:(3)平均海拔高(3分),山河相间(3分),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地势崎岖)(4分)。
(4)飞行高度高,空气稀薄,地形复杂,气流紊乱.对流比较旺盛,天气多变、多云雨等。(每答对1项得3分,本小题满分l0分)
解析:这是三科综合题中的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大气等条件对飞行的影响。对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地形类型的分布与构成和地势的高低与起伏状况等方面考虑,再结合该航线主要经过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等地形区进行说明。影响飞行的条件主要有高度、气流稳定状况、云雨现象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