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孩子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有目的、有方法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激发;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
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不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强弱。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传统的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势下,按照统一标准衡量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读死书”的死胡同。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创造性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操作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已 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操作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积极性
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倾注极大热情,把每节课都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学生,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如在学习被万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们列举一些能被万整除的简单的数。如:3、6、9等,然后说:“无论大家说多大的数,老师一下子就能判断它能不能被万整除,不信,你们来考考老师!”学生纷纷举手说数,我都准确地判断。同学们情绪高涨,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跃跃欲试,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探索知识的信念。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技能
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教师必须研究与改革教学策略,把数学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把握学习主动权,必须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往教师对教法研究较多,对学法研究较少,其实,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指导学法尤为重要。教师要起真正的指导作用,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如何审题、解答、检验、如何复习、做单元、小结、总结经验等;二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探索、如何分析综合、类比归纳,如何发挥自已独立思考与提出创造性见解。教是为了不解,它的内涵就是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终生受益,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正是把握了去发现真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学会学习,就会产生创造的动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动机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本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高度适应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克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明确了”“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的方法”,接着又指导学生练习,把一个梯形割补为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又可用(上底+下底)X高÷2”或“梯形的中位线X高”来计算,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创新的热情和信心。这样教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力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实现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2]陆志平,李亮主编.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激发;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
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不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强弱。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传统的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势下,按照统一标准衡量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读死书”的死胡同。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创造性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操作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已 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操作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积极性
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倾注极大热情,把每节课都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学生,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如在学习被万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们列举一些能被万整除的简单的数。如:3、6、9等,然后说:“无论大家说多大的数,老师一下子就能判断它能不能被万整除,不信,你们来考考老师!”学生纷纷举手说数,我都准确地判断。同学们情绪高涨,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跃跃欲试,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探索知识的信念。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技能
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教师必须研究与改革教学策略,把数学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把握学习主动权,必须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往教师对教法研究较多,对学法研究较少,其实,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指导学法尤为重要。教师要起真正的指导作用,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如何审题、解答、检验、如何复习、做单元、小结、总结经验等;二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探索、如何分析综合、类比归纳,如何发挥自已独立思考与提出创造性见解。教是为了不解,它的内涵就是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终生受益,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正是把握了去发现真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学会学习,就会产生创造的动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动机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本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高度适应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克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明确了”“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的方法”,接着又指导学生练习,把一个梯形割补为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又可用(上底+下底)X高÷2”或“梯形的中位线X高”来计算,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创新的热情和信心。这样教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力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实现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2]陆志平,李亮主编.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