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就是“疑”.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疑”对物理教学是多么的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新课导入、重难点选择、学生易出错处、课堂结尾四个方面阐述了物理教学中设疑对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疑;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一、新课导入设疑
特级教师于涟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新课导入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而又亢奋的氛围中自然而又亲切地进入新课,对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所以笔者就通过做小实验,让学生观察这些物理现象,并要他们作出解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例如,
在引入“压强”时:将气球放在一个钉子上,并在气球的上方加一重物,气球立刻爆炸.将气球放在满是钉子的木板上,并在气球的上方加一重物,气球居然安然无恙!疑问:那么多钉子,为什么气球反而不爆炸了呢?
二、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的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处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1)在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后,有一节充满挑战的实验设计课:要求学生在缺少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情况下,能利用剩余的电表和增加的一个定值电阻R0,来测算未知电阻的阻值.对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如何在难点处设疑,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座桥呢?笔者曾尝试过这样设疑:
教师提问:现在缺电流表,我们能否“造出”一个电流表呢?给你一个电压表和已知电阻R0,你能让它们起到电流表的作用吗?
图1
学生设计:(如图1)
教师启发:如果只有一个电压表可以测吗?
学生设计:可以先测R0,再测Rx.
教师设疑:再给你一个开关,你能否只连一次电路,测算出电阻?
学生再次设计
教师点拨:一只电压表,要想起到两个电压表的作用.我们得想办法使电压表有2个不一样的有意义的读数,代替两个电压表的作用.能充分利用开关,来改变电路结构吗?
图2
学生设计 :(如图2)
教师追问:如果只有一个开关,可以省去图中的哪只?
一系列层层深入的设疑,促使学生的设计思路逐渐打开,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设计的成果也越发得多样化起来.
(2)教学中有很多细碎的知识点,比如,利用电流表测未知电流的大小时到底是使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闸刀开关安装时静触头应该在上还是在下?教师如果直白的叙述知识,学生不易记住,且学得很被动.不如就此设疑,把问题抛给学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寻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易出错处设疑
教师应在学生易出错处设疑,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摔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学习蒸发时,很多学生总是把“蒸发吸热”误写成“酒精吸热”.很有可能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是酒精有吸热作用.既然有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摆上桌面:“到底是酒精这个物质有吸热作用还是蒸发过程有吸热作用?”“你能否根据我给的一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找到答案?”于是学生讨论想到这样一组实验:在一个装满酒精的试管内放入温度计并敞口,另一个装满酒精的试管内放入温度计但密封,比较温度计示数是否下降.在易错处设疑很有用,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他们摆脱错误认识的过程,更是他们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
四、结尾处设疑
一堂好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如果处理得当却是新知识滋生的开始.教师如能此时设疑,起到一种词已尽意无穷,并有方兴未艾之感.
1.学习完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后,设问:能否用一根橡皮筋和一把尺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呢?学生通过课后思考、讨论、动手,发展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熔化和凝固这节课探究了固体和液体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特点,这节课前,设问:固体能不能直接变为气体呢?气体又能否直接变为固体呢?如果可以条件和特点又是怎样的呢?虽寥寥数语,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讲完声音的传播速度后,设问: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变为0.1 m/s我们的世界有什么变化?
当然在物理教学中,设疑不仅仅在这四个方面的巧妙应用,它还应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比如,辅导、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所以,物理教学需适时适地去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激发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疑;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一、新课导入设疑
特级教师于涟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新课导入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而又亢奋的氛围中自然而又亲切地进入新课,对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所以笔者就通过做小实验,让学生观察这些物理现象,并要他们作出解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例如,
在引入“压强”时:将气球放在一个钉子上,并在气球的上方加一重物,气球立刻爆炸.将气球放在满是钉子的木板上,并在气球的上方加一重物,气球居然安然无恙!疑问:那么多钉子,为什么气球反而不爆炸了呢?
二、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的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处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1)在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后,有一节充满挑战的实验设计课:要求学生在缺少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情况下,能利用剩余的电表和增加的一个定值电阻R0,来测算未知电阻的阻值.对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如何在难点处设疑,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座桥呢?笔者曾尝试过这样设疑:
教师提问:现在缺电流表,我们能否“造出”一个电流表呢?给你一个电压表和已知电阻R0,你能让它们起到电流表的作用吗?
图1
学生设计:(如图1)
教师启发:如果只有一个电压表可以测吗?
学生设计:可以先测R0,再测Rx.
教师设疑:再给你一个开关,你能否只连一次电路,测算出电阻?
学生再次设计
教师点拨:一只电压表,要想起到两个电压表的作用.我们得想办法使电压表有2个不一样的有意义的读数,代替两个电压表的作用.能充分利用开关,来改变电路结构吗?
图2
学生设计 :(如图2)
教师追问:如果只有一个开关,可以省去图中的哪只?
一系列层层深入的设疑,促使学生的设计思路逐渐打开,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设计的成果也越发得多样化起来.
(2)教学中有很多细碎的知识点,比如,利用电流表测未知电流的大小时到底是使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闸刀开关安装时静触头应该在上还是在下?教师如果直白的叙述知识,学生不易记住,且学得很被动.不如就此设疑,把问题抛给学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寻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易出错处设疑
教师应在学生易出错处设疑,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摔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学习蒸发时,很多学生总是把“蒸发吸热”误写成“酒精吸热”.很有可能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是酒精有吸热作用.既然有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摆上桌面:“到底是酒精这个物质有吸热作用还是蒸发过程有吸热作用?”“你能否根据我给的一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找到答案?”于是学生讨论想到这样一组实验:在一个装满酒精的试管内放入温度计并敞口,另一个装满酒精的试管内放入温度计但密封,比较温度计示数是否下降.在易错处设疑很有用,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他们摆脱错误认识的过程,更是他们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
四、结尾处设疑
一堂好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如果处理得当却是新知识滋生的开始.教师如能此时设疑,起到一种词已尽意无穷,并有方兴未艾之感.
1.学习完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后,设问:能否用一根橡皮筋和一把尺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呢?学生通过课后思考、讨论、动手,发展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熔化和凝固这节课探究了固体和液体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特点,这节课前,设问:固体能不能直接变为气体呢?气体又能否直接变为固体呢?如果可以条件和特点又是怎样的呢?虽寥寥数语,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讲完声音的传播速度后,设问: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变为0.1 m/s我们的世界有什么变化?
当然在物理教学中,设疑不仅仅在这四个方面的巧妙应用,它还应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比如,辅导、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所以,物理教学需适时适地去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激发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