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来源 :现代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ε(υ)δαιμουíα)与德性((α)ρετ(η))是整个古希腊实践哲学或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幸福是人追求的最高善,是人的所有伦理行动的终极目的 .德性则与幸福息息相关,是通向幸福的门径.那么,在苏格拉底那里,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的呢?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中,德性工具论实不足取,而部分整体说实则属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只有德福同一论和德性充足论更符合苏格拉底的想法.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视角来探析德性的内涵,然后,集中讨论德福同一论和德性充足论,指出这两种解释路径所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反驳,最后,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视角来论证德性所具有的双重本性或价值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其他文献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公安部门一线警察积极响应并果断行动.近年来,利器暴力袭警成为一线警察群体伤亡的重要表征.通过整理与分析一段时期我国一线警察受利器攻击的伤亡事件,针对利器袭警的主要部位与关键特征,探讨一线警察应对利器攻击存在的缺乏防护意识、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进而从增强防护意识、加大器材保障力度、加强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安机关在党中央领导下,通过严防死守、警力下沉、数据研判、媒体宣传等方式将常态化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遏制了病毒扩散,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尽管公安机关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取得了卓越成绩,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提出完善应急管理工作预案、推广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建立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健全舆情引导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智库等优化公安机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当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接受者缺乏足够关注,因此,从接受的角度对公安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恰好为这种必要性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首先,转向“读者中心”,回归民警的主体地位;其次,关注“期待视野”,促进“视界融合”;再次,运用“召唤结构”,激发民警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聚焦“第二文本”,确保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区成为疫情联防联控的主战场和关键防线.社区民警是社区防疫战斗堡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守在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最前线.但疫情的突发性、持久性、危害性改变了常态化的警务工作模式,也给社区民警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要结合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警务工作的环境、特点等因素,深刻剖析社区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以建设专职心理服务队伍、健全社区警务工作制度、提高科技防疫手段等为切入点,提出确保社区民警在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和具体举措.
本文拟对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当代境遇和学科重建作一概要式探讨.基本问题包括:实践哲学的对象与问题、柏拉图的身心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目的 论问题、实践哲学史上的其他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包括:实践的概念、实践问题的异质性、对实践问题的描述性说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解决与实践解决.当代境遇包括:知识的爆发式增长对实践哲学的影响、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和实践哲学的状况、实践哲学和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的关系、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留给哲学的问题、全球化实践的异质性与实践哲学的重新出场.学科重建包括:实践哲学重建的若干不
恐怖主义危害全球,在国际社会的多方打击下,其嚣张气焰虽有所收敛,但问题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并且恐怖组织为求生存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组织分散化并相互勾结,网络遥控指挥明显,“独狼”式恐怖主义快速蔓延等,中国海外利益受威胁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中国在海外反恐方面却举步维艰,既有海外反恐本身难度大、海外投资地选择范围受限的原因,也有国际、地区和国家层面多方掣肘的原因.要走出海外反恐困境,不仅要加强自身反恐实力建设,还要加强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海外的通力合作,同时要加强国际反恐交流合作,并坚持联合国反恐的主导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扬弃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性方案,认为政治国家是人在政治领域的异化,并创立了“真正的民主制”理论.民主制是让市民社会的全体成员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参与立法权,扬弃市民社会的私人等级和私人本质,使市民社会变体为政治社会.民主制既非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也非二元框架下的理论构建,与其说是一种“国家的去政治性”,不如说是“纯政治性”的政治哲学方案.可以将民主制视作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政治社会中的应用,促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的关键人物正是
在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开启的《资本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自觉嵌入了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历史视角,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人类历史研究具有实质上的同构性.作为经济学历史性原则的具体化展开,马克思确证了经济学逻辑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方法、共同体诸态是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原始积累论是人类历史的现代入口三条研究指南,它们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的发展.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键范畴.已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现实的生产活动之外来把握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多着重论述、纠缠于词句之争、滞留于互悖的见解.置于不断变化的现实的生产活动之中,生产方式作为生产的组织方式或生产各要素一定的结合方式,有着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实际内容:生产方式不仅是生产要素在直接生产环节上的结合方式,而且是在分配环节上的分配方式、在交换环节上的交换方式、在消费环节上的消费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在以一定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实现、产生和发生的,它
“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获得主体性”一直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乐观者基于技术的可能性,从逻辑 上肯认人工智能的主体可能性和“奇点”的逻辑必然性;悲观者担忧人工智能获得主体性必然引发物种奇点的存在与社会难题.事实上,人工智能作为高阶自动化的自治系统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产物,体现了以反馈替代认知、以因果组织描述存在、以数字建构自我参照等类主体的能力.我们认为,虽然判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主体性是一个为时尚早、富有疑义的问题,但是认真面对人工智能的高阶自动化表现出来的类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时代认真面对人为理解自我而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