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不仅是造型的艺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城市中起的作用,包括如何建立起与城市的关系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实际项目的累积,以图纸为媒介,以建筑技术为手段,能够使建筑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积极的价值。
【关键词】办公建筑;城市空中客厅;建筑技术
1、项目概况
长丰行政中心选址于长沙市星沙开发区,在长丰动力厂前区,南临漓湘东路,西靠东四线路,北为长丰动力厂生产厂区,基地地形平缓,南部西低东高,而基地北部接生产厂区东西无高差。场地现状标高51米~54米。基地内已拆迁完毕。用地面积70.8亩,总建筑面积为48770.75 M?,其中办公主楼建筑面积为47120.39 M?,建筑层数为10层,报告厅建筑面积为1650.36M?,建筑层数为2层。
2、设计指导思想
长丰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轻型越野汽车生产厂家之一,长丰行政中心的建设,是为了满足长丰集团长远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品位、推动企业文化的完善,建成具有“时代性、标志性、”的企业办公楼。具体原则为:
(1)总体布局做到建筑与场区环境、建筑边界的协调和谐,形成从环境到建筑的整体有机协调的有机建筑,
(2)保证建筑造型从不同角度都能取得较好的雕塑性视觉景观效果,处理好周边环境连续性及与建筑、环境协调,和北面厂区的和谐共生。
(3)办公楼在满足建筑单体自身功能前提下和保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考虑到相互之间的协调完整;
(4)建筑、结构、设备、材料等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成熟技术,处理好防洪、交通、消防、环境保护等技术要求。
3、总体布局
根据布局功能要求划分基地,沿漓湘东路自西向东依次布置报告厅、行政办公中心、停车场,形成开放的城市空间,办公楼位于漓湘东路和东四线路的交叉口,位置重要、醒目、交通便利,报告厅与办公楼通过联廊连接,使用方便。
在基地东面,开设规划道路,停车场与漓湘东路,并与北面的厂区道路相接,令基地四面环路,交通流畅。机动车直接从基地西侧进入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在基地东南侧设办公区人行主入口,在北面道路设员工入口和后勤入口。合理组织各种人流、车流、做到内部交通便捷有序。建筑内要求直接对外设置的功能区均设独立的出入口,并形成大面积的办公楼前广场和绿化广场。
在办公区与停车场之间由一个绿化广场联系起来,适宜的广场空间尺度形成一种缓冲和过渡,广场的绿化,成序列布置,通过铺地的组织,达到空间的形态整体性,创造了统一有序的环境。
运用多种造景手法,通过自然与人工的对比,硬地与水景绿化的对比、大面积绿化与点、线景观的对比等,营造丰富的基地景观,同时,建筑廊道更成为天然相框,透过建筑看到景观美,在景观美景中又欣赏到建筑美,浓浓的绿意在建筑间流动。
4、建筑平面设计
本工程由两层地下室、地上十层主楼组成,建筑总高度为47.4m,为混凝土框架结构。
4.1平面功能分布
地下二层为六级人员掩蔽部。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共可停车180辆,设一进一出两个出入口,为一个双车道,一个单车道。
一层设办公楼门厅及展示大厅和餐厅,以及库房、厨房、室外咖啡厅等用房。展厅和餐厅与外部联系便捷。二层至十层为办公空间,每层设办公室、会议室及空中花园。二层设餐厅。
办公建筑的交通组织要求简洁、明了,我们将中庭视为核心交通厅,是竖向交通的核心,五部电梯均汇集于此,南北两侧的办公间通过中部的连廊相结合,配合空中花园的设置,令室内空间开合收敛、收放有序。
办公楼共设电梯5台,其中1台为无障碍客梯,1台为客梯兼消防電梯。电梯载重量均为1000㎏,13人,速度为1.75m/s。
4.2建筑内部空间布局
为提升企业办公环境,丰富建筑空间的趣味性,该办公楼多处设置共享中庭、公共内院、休息厅、空中花园及屋顶花园。尤其办公楼的主入口门厅及门厅上空的屋顶花园是我们在构思中突出的一个重点。我们在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了一个面积达2300平方米,层高超过四层的公共空间作为该行政中心的主入口门厅及企业产品展示厅,另还在中厅中设置了一个类似“蛋”的球体,并利用一个旋转楼梯和一个连接二层的连廊连接的投影厅作为介绍企业产品及文化的平台。
4.3报告厅设计构思
为满足行政中心功能需要,在办公主楼西北侧独立设置了一栋两层的报告厅,底层为接待办公室,二层为300人报告厅。报告厅与办公主楼通过二层连廊连接。考虑到与办公主楼建筑体量相差太大,因此在报告厅立面设计时我们采用非常简洁的处理手法,削弱报告厅的建筑感,使其与办公主楼和谐统一。
5、城市空中客厅的打造
项目位于长沙经开区,周边均为生产厂区,城市空间相对单调。本设计在场地内用建筑手法打造一个较为生动的城市共享空间,来打破现有严肃的街道景观,创造具有标识性的建筑形象。
办公建筑有它独特的秩序性,放映在外观上就是相对比较朴素,因此,我们在外型的处理上注重建筑体量的控制,采用序列感强的构图形式,使建筑显得端庄而大气。同时,亦仔细推敲建筑的细部作法及多视觉立体形象,使其极大限度地丰富城市景观。整个建筑线条流畅,在“绿色广场”的衬托下更是熠熠生辉。另外由于建筑基地形状较为南北较窄,东西较宽,较为特殊。因此,在构思建筑布局和体型时,我们将建筑体量沿东西方向展开,使其在漓湘路主立面上获得更宏伟的气势。
6、建筑技术的运用
为了表达现代企业超大尺度空间的力度感,建筑技术的多方面应用成为建筑成败的关键。
6.1钢结构设计
结构难点在于主体结构南向部分大跨度(净跨47.5米)、大层高(一层层高19.9米,二层层高24.6米)的两层钢结构房屋,钢结构第一层为屋顶花园,混凝土组合楼盖上覆土厚度达0.3米~0.7米,平均恒荷载标准值约9.5KN/㎡,而为满足建筑外观的要求,本工程钢结构水平承重构件采用了多用于轻型钢屋面的钢管空间桁架结构形式,且要求钢管直径不可太大。由大跨轻钢结构承担种植屋面的荷载,这虽然提高了结构构件计算和节点设计的难度,但同时为建筑空间造就了特有的工业化气息。
本工程钢结构部分几个关键节点构造及受力极为复杂,其计算与设计方法已经超出现行规范的规定范围,且目前国内缺乏相关文献作为设计参考。根据受力特性和荷载大小,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焊接和铸钢节点,使用ANSYS 10.0软件对结构作静力有限元分析,并且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在理论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足尺节点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比较,以检测焊接钢节点、铸钢节点的加工工艺并对节点受荷性能做出评估。
6.2立面设计
设计运用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冼炼的建筑符号,力求充分体现建筑材料本身的质感,外立面讲求线条简洁、轻巧,色彩明快、清爽。外墙采用干挂石材及明框玻璃幕墙以表达建筑明快的设计感。使建筑如同流光异彩的明珠。大厅部分采用白玻璃及彩釉玻璃相穿插,结合弓形钢架形成大门厅变化的光影关系。外立面设计从形体、色彩、材料和细部等方面,既努力体现时代气息,又与地方性有一定结合。
6.3绿色技术
本项目采用的绿色技术有:透水地面、生态停车场、中庭及空中架空层与内院的结合、半地下停车、太阳能利用及同程排水,这些绿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节能环保,更重要的是给使用者带来了舒适的愉悦感。
结语:
办公建筑不是一个不与城市发生关系的纯封闭状态。办公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参与者,应该为创造城市的理想状态而努力。建筑师不仅要能艺术地把业主的愿望和自己的想法融和在一起,同时可以产生一些新趣味的开放探索,而建筑技术一定是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作者希望通过长丰行政中心的设计实践对城市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扬·盖尔 .人性化的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6
[2]大谷幸夫.城市空间设计12讲:历史中的建筑与城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2
作者简介:
何倩茜(1987- ),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关键词】办公建筑;城市空中客厅;建筑技术
1、项目概况
长丰行政中心选址于长沙市星沙开发区,在长丰动力厂前区,南临漓湘东路,西靠东四线路,北为长丰动力厂生产厂区,基地地形平缓,南部西低东高,而基地北部接生产厂区东西无高差。场地现状标高51米~54米。基地内已拆迁完毕。用地面积70.8亩,总建筑面积为48770.75 M?,其中办公主楼建筑面积为47120.39 M?,建筑层数为10层,报告厅建筑面积为1650.36M?,建筑层数为2层。
2、设计指导思想
长丰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轻型越野汽车生产厂家之一,长丰行政中心的建设,是为了满足长丰集团长远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品位、推动企业文化的完善,建成具有“时代性、标志性、”的企业办公楼。具体原则为:
(1)总体布局做到建筑与场区环境、建筑边界的协调和谐,形成从环境到建筑的整体有机协调的有机建筑,
(2)保证建筑造型从不同角度都能取得较好的雕塑性视觉景观效果,处理好周边环境连续性及与建筑、环境协调,和北面厂区的和谐共生。
(3)办公楼在满足建筑单体自身功能前提下和保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考虑到相互之间的协调完整;
(4)建筑、结构、设备、材料等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成熟技术,处理好防洪、交通、消防、环境保护等技术要求。
3、总体布局
根据布局功能要求划分基地,沿漓湘东路自西向东依次布置报告厅、行政办公中心、停车场,形成开放的城市空间,办公楼位于漓湘东路和东四线路的交叉口,位置重要、醒目、交通便利,报告厅与办公楼通过联廊连接,使用方便。
在基地东面,开设规划道路,停车场与漓湘东路,并与北面的厂区道路相接,令基地四面环路,交通流畅。机动车直接从基地西侧进入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在基地东南侧设办公区人行主入口,在北面道路设员工入口和后勤入口。合理组织各种人流、车流、做到内部交通便捷有序。建筑内要求直接对外设置的功能区均设独立的出入口,并形成大面积的办公楼前广场和绿化广场。
在办公区与停车场之间由一个绿化广场联系起来,适宜的广场空间尺度形成一种缓冲和过渡,广场的绿化,成序列布置,通过铺地的组织,达到空间的形态整体性,创造了统一有序的环境。
运用多种造景手法,通过自然与人工的对比,硬地与水景绿化的对比、大面积绿化与点、线景观的对比等,营造丰富的基地景观,同时,建筑廊道更成为天然相框,透过建筑看到景观美,在景观美景中又欣赏到建筑美,浓浓的绿意在建筑间流动。
4、建筑平面设计
本工程由两层地下室、地上十层主楼组成,建筑总高度为47.4m,为混凝土框架结构。
4.1平面功能分布
地下二层为六级人员掩蔽部。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共可停车180辆,设一进一出两个出入口,为一个双车道,一个单车道。
一层设办公楼门厅及展示大厅和餐厅,以及库房、厨房、室外咖啡厅等用房。展厅和餐厅与外部联系便捷。二层至十层为办公空间,每层设办公室、会议室及空中花园。二层设餐厅。
办公建筑的交通组织要求简洁、明了,我们将中庭视为核心交通厅,是竖向交通的核心,五部电梯均汇集于此,南北两侧的办公间通过中部的连廊相结合,配合空中花园的设置,令室内空间开合收敛、收放有序。
办公楼共设电梯5台,其中1台为无障碍客梯,1台为客梯兼消防電梯。电梯载重量均为1000㎏,13人,速度为1.75m/s。
4.2建筑内部空间布局
为提升企业办公环境,丰富建筑空间的趣味性,该办公楼多处设置共享中庭、公共内院、休息厅、空中花园及屋顶花园。尤其办公楼的主入口门厅及门厅上空的屋顶花园是我们在构思中突出的一个重点。我们在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了一个面积达2300平方米,层高超过四层的公共空间作为该行政中心的主入口门厅及企业产品展示厅,另还在中厅中设置了一个类似“蛋”的球体,并利用一个旋转楼梯和一个连接二层的连廊连接的投影厅作为介绍企业产品及文化的平台。
4.3报告厅设计构思
为满足行政中心功能需要,在办公主楼西北侧独立设置了一栋两层的报告厅,底层为接待办公室,二层为300人报告厅。报告厅与办公主楼通过二层连廊连接。考虑到与办公主楼建筑体量相差太大,因此在报告厅立面设计时我们采用非常简洁的处理手法,削弱报告厅的建筑感,使其与办公主楼和谐统一。
5、城市空中客厅的打造
项目位于长沙经开区,周边均为生产厂区,城市空间相对单调。本设计在场地内用建筑手法打造一个较为生动的城市共享空间,来打破现有严肃的街道景观,创造具有标识性的建筑形象。
办公建筑有它独特的秩序性,放映在外观上就是相对比较朴素,因此,我们在外型的处理上注重建筑体量的控制,采用序列感强的构图形式,使建筑显得端庄而大气。同时,亦仔细推敲建筑的细部作法及多视觉立体形象,使其极大限度地丰富城市景观。整个建筑线条流畅,在“绿色广场”的衬托下更是熠熠生辉。另外由于建筑基地形状较为南北较窄,东西较宽,较为特殊。因此,在构思建筑布局和体型时,我们将建筑体量沿东西方向展开,使其在漓湘路主立面上获得更宏伟的气势。
6、建筑技术的运用
为了表达现代企业超大尺度空间的力度感,建筑技术的多方面应用成为建筑成败的关键。
6.1钢结构设计
结构难点在于主体结构南向部分大跨度(净跨47.5米)、大层高(一层层高19.9米,二层层高24.6米)的两层钢结构房屋,钢结构第一层为屋顶花园,混凝土组合楼盖上覆土厚度达0.3米~0.7米,平均恒荷载标准值约9.5KN/㎡,而为满足建筑外观的要求,本工程钢结构水平承重构件采用了多用于轻型钢屋面的钢管空间桁架结构形式,且要求钢管直径不可太大。由大跨轻钢结构承担种植屋面的荷载,这虽然提高了结构构件计算和节点设计的难度,但同时为建筑空间造就了特有的工业化气息。
本工程钢结构部分几个关键节点构造及受力极为复杂,其计算与设计方法已经超出现行规范的规定范围,且目前国内缺乏相关文献作为设计参考。根据受力特性和荷载大小,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焊接和铸钢节点,使用ANSYS 10.0软件对结构作静力有限元分析,并且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在理论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足尺节点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比较,以检测焊接钢节点、铸钢节点的加工工艺并对节点受荷性能做出评估。
6.2立面设计
设计运用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冼炼的建筑符号,力求充分体现建筑材料本身的质感,外立面讲求线条简洁、轻巧,色彩明快、清爽。外墙采用干挂石材及明框玻璃幕墙以表达建筑明快的设计感。使建筑如同流光异彩的明珠。大厅部分采用白玻璃及彩釉玻璃相穿插,结合弓形钢架形成大门厅变化的光影关系。外立面设计从形体、色彩、材料和细部等方面,既努力体现时代气息,又与地方性有一定结合。
6.3绿色技术
本项目采用的绿色技术有:透水地面、生态停车场、中庭及空中架空层与内院的结合、半地下停车、太阳能利用及同程排水,这些绿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节能环保,更重要的是给使用者带来了舒适的愉悦感。
结语:
办公建筑不是一个不与城市发生关系的纯封闭状态。办公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参与者,应该为创造城市的理想状态而努力。建筑师不仅要能艺术地把业主的愿望和自己的想法融和在一起,同时可以产生一些新趣味的开放探索,而建筑技术一定是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作者希望通过长丰行政中心的设计实践对城市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扬·盖尔 .人性化的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6
[2]大谷幸夫.城市空间设计12讲:历史中的建筑与城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2
作者简介:
何倩茜(1987- ),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