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托,就《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作审议结果报告。
2006年9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提请的《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和省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同时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文舸带领下赴温州、嘉兴、海宁、宁波、慈溪等地直接听取意见。根据委员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部门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并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进行协调,与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1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条倒的适用范围。草案第二条规定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其内容与草案第三条“职务犯罪”概念的犯罪主体范围重复。为此,根据委员意见,将第二条修改为:“本省行政区域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条)。
二、关于预防职责和措施。为预防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活动,草案第八条第三项规定在上述领域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并规定了招标单位应当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单位行贿犯罪档案。有些地方和部门提出,本条规定的是国家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职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精神,不宜对招标单位的行为作硬性要求。为此,建议将此项修改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依法实行招标;招标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人行贿犯罪档案”(草案修改稿第八条第五项)。
为体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原则,强调教育的作用,建议草案第十条增加规定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等部门也应当通过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的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十四条第三款)。草案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重点岗位国家工作人员的定期交流制度。由于公务员法对交流制度已有更明确和详细的规定,且不限于重点岗位,建议删去相关内容。
草案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审计机关应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国债资金及其他资金、基金收支等项目的必审制度。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审计机关应当审计的项目在此列举不全,对上述项目全部实行必审在实践中也无法做到。为此,建议删去关于必审制度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一项)。此外,补充“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一项(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二项)。
三、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禁止行为。草案第十三条概括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禁止行为,如不得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国家工作人员的上述禁止行为在国家和省的其他法律、法规中已有明确规定,且难以列举完全,在此重申没有必要。为此,建议删去相关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条第一款)。
四、关于监督和保障。草案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审判、检察、监察、审计等机关发现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可以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和审计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和审计建议同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为增进专门监督机关之间的信息互通,检察建议等相关建议必要时也应当抄送同级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草案修改稿据此作了修改(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一款)。同时将草案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二十条第二款中规定的反馈时间从“六十日”修改为“三十日”(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二款)。
五、关于法律责任。草案第二十六条规定,检察、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对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由于检察机关对其他单位并不具有责令改正和行政处分的权力,建议删去“检察机关”作为执法主体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因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于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在草案第二十六条里已有规定,且目前亦无其他法律、法规作出相关责任的规定,建议删去此条。
此外,根据委员和各方面的意见,对有关条文的文字和顺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修改稿)》内容已比较成熟,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切合浙江实际,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修改稿)》,请予审议。
我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托,就《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作审议结果报告。
2006年9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提请的《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和省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同时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文舸带领下赴温州、嘉兴、海宁、宁波、慈溪等地直接听取意见。根据委员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部门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并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进行协调,与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1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条倒的适用范围。草案第二条规定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其内容与草案第三条“职务犯罪”概念的犯罪主体范围重复。为此,根据委员意见,将第二条修改为:“本省行政区域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条)。
二、关于预防职责和措施。为预防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活动,草案第八条第三项规定在上述领域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并规定了招标单位应当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单位行贿犯罪档案。有些地方和部门提出,本条规定的是国家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职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精神,不宜对招标单位的行为作硬性要求。为此,建议将此项修改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依法实行招标;招标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人行贿犯罪档案”(草案修改稿第八条第五项)。
为体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原则,强调教育的作用,建议草案第十条增加规定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等部门也应当通过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的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十四条第三款)。草案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重点岗位国家工作人员的定期交流制度。由于公务员法对交流制度已有更明确和详细的规定,且不限于重点岗位,建议删去相关内容。
草案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审计机关应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国债资金及其他资金、基金收支等项目的必审制度。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审计机关应当审计的项目在此列举不全,对上述项目全部实行必审在实践中也无法做到。为此,建议删去关于必审制度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一项)。此外,补充“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一项(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二项)。
三、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禁止行为。草案第十三条概括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禁止行为,如不得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国家工作人员的上述禁止行为在国家和省的其他法律、法规中已有明确规定,且难以列举完全,在此重申没有必要。为此,建议删去相关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条第一款)。
四、关于监督和保障。草案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审判、检察、监察、审计等机关发现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可以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和审计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和审计建议同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为增进专门监督机关之间的信息互通,检察建议等相关建议必要时也应当抄送同级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草案修改稿据此作了修改(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一款)。同时将草案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二十条第二款中规定的反馈时间从“六十日”修改为“三十日”(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二款)。
五、关于法律责任。草案第二十六条规定,检察、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对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由于检察机关对其他单位并不具有责令改正和行政处分的权力,建议删去“检察机关”作为执法主体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因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于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在草案第二十六条里已有规定,且目前亦无其他法律、法规作出相关责任的规定,建议删去此条。
此外,根据委员和各方面的意见,对有关条文的文字和顺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修改稿)》内容已比较成熟,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切合浙江实际,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修改稿)》,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