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河,见众生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香河》是张楚发表于《收获》2020年第3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作为小城镇的同路者,张楚这一次将目光放到了小城之外——确切地说,是一个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截然相反的庞然大物:北京。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始终居于人们关注与想象的中心。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都会总是会以一种奇特的姿态,将四面八方的人们拥入怀中,然后轻轻地放到某个角落。张楚的这篇小说,以几代人的精神生活为引,勾连起了庞大的都市与微小的城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绵密而温情的叙述中,代际之间的心灵史逐渐重叠在一起,人类生活的本质一点点浮出水面,最终达成了一种共同的疗愈。
  在地理学的意义上,张楚首先为小说预设了一个界标:香河。尽管这一地点与小说主体情节并无关联,但作者依然将其放在了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部分。这是一种叙事的策略,同时也使故事有了明确的界域:香河内外,是两个世界。我们可以与鲁迅先生的《故乡》作一番对比。在《故乡》中,鲁迅以“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1]为第一印象,凸显了大都市的回乡者眼中凄凉破败的江南水乡。这是一种对原乡的怀念与哀痛。但在张楚笔下,小镇人从故乡来到都市,首先要做的是在香河与白鹿间的收费站缴纳一笔罚款。在这种黑色幽默的背后,凸显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嘲:逃离者早已不可能怀着一种胜利的姿态进入新的地域之中。
  在略带戏谑的姿态中,作者开始了对于原乡的叙述。原乡并不一定意味着精神的归根之处,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出走的全部缘由。在小镇的众人看来,逃离者不仅令人难以理解,而且会连累他人——果然,老叶和老艾也被迫“离开”了原乡。而“我”则试图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尽管“我”本身也是逃离的一员。在层层叠叠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原乡与此岸对一个“逃离者”的双重压力。表面上漫不经心的外甥,实际上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存在于此的合法性。而在凝视外甥的过程中,叙述者“我”其实也在凝视着自己。两个背井离乡的人,似乎都想要在渺茫的世界中抓住一点希望,希望自己不是作为一个“逃离者”,而是作为一个回家的人,生活在这个陌生而又迷人的地方。
  正是在对于大都会的强烈执念的缠绕之中,作者开始对这一思想的合法性进行解构。这一解构从爱情开始。对于“逃离者”而言,爱情往往是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当蜜蜜遇到北京版的“小镇姑娘”时,似乎出现了一个勾连小镇与城市之间的绝好机会。然而,作者并未将二者合在一处,构建一个跨越地域的琴瑟之好的理想故事。相反,蜜蜜并不喜欢这个具备了所有外在条件的姑娘——似乎只是因为她的“小镇”气息。即使是北京姑娘,即使为他做了可能的一切,但蜜蜜始终无法在精神上接受这个与母亲相处甚好的女孩。在这里,作者其实已经埋下了伏笔:同时符合小镇与都会的精神气质所要求的人,是不可能被“逃离者”所认同的。当这种未被认同的思想发展到极端时,必然会导致精神内部剧烈的断裂。
  席美尔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有言,“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于个人试图面对社会强势力量,面对历史传统的重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技术,保持独立和个性。”[2]面对大都会的严密系统,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现代人都会感到思维边界的存在,感受到保持自我的难处。香河之内是众生,每个人在现代生活中的挣扎与适应都通过“我”的眼睛呈现出来,成为小说的另一重文本层面的叙事内容。慢性子的室友被“我”调侃为“蜗牛”,只因其有点跟不上生活的节奏。而维特根斯坦和威廉·福克纳则作为思维与写作的上限,牢牢地将“我”扣在桌面上。大都会中的每个人,都时刻面对着如何处理历史与当下,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
  大都会是慷慨的,是迷人的,同时也是富有挑战意味的。对于云落的老居民们来说,大都会就是一个迷宫。迷宫外的人要想进去,必须要有冒险的精神。因此,当老叶在没有任何人指引的情况下,靠研究地图走进蜜蜜的病房时,一种乡野的活力被点燃了。而老艾宁愿穿三十年的老毛衣,也瞧不上豹纹真丝女式上衣,则进一步证明了老一辈的小镇中人与城市居民在精神倾向上的不同。不过,作者在这里显露了一种对于大都会的复杂情愫。他并未直接否定城市生活的个人主义倾向,而是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编织到了现代人的日常体验之中,在琐碎的叙述中构建出数代人之间交错复杂的精神生活。
  作为中年人的“我”,身处于云落的老居民与新生代的“蜜蜜”等人之间,对这两代人的情感态度是温柔的,也是略带矛盾的。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存在天然地构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历史对话。老城镇尽管有诸多令人伤心之处,但其存在本身正是代际之间情感交融的起点。老一代居民年轻时的模样在“我”的心中依然保留着,而年轻人的桀骜与孤独也同样为我所理解。正因如此,“我”才能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分裂之处,在他们的一系列“折腾”中渐渐觉察出人生的本相。
  对于城市生活的心理基础,作者有着非常清晰的理解。齐美尔认为,都市人的个性得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感情生活的强化,这种强化是由于内外刺激迅速而连续的转变。与之相比,小城镇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停留于感觉和情感关系。[3]蜜蜜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早年频繁的换工作,还是选择放弃母亲看好的姑娘,都是源于生活的内外刺激所带来的转化。当他在租住的房子里看着一排排鞋子时,他实际上是在经历着一种心理的强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在加深着他对于大都会的强烈欲望。因此,当邹姑娘出现后,二人迅速达成了情感上的共鸣。但这并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城乡故事,作者在失败者王如云的身上安排了一次反转,这次反转恰好可以证明生活本身的分裂性:“老实人”故意伤人,而被伤害者却秘而不宣。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蜜蜜的生活与父母和“我”的生活逐渐渐行渐远,他的“折腾”开始加速,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生活的常理揣度之,蜜蜜最后的几次尝试似乎颇有几分孤注一掷的色彩。在小县城里办全国性的歌唱比赛,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因为资本不足,无可奈何而为之;实际上,这也是对蜜蜜早年卖唱生涯的一种解构——在蜜汁源的群已经树满了墓碑的时代,小城鎮成为了年轻人最后可尝试的精神之乡。事实上,村里人也确实将其视为一场隆重的盛会。就音乐本身而言,其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对蜜蜜的又一次讽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迅速而坚定地拒绝了蜜蜜从县城招揽来的所谓“歌手”的加入。在自己尚未能够确定存在的合理性的时候,蜜蜜很难将自己的选拔对象带过香河。作为一个爱折腾的年轻人,蜜蜜磕磕绊绊,始终不愿意放弃证明自己的可能性;而作为小镇青年的他,则一直在回避自己旧日的身份。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尽管蜜蜜始终在试图与小镇做出切割,也从未放弃过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折腾,但邹姑娘对他的喜欢反而是源于他的傻——在小镇与城市游走时的那股傻劲儿。从这一意义上看,年轻人在大都会里的多次折腾,也许并不是完全无意义的。至少在精神的维度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同行者。尽管尚未完全找到确立自身主体性的好方式,但在城乡之间的徘徊中,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不会放弃的群体。
  当年轻人在香河以内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种方式时,作为中年人的叙述者“我”则将目光重新投向了维特根斯坦的“乡村”。“我”的这一转变,来自于对所谓上流社会的切身体会。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裂隙。当“我”的身体渐渐沉醉于食客的精致生活时,内心却开始怀疑这一生活方式的真实性。在目睹了大都会的种种繁华生活后,“我”反而产生了一种厌倦之感。尽管导演的生活似乎充斥着人世间的豪奢之物,但作为漂泊者的“我”却很难产生一种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这并不是“我”想要追寻的理想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我”的精神的归属之地。在这里,作者指出了漂泊者的另一条路:在千帆阅尽之后,重新回到最初的地方。与其说这是小镇的感召,不如说是在情感与理智的反复切磋中最终确定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不同的小镇群体而言,“香河”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怀有诸多理想的年轻人来说,香河是一道必须跨越的边界,进入以后就是一个令人既焦虑又沉醉的世界;对于老一辈的小镇人来说,过了香河才算是快要回到了家,心中才会觉得踏实;对于“我”而言,香河是一个反复经过的十字路口,在人生的来来回回之中,“我”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属之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终于可以理解小说的标题。“过”是一个动作,香河则是一道边界。界内界外,皆是众生。
  注释:
  [1] 鲁迅:《呐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第72页。
  [2] (德)齐奥尔格·席美尔著;费勇等译:《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3] (德)齐奥尔格·席美尔著;费勇等译:《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作者简介】司远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其他文献
离开楼兰古国遗址大约120公里,汽车突然罢工了。哈哈博士打开车头,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茫茫沙海中想遇到一辆车,如同天上掉馅饼。  “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溜溜球咕嘟咕嘟喝了一瓶矿泉水。  李晓楠“哼”了一声:“你能经得起考验?”哈哈博士看着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至少还有60公里才能走出沙漠,省点力气。不要拌嘴了!”三个人告别汽车,踏着正午灼人的黄沙,艰难地跋涉。烈日炎炎,天空一
庄稼的根须大多都很短,天旱时,小麦一两拃长,挂不住镰刀,连根带秆一把拔掉,毫不费劲。洋芋根系发达,被白白胖胖的洋芋蛋诱惑着,这边独好,懒得动身往深处再走一步。玉米根更是不爱待在土里,裸露地表,看不见土地深处的事物。它们一直想着和人一样过地面上热气腾腾的生活,有种随时抬腿准备就走的架势。  树不,长在广袤大地上的苹果树,害怕被人拔走、被风吹走,把根须一点一点扎进大地深处,让自己站得稳稳当当,不想走了
灵感来了……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盖被,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  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便是私塾。他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文章居然写得很出色
感恩节到了,这时,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外公。  九年前,当我呱呱坠地的时候,外公正好退休,他便担当起了照顾我的重任。听妈妈说,我小时候特别“折磨”人,创下了二十四小时抱着睡觉的纪录,而我的外公从来没有抱怨过。  爸爸在外地上班,很少回家。妈妈工作又忙,外婆身体也不好,外公整天忙得团团转。  现在我一天天长大了,长高了,而外公却一天天地变老了。岁月不饶人,外公的记忆力逐渐变差,经常丢三落四,耳朵也不
百慕大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地方,具体地理位置是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百幕大三角是由36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这些岛屿好似圆形的环,躺卧在大西洋上。由于百慕大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有一股暖流经过,因此,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岛上绿树常青,鲜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岛,因为它与最近的陆地也有几
1990年代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在《九十年代断代》一文中曾经指出:“相对于1980年代的被热议、怀念和讨论,1990年代反而像是一个历史的遗迹被封存起来了。”但事实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出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这两个代际的中国人来说,1990年代才是其生命中真正的成长期,1990年代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才构成了这两代人的精神底色。如何将这一历史经验转化为艺术的形式,从1990年代这
一、山西的文学根基非常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到岢岚和大家交流,昨天和罗书记、吴部长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是山西大学的校友。回想从1992年到1996年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有一个很著名的活动叫做约题学术讲座。每天晚上7点钟到9点钟,会请一些校内外的作家老师来讲课,我记得请过张平、成一、李锐、燕治国等,还有很多山西文学界的领导和其他著名作家。  那个时候就感觉咱们山西作家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有性格
“捉这些萤火虫干什么?”大老鼠问小老鼠。  “味道,萤火虫知道所有的味道!”小老鼠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说。“鼠爷爷病了,他什么味道也闻不见,我想让他们告诉鼠爷爷。”  “这只萤火虫在太阳下睡大觉,他知道阳光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大树上散步,他知道树干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雨中旅行,他知道雨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村庄中飞过。他知道炊烟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薰衣草中捉迷藏,他知道薰
(时间以双人床的形式呈现)  生殖在秋天的酒里  发育在秋天的酒里  携带一艘亚麻衣裳折好的船舟  谎言从我传出:  愤怒中,船被打翻 ,水位上升  所有腹部需要一粒饥饿慢慢填充  生活易逝的时光 在水中得以解释  船帆到岸, 爱情释放  枯树,因水的穿透愈显悲伤  但是水,水  水是聚集的寒冷  以万种姿态呈現 引燃荒芜  用另一个名字称呼  水灌满整个肺部 不留一缕烟丝
幻想市郊区某豪华别墅。  男孩阿良坐在别墅的露台上,仰望着星空。  在常人眼里,他是一个让人羡慕的男孩:父亲是名列世界前50强的亿万富翁,钱多得用不完。家里佣人、名牌轿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应有尽有;但是,在很久以前,阿良就发现快乐离他而去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就会坐在露台的栏杆上,用抑郁的目光眺望苍穹。  “阿良,咱们玩游戏吧!”  “我不想玩游戏。”  “要不,你看电影吧!”  “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