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永顺,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党支部书记。吉林白鹅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一期、三期)首席专家,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畜牧专家,吉林省教育系统科教兴农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农技协理事。车老师主要研究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松嫩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综合治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吉林白鹅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国家级星火科技示范单位)等30余项科研工作。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车永顺老师长期致力于科技兴农工作。25年来,共参加国家、省、市、县各有关部门举办的科普大集、科技讲座等科技兴农活动300余场次,足迹遍及吉林省九个地区几乎所有县、市,并利用长春农业博览会现场咨询、深入农村到户培训指导、电话及网络服务等方式,培训农民约20万人次之多,指导建设36个科技示范基地,解答技术问题近20万个,发放科普资料30余万份(册),科技兴农总行程近30余万公里,指导专业户、示范户并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车永顺还与中央电视2台、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长春电视台“希望田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栏目制作播出30余期关于养鹅技术、禽病防治等节目;与省食品学会共同筹办了“首届吉林鹅产品技术交流会”、首届~第三届“中国鹅鸭大会”(会议筹备、主持),推动了吉林省乃至全国鹅业发展。2005年他获得了全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还获得了吉林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和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5年~2009年连续获得“吉林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近十年来,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车老师主要从事鹅业科研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他详细地介绍了鹅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鹅全身是宝,羽绒、肥肝、鹅掌、鹅头、鹅舌、鹅脖、鹅翅、肠、筋、胃、血等都是畅销产品,通过深加工,其经济效益可比卖活鹅增值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鹅以草食为主,鹅肉营养丰富,药残少,鹅肉的粗蛋白含量高达22.3%,赖氨酸含量比鸡肉高30%;鹅肉的脂肪含量仅11%左右,而瘦肉型猪的脂肪含量为28.8%左右,瘦羊肉的脂肪含量也在13%左右。重要的是鹅脂肪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猪肉、牛肉、羊肉中的含量都丰富得多,且鹅肉胆固醇含量低,消费者不用怕因吃鹅肉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鹅的抗病力较强,疾病较少,无需大量、长时间用药,产品无药物残留。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在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理念的今天,鹅业必将是养殖业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是畜禽产品市场空间最大的产业。目前,全世界养鹅总量约为14亿只,世界人均占有量仅约0.25只。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鹅大国,养鹅总量约为8亿只,人均占有量仅约0.6只,且鹅的繁殖率相对较低,鹅群发展比较缓慢,预测未来25~30年,鹅产品市场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国内有广阔的鹅肉需求市场,最大市场在南方,广东省素有“无鹅不成席”之说,南方绝大多数的人喜食鹅肉,其人口总计有5.9亿人,假设每人每年吃1只鹅,则需近6亿只,北方人近年来食鹅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仅国内市场就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鹅是喜冷怕热的禽类,气温超过25℃时,种鹅就急剧减产或停产,南方超过25℃的时间有7~9个月,再加上缺乏高产鹅种,所以在南方扩大商品鹅的出栏量困难较大。巨大的市场缺口给东北发展养鹅提供了良好契机,近10年,东北三省农民开始规模养鹅,一些以鹅生产为主的畜牧企业大量涌现,基本形成了北养南销的格局。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养鹅。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了鹅业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气温超过25℃的只有2~3个月。丰富的饲料、饲草、水资源和地理气候优势都非常适合发展鹅的养殖业,肉鹅和肥肝鹅可常年生产。东北三省养鹅95%都采用放牧加补饲的方法,过了育雏期后,主要靠放牧或种植牧草养鹅,适当补饲,可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了养殖收益。
针对目前的市场变化,车老师谈了他的观点:
由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鹅业市场出现了波动,2007年活鹅的大幅度涨价,加上一些商家的宣传,导致2008年春季鹅雏价格的大幅度上扬,部分商家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加之多数农民不懂科学养殖技术,致使当年鹅的养殖效益下降,很多养鹅户损失惨重,致使后来的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群众养鹅积极性不高,鹅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但也是在2008年,很多养鹅户仍然在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获得可观利润。
针对这些情况,车老师就吉林省鹅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肉鹅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工作。从目前鹅肉的需求市场来看,不同的消费市场对鹅产品的需求不同,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等省市对灰色鹅种(雁鹅)需求量较大,而我国大部分消费市场要求白羽,一则有较好的胴体,二则也有优质的鹅羽绒。
我省鹅种资源丰富,灰色、白色以及大、中、小型品种皆有,而且近年来也育成了我们省特色的优良鹅品种系。但目前生产中的鹅其生产性能差异很大,现有的鹅种难以适应不同消费市场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加强优良地方鹅种的保种选育、专门化品系培育和优良鹅种开发的力度,加快优良鹅种良繁体系的建立,保证养鹅业快速发展对不同种源的需求。
2.改变传统副业生产思想,加速鹅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养鹅业在畜牧业生产中是一大资源优势,鹅业生产在国内不少地区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为全面推进“三农”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要使鹅业在我国真正崛起,必须变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加快养鹅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有利于控制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中国鹅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3.加强鹅业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针对现阶段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加速科学普及,做到科技兴鹅。其重点是加强鹅的综合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包括品种、营养、饲养、管理、疫病综合防治、鹅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产供销协调和规模效益研究和推广等工作。
4.加强鹅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养鹅历史悠久,鹅产品加工种类多种多样,但多数是采用民间传统烹调技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在总结民间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开展鹅产品的深加工、包装等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增加鹅产品的附加值,实现鹅产品品种多元化,高、中、低档产品并存,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消费市场,促进养鹅业的可持续发展。
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鹅业生产者提供优质服务。鹅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国内外市场,加强消费引导,完善与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科技服务部门切实做好科技投入,地方政府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实行跨行业协作,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及系列开发,使养鹅业生产能够持续稳步地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肥肝、鹅肉制品及羽绒消费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制定鹅产品的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推动吉林鹅业发展是车永顺老师追求的方向,他正和农民朋友一起,为我省鹅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车永顺老师长期致力于科技兴农工作。25年来,共参加国家、省、市、县各有关部门举办的科普大集、科技讲座等科技兴农活动300余场次,足迹遍及吉林省九个地区几乎所有县、市,并利用长春农业博览会现场咨询、深入农村到户培训指导、电话及网络服务等方式,培训农民约20万人次之多,指导建设36个科技示范基地,解答技术问题近20万个,发放科普资料30余万份(册),科技兴农总行程近30余万公里,指导专业户、示范户并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车永顺还与中央电视2台、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长春电视台“希望田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栏目制作播出30余期关于养鹅技术、禽病防治等节目;与省食品学会共同筹办了“首届吉林鹅产品技术交流会”、首届~第三届“中国鹅鸭大会”(会议筹备、主持),推动了吉林省乃至全国鹅业发展。2005年他获得了全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还获得了吉林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和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5年~2009年连续获得“吉林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近十年来,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车老师主要从事鹅业科研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他详细地介绍了鹅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鹅全身是宝,羽绒、肥肝、鹅掌、鹅头、鹅舌、鹅脖、鹅翅、肠、筋、胃、血等都是畅销产品,通过深加工,其经济效益可比卖活鹅增值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鹅以草食为主,鹅肉营养丰富,药残少,鹅肉的粗蛋白含量高达22.3%,赖氨酸含量比鸡肉高30%;鹅肉的脂肪含量仅11%左右,而瘦肉型猪的脂肪含量为28.8%左右,瘦羊肉的脂肪含量也在13%左右。重要的是鹅脂肪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猪肉、牛肉、羊肉中的含量都丰富得多,且鹅肉胆固醇含量低,消费者不用怕因吃鹅肉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鹅的抗病力较强,疾病较少,无需大量、长时间用药,产品无药物残留。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在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理念的今天,鹅业必将是养殖业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是畜禽产品市场空间最大的产业。目前,全世界养鹅总量约为14亿只,世界人均占有量仅约0.25只。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鹅大国,养鹅总量约为8亿只,人均占有量仅约0.6只,且鹅的繁殖率相对较低,鹅群发展比较缓慢,预测未来25~30年,鹅产品市场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国内有广阔的鹅肉需求市场,最大市场在南方,广东省素有“无鹅不成席”之说,南方绝大多数的人喜食鹅肉,其人口总计有5.9亿人,假设每人每年吃1只鹅,则需近6亿只,北方人近年来食鹅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仅国内市场就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鹅是喜冷怕热的禽类,气温超过25℃时,种鹅就急剧减产或停产,南方超过25℃的时间有7~9个月,再加上缺乏高产鹅种,所以在南方扩大商品鹅的出栏量困难较大。巨大的市场缺口给东北发展养鹅提供了良好契机,近10年,东北三省农民开始规模养鹅,一些以鹅生产为主的畜牧企业大量涌现,基本形成了北养南销的格局。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养鹅。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了鹅业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气温超过25℃的只有2~3个月。丰富的饲料、饲草、水资源和地理气候优势都非常适合发展鹅的养殖业,肉鹅和肥肝鹅可常年生产。东北三省养鹅95%都采用放牧加补饲的方法,过了育雏期后,主要靠放牧或种植牧草养鹅,适当补饲,可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了养殖收益。
针对目前的市场变化,车老师谈了他的观点:
由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鹅业市场出现了波动,2007年活鹅的大幅度涨价,加上一些商家的宣传,导致2008年春季鹅雏价格的大幅度上扬,部分商家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加之多数农民不懂科学养殖技术,致使当年鹅的养殖效益下降,很多养鹅户损失惨重,致使后来的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群众养鹅积极性不高,鹅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但也是在2008年,很多养鹅户仍然在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获得可观利润。
针对这些情况,车老师就吉林省鹅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肉鹅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工作。从目前鹅肉的需求市场来看,不同的消费市场对鹅产品的需求不同,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等省市对灰色鹅种(雁鹅)需求量较大,而我国大部分消费市场要求白羽,一则有较好的胴体,二则也有优质的鹅羽绒。
我省鹅种资源丰富,灰色、白色以及大、中、小型品种皆有,而且近年来也育成了我们省特色的优良鹅品种系。但目前生产中的鹅其生产性能差异很大,现有的鹅种难以适应不同消费市场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加强优良地方鹅种的保种选育、专门化品系培育和优良鹅种开发的力度,加快优良鹅种良繁体系的建立,保证养鹅业快速发展对不同种源的需求。
2.改变传统副业生产思想,加速鹅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养鹅业在畜牧业生产中是一大资源优势,鹅业生产在国内不少地区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为全面推进“三农”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要使鹅业在我国真正崛起,必须变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加快养鹅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有利于控制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中国鹅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3.加强鹅业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针对现阶段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加速科学普及,做到科技兴鹅。其重点是加强鹅的综合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包括品种、营养、饲养、管理、疫病综合防治、鹅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产供销协调和规模效益研究和推广等工作。
4.加强鹅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养鹅历史悠久,鹅产品加工种类多种多样,但多数是采用民间传统烹调技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在总结民间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开展鹅产品的深加工、包装等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增加鹅产品的附加值,实现鹅产品品种多元化,高、中、低档产品并存,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消费市场,促进养鹅业的可持续发展。
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鹅业生产者提供优质服务。鹅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国内外市场,加强消费引导,完善与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科技服务部门切实做好科技投入,地方政府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实行跨行业协作,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及系列开发,使养鹅业生产能够持续稳步地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肥肝、鹅肉制品及羽绒消费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制定鹅产品的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推动吉林鹅业发展是车永顺老师追求的方向,他正和农民朋友一起,为我省鹅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