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生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尤其在2000年原州区被自治区确定为首批退耕还林标准示范区之后,近20年来,这里除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成绩斐然,辖区内大部分退耕农民不但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通过种草种树、特色养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多种形式,从贫脊的土地上解脱出来,走向致富奔小康之路。
野胡桃变成了“金蛋蛋”
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南城村毛家台子紧靠着宁夏著名旅游景区须弥山石窟,也是前往寺口子水库、火石寨等六盘山旅游景区的必经之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后,这里旅游开发同步跟进,当地老百姓也由此逐渐摆脱了贫困。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村民高建忠,是宁夏退耕还林20年来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对于家乡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他感触颇深。
实施退耕还林之前,高建忠一家人主要靠种地为生。由于山高坡陡,水引不上去,靠天吃饭的山地广种薄收,一家人辛苦一年,最多也就勉强解决个温饱,若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按高建忠的话说,“能把温饱解决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想着兜兜里装多少钱呢。”
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之初,许多村民都想不明白:祖祖辈辈傍着这些土地活着,不让种粮,人吃啥?种树能当粮食吃吗?和其他村民一样,高建忠一家人起初也有这样的顾虑,甚至还有些抵触。
然而,随着政府退耕还林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宣传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和收益后,高建忠一家人开始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2001~2006年,累计退耕还林11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都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建设中,几年下来,全村周围的一座座山披上了绿装。
环境好了,旅游业也跟着逐年兴旺,来村里吃农家饭、采摘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村民们开始纷纷转向旅游服务接待、外出打工、跑运输等其他行业。更令村民没想到的是,那些漫山遍野、以前压根不被看好的野胡桃竟然成了“宝贝蛋蛋”——用野胡桃核串成的手链、项链、枕头、汽车坐垫等手工艺品,备受游客们的青睐!转手轻轻松松就能卖十几至几十元。一年下来,仅靠制作、售卖野胡桃工艺品就能挣上三四万元,加上旅游餐饮服务,一年的收入最少都在七八万元。就这样,高建忠一家人和其他村民一起,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滋润。
“溜达鸡”成就致富梦
与高建忠同一个村的高学仁,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家庭人口较多,生活贫困,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退耕还林后,高学仁一家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计。
在外打工那些年,高学仁不但学会了很多技术,还增长了见识。他发现,外地许多农民依靠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养殖、特种养殖、农家乐等都挣上了钱,过上了好日子。一想到自己家就在景区旁边,而且家里还有110多亩林地,何不也尝试着搞一下?
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高学仁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家人,一家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他们先后到陕西和山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定在了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小的林地生态鸡养殖这个项目上。
2013年,高学仁从陕西引进了优质的三黄鸡品种,在自家林地里搞起了生态养殖。依靠科学养殖,严格实行无菌化管理,高學仁在林地散养的三黄鸡成活率达到了97%以上,短短几年时间,林子里的三黄鸡数量达到3000多只,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记者跟随高学仁走进园子,只见一棵棵红梅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成群的三黄鸡虽然个头不大,但个个精神抖擞,羽毛鲜艳发亮,它们或扎堆、或觅食、或追逐,见到有人进来,立刻跑散,许多鸡竟然扇动翅膀飞到了高高的树枝上。
高学仁介绍说,这些鸡主要靠林地里的杂草、小虫为食,辅以适量的玉米和小麦,由于是生态放养,纯天然、无污染,肉质鲜美、口感筋道,一投入市场就很受欢迎。当地政府还派出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这些技术人员还当起义务推销员,销路根本不用发愁。
据原州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实施退耕还林20年来,原州区已累计向退耕还林群众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0.7亿元,整个辖区35889户165893名群众直接受益,户均享受2.98万元,人均享受6450元。更重要的是,大批退耕还林群众和高建忠、高学仁一样,从贫瘠的土地上解脱了出来,依靠农家乐、野桃核工艺品加工、生态养殖第三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黄昏时分,站在南城村禅塔山的山顶上,凉风席席,四周山野笼罩在一片葱茏之中,山谷中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山的对面,白天还很热闹的须弥山景区此时已经寂静一片,几只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景区的湖岸边,高大的须弥山石窟大佛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更显肃穆安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片原本贫瘠、干旱的土地上,改善生存环境、早日摆脱贫困是当地群众恒久不变的梦想。如今,绿水青山,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温饱难”的生活状态。当地百姓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退耕还林还草,能让家乡生态更好、环境更美、产业更兴旺、生活更美好。
野胡桃变成了“金蛋蛋”
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南城村毛家台子紧靠着宁夏著名旅游景区须弥山石窟,也是前往寺口子水库、火石寨等六盘山旅游景区的必经之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后,这里旅游开发同步跟进,当地老百姓也由此逐渐摆脱了贫困。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村民高建忠,是宁夏退耕还林20年来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对于家乡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他感触颇深。
实施退耕还林之前,高建忠一家人主要靠种地为生。由于山高坡陡,水引不上去,靠天吃饭的山地广种薄收,一家人辛苦一年,最多也就勉强解决个温饱,若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按高建忠的话说,“能把温饱解决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想着兜兜里装多少钱呢。”
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之初,许多村民都想不明白:祖祖辈辈傍着这些土地活着,不让种粮,人吃啥?种树能当粮食吃吗?和其他村民一样,高建忠一家人起初也有这样的顾虑,甚至还有些抵触。
然而,随着政府退耕还林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宣传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和收益后,高建忠一家人开始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2001~2006年,累计退耕还林11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都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建设中,几年下来,全村周围的一座座山披上了绿装。
环境好了,旅游业也跟着逐年兴旺,来村里吃农家饭、采摘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村民们开始纷纷转向旅游服务接待、外出打工、跑运输等其他行业。更令村民没想到的是,那些漫山遍野、以前压根不被看好的野胡桃竟然成了“宝贝蛋蛋”——用野胡桃核串成的手链、项链、枕头、汽车坐垫等手工艺品,备受游客们的青睐!转手轻轻松松就能卖十几至几十元。一年下来,仅靠制作、售卖野胡桃工艺品就能挣上三四万元,加上旅游餐饮服务,一年的收入最少都在七八万元。就这样,高建忠一家人和其他村民一起,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滋润。
“溜达鸡”成就致富梦
与高建忠同一个村的高学仁,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家庭人口较多,生活贫困,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退耕还林后,高学仁一家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计。
在外打工那些年,高学仁不但学会了很多技术,还增长了见识。他发现,外地许多农民依靠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养殖、特种养殖、农家乐等都挣上了钱,过上了好日子。一想到自己家就在景区旁边,而且家里还有110多亩林地,何不也尝试着搞一下?
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高学仁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家人,一家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他们先后到陕西和山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定在了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小的林地生态鸡养殖这个项目上。
2013年,高学仁从陕西引进了优质的三黄鸡品种,在自家林地里搞起了生态养殖。依靠科学养殖,严格实行无菌化管理,高學仁在林地散养的三黄鸡成活率达到了97%以上,短短几年时间,林子里的三黄鸡数量达到3000多只,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记者跟随高学仁走进园子,只见一棵棵红梅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成群的三黄鸡虽然个头不大,但个个精神抖擞,羽毛鲜艳发亮,它们或扎堆、或觅食、或追逐,见到有人进来,立刻跑散,许多鸡竟然扇动翅膀飞到了高高的树枝上。
高学仁介绍说,这些鸡主要靠林地里的杂草、小虫为食,辅以适量的玉米和小麦,由于是生态放养,纯天然、无污染,肉质鲜美、口感筋道,一投入市场就很受欢迎。当地政府还派出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这些技术人员还当起义务推销员,销路根本不用发愁。
据原州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实施退耕还林20年来,原州区已累计向退耕还林群众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0.7亿元,整个辖区35889户165893名群众直接受益,户均享受2.98万元,人均享受6450元。更重要的是,大批退耕还林群众和高建忠、高学仁一样,从贫瘠的土地上解脱了出来,依靠农家乐、野桃核工艺品加工、生态养殖第三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黄昏时分,站在南城村禅塔山的山顶上,凉风席席,四周山野笼罩在一片葱茏之中,山谷中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山的对面,白天还很热闹的须弥山景区此时已经寂静一片,几只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景区的湖岸边,高大的须弥山石窟大佛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更显肃穆安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片原本贫瘠、干旱的土地上,改善生存环境、早日摆脱贫困是当地群众恒久不变的梦想。如今,绿水青山,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温饱难”的生活状态。当地百姓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退耕还林还草,能让家乡生态更好、环境更美、产业更兴旺、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