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教学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人生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其分值会对学生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众多教师工作的目标。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师生交流,能让教师精准地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办法提供真实资料。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提问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其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发挥。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追求课堂气氛,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提问,但这部分提问依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大部分问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导致课堂提问的效率不高。
例如,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讲述完相关内容之后,便会出现“明不明白”“对不对”“懂不懂”之类的口头禅,对所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地研究,导致提问的效果较差。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提出大量问题,但这部分问题所起到的作用较小;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较为活跃,但部分学生已经养成盲目追随教师语言的毛病,在教师问道“会不会”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回答“会”。这种现象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果,不利于教师收集教学信息。
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高。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已经全面了解了知识点。其实,部分学生完全属于“滥竽充数”,跟大流式地回答了问题,他们并未正确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内容。同时,在一些课时相对紧张的教学中,受课时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随后由自己解答,学生完全成为了一个“听课者”,并没有思维思考的过程。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措施
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强化师生间的联系,最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浙教版的相关教学实例,共总结出以下几点课堂提问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问题,注重层次划分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提问的对象群体存在差异,对学生而言,其学习效果也注定存在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本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问题,并针对不同知识理解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内容的数学问题,保证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例如,设P为△ABC中的一点,分别连接PC、PB,若△PBC ∽△ABC,则点P为BC边所对的相似点。当教师设置完这一问题后,可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设置不同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直角三角形,分别标出A、B、C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C=90°,∠B=∠A,那么谁愿意在这个图形上画一个点P,让△PBC ∽△ABC?”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的参与度高,并且能够快速地回答问题。待学生解答问题之后,教师可提出第二个问题:“××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可看到,这个点画的十分正确,但是大家再好好想一想,是每一种三角形都具有一个点P,能让△PBC∽△ABC吗?有还是没有?请大家说出原因。”与第一个问题相比,这一个问题的深度明显提高,而且教师在提问之后,要求学生说明原因,有效调动了学生思维。
经过设计教学问题,教师课堂上所提问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求知要求,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设置提问过程,注重技巧的应用 一是重视提问语境的丰富与发展。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数学教学更为枯燥。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数字、公式,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对学习数学产生一种厌恶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语境的丰富与创建,不断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例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的《圆的基本性质》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中,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以下问题。问:“同学们都知道,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没有三角形、正方形的车轮呢?”答:“因为三角形的车轮子不会滚动!”问:“可是椭圆形也是一种圆形,为什么没有椭圆形的车轮呢?”。教师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会议论纷纷,最后教师可以说:“那是因为在圆形中,圆心到边的距离是相等的,为了让大家更加正确的认识到圆,请大家把书本翻到××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性质》。”通过丰富提问语境,教师能够以一种更加富含趣味性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并能适当地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适当追问,留下思考探究的时间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追问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能够逐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快速思考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以“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为例,教师可在黑板上书写:X2=2X 6,学生看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就会书写:X2=2X 6,X2-2X=6,X2-2X-6=0,并在图纸上画出相应的函数,根据函数求解。教师看到学生的答案后,可立即询问同学:“如果根据你的这种函数画法,我们能不能设y=X2与y=2X 6作为函数的两个图像的横纵坐标呢?”待学生回答完相关问题后,教师可以再问:“你认为这种公式还会有其他的变化吗?”,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后,会根据自己对函数的理解与教师交流答案;此时教师也可以问:“如果问题是X2=2X-6,你认为函数图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通过这种连续的追问式教学,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会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等腰三角形教学中,笔者出示探究题: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题目在黑板上显示)。
1分钟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题意画一个草图予以解决,使边的长度尽可能与题意中数值相同?”大部分同学可以得到周长为23厘米,因为学生习惯画出的是锐角三角形。
2分钟后追问1:“只能这样画吗?”可能有较多同学又得到周长为19厘米。
3分钟后追问2:“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是多少?”有的同学会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会有同学得到只有22厘米的结果。
4分钟后追问3:“为什么这里只有一种结果呢?”学生会说:“以4厘米为腰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5分钟后追问4:“考虑本题时有两种可能,但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可以得到构成三角形时必须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真正理解本题的内涵。
6分钟后追问5:“还有没有类似这种有时有两个结果,有时只有一个结果的题目呢?”让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学生可能会想起同样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另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80度,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由此及彼, 让学生养成演绎、归纳等数学思维品质。
结束语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到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江中学)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追求课堂气氛,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提问,但这部分提问依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大部分问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导致课堂提问的效率不高。
例如,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讲述完相关内容之后,便会出现“明不明白”“对不对”“懂不懂”之类的口头禅,对所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地研究,导致提问的效果较差。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提出大量问题,但这部分问题所起到的作用较小;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较为活跃,但部分学生已经养成盲目追随教师语言的毛病,在教师问道“会不会”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回答“会”。这种现象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果,不利于教师收集教学信息。
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高。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已经全面了解了知识点。其实,部分学生完全属于“滥竽充数”,跟大流式地回答了问题,他们并未正确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内容。同时,在一些课时相对紧张的教学中,受课时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随后由自己解答,学生完全成为了一个“听课者”,并没有思维思考的过程。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措施
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强化师生间的联系,最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浙教版的相关教学实例,共总结出以下几点课堂提问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问题,注重层次划分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提问的对象群体存在差异,对学生而言,其学习效果也注定存在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本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问题,并针对不同知识理解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内容的数学问题,保证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例如,设P为△ABC中的一点,分别连接PC、PB,若△PBC ∽△ABC,则点P为BC边所对的相似点。当教师设置完这一问题后,可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设置不同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直角三角形,分别标出A、B、C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C=90°,∠B=∠A,那么谁愿意在这个图形上画一个点P,让△PBC ∽△ABC?”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的参与度高,并且能够快速地回答问题。待学生解答问题之后,教师可提出第二个问题:“××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可看到,这个点画的十分正确,但是大家再好好想一想,是每一种三角形都具有一个点P,能让△PBC∽△ABC吗?有还是没有?请大家说出原因。”与第一个问题相比,这一个问题的深度明显提高,而且教师在提问之后,要求学生说明原因,有效调动了学生思维。
经过设计教学问题,教师课堂上所提问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求知要求,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设置提问过程,注重技巧的应用 一是重视提问语境的丰富与发展。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数学教学更为枯燥。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数字、公式,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对学习数学产生一种厌恶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语境的丰富与创建,不断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例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的《圆的基本性质》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中,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以下问题。问:“同学们都知道,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没有三角形、正方形的车轮呢?”答:“因为三角形的车轮子不会滚动!”问:“可是椭圆形也是一种圆形,为什么没有椭圆形的车轮呢?”。教师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会议论纷纷,最后教师可以说:“那是因为在圆形中,圆心到边的距离是相等的,为了让大家更加正确的认识到圆,请大家把书本翻到××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性质》。”通过丰富提问语境,教师能够以一种更加富含趣味性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并能适当地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适当追问,留下思考探究的时间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追问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能够逐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快速思考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以“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为例,教师可在黑板上书写:X2=2X 6,学生看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就会书写:X2=2X 6,X2-2X=6,X2-2X-6=0,并在图纸上画出相应的函数,根据函数求解。教师看到学生的答案后,可立即询问同学:“如果根据你的这种函数画法,我们能不能设y=X2与y=2X 6作为函数的两个图像的横纵坐标呢?”待学生回答完相关问题后,教师可以再问:“你认为这种公式还会有其他的变化吗?”,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后,会根据自己对函数的理解与教师交流答案;此时教师也可以问:“如果问题是X2=2X-6,你认为函数图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通过这种连续的追问式教学,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会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等腰三角形教学中,笔者出示探究题: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题目在黑板上显示)。
1分钟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题意画一个草图予以解决,使边的长度尽可能与题意中数值相同?”大部分同学可以得到周长为23厘米,因为学生习惯画出的是锐角三角形。
2分钟后追问1:“只能这样画吗?”可能有较多同学又得到周长为19厘米。
3分钟后追问2:“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是多少?”有的同学会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会有同学得到只有22厘米的结果。
4分钟后追问3:“为什么这里只有一种结果呢?”学生会说:“以4厘米为腰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5分钟后追问4:“考虑本题时有两种可能,但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可以得到构成三角形时必须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真正理解本题的内涵。
6分钟后追问5:“还有没有类似这种有时有两个结果,有时只有一个结果的题目呢?”让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学生可能会想起同样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另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80度,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由此及彼, 让学生养成演绎、归纳等数学思维品质。
结束语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到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