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十载人生轨迹,七十个精彩故事。斑斑点点之间,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三湘子弟对时代变迁的感悟和思索,看到一个普通学子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看到一个革命军人从士兵到将军的不凡经历,看到一个老战士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这是我的老战友,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上将为我著述的第三本书《我的故事》所作的序言。他的褒奖和肯定,有很多溢美之词,是对我晚年人生的激励和鞭策。
我1939年秋出生在邵东县杨桥镇东风村,家里人口多负担重,但念过私塾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把4个儿子先后送进了学堂。但因为当时学费高不堪重负,几个兄弟不得不相继辍学,全家人辛苦劳作,供我一个人继续读书。即使这样我也只是勉强读完了初中。初中毕业后回家劳动了一年,1957年冬应征入伍。在部队,我先后担任师长、四十七集团军副军长、兰州军区副参谋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我永远忘不了自己是潇湘子弟,永远忘不了那块生我养我的热土。
20世纪80年代,我当师长时一次探亲,看到住在山沟里的乡亲们喝的还是小河小沟的水,由于水污染加剧,不少乡亲得了病,心里十分难受,我决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我找市县领导要求挤出一些款项,另找在外拼搏致了富的同学乡亲求援,自己拿出半年工资,终于在90年代初为东风村打了两口机井,结束了乡亲们祖祖辈辈喝沟河水的历史。我还购制了抽水机,结束了村里上千年来用人力车水灌溉的历史,既减轻了乡亲们的劳动强度,粮食亩产也增长了三成多。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上副军长以后,看到衡阳至邵阳的公路弯曲狭窄,路面不平,晴天尘土飞扬,下雨泥泞难行。我多次利用回乡探望年迈父母的机会,到衡阳、邵阳、长沙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要求拨款修路,同时向深圳及海内外有经济实力的熟人朋友求援。资金凑齐后,我还动员我的亲戚和我们村的乡亲带头拆迁。1999年秋天,1814工程顺利完工,达到国家二级公路标准。
我就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后,决心为家乡做更多实事。我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找国防部有关部门领导,要求将兰州军区征兵指标向湖南地区倾斜。1992年、1993年,先后有8000多名潇湘子弟来到西北军营,我经常教育和鼓励他们不忘家乡人民重托,从严要求自己,处处走在前列。这批兵员中先后有4000多人由于表现突出、素质过硬上了军校,提升为军官,现在大部分都走上了营团领导岗位,或转业复员回到家乡,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邵东县一中、三中是我中学时代的母校,在母校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回到母校为师生们做了多场报告,并积极联络了众多海内外成功人士为学校捐款上百万元,成立了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助学基金。我深知,我为故乡做出的贡献只是沧海一粟,但我对故乡的赤诚天地可鉴。
在退休后的10多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真正意义的休息过,我闭门谢客,奋力笔耕,写出了《往事如烟》、《往事如诗》和《我的故事》,尤其是32万字的《我的故事》,真实记载了我一生的足迹,是我为家乡献上的一份心意。我将继续努力,为社会为人民为家乡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正是:舞文弄墨神飞扬,撰文笔耕心欢畅。夕阳堪比朝晖美,神清脑醒晚节香。
(作者系兰州军区原副参谋长、少将)
我1939年秋出生在邵东县杨桥镇东风村,家里人口多负担重,但念过私塾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把4个儿子先后送进了学堂。但因为当时学费高不堪重负,几个兄弟不得不相继辍学,全家人辛苦劳作,供我一个人继续读书。即使这样我也只是勉强读完了初中。初中毕业后回家劳动了一年,1957年冬应征入伍。在部队,我先后担任师长、四十七集团军副军长、兰州军区副参谋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我永远忘不了自己是潇湘子弟,永远忘不了那块生我养我的热土。
20世纪80年代,我当师长时一次探亲,看到住在山沟里的乡亲们喝的还是小河小沟的水,由于水污染加剧,不少乡亲得了病,心里十分难受,我决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我找市县领导要求挤出一些款项,另找在外拼搏致了富的同学乡亲求援,自己拿出半年工资,终于在90年代初为东风村打了两口机井,结束了乡亲们祖祖辈辈喝沟河水的历史。我还购制了抽水机,结束了村里上千年来用人力车水灌溉的历史,既减轻了乡亲们的劳动强度,粮食亩产也增长了三成多。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上副军长以后,看到衡阳至邵阳的公路弯曲狭窄,路面不平,晴天尘土飞扬,下雨泥泞难行。我多次利用回乡探望年迈父母的机会,到衡阳、邵阳、长沙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要求拨款修路,同时向深圳及海内外有经济实力的熟人朋友求援。资金凑齐后,我还动员我的亲戚和我们村的乡亲带头拆迁。1999年秋天,1814工程顺利完工,达到国家二级公路标准。
我就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后,决心为家乡做更多实事。我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找国防部有关部门领导,要求将兰州军区征兵指标向湖南地区倾斜。1992年、1993年,先后有8000多名潇湘子弟来到西北军营,我经常教育和鼓励他们不忘家乡人民重托,从严要求自己,处处走在前列。这批兵员中先后有4000多人由于表现突出、素质过硬上了军校,提升为军官,现在大部分都走上了营团领导岗位,或转业复员回到家乡,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邵东县一中、三中是我中学时代的母校,在母校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回到母校为师生们做了多场报告,并积极联络了众多海内外成功人士为学校捐款上百万元,成立了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助学基金。我深知,我为故乡做出的贡献只是沧海一粟,但我对故乡的赤诚天地可鉴。
在退休后的10多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真正意义的休息过,我闭门谢客,奋力笔耕,写出了《往事如烟》、《往事如诗》和《我的故事》,尤其是32万字的《我的故事》,真实记载了我一生的足迹,是我为家乡献上的一份心意。我将继续努力,为社会为人民为家乡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正是:舞文弄墨神飞扬,撰文笔耕心欢畅。夕阳堪比朝晖美,神清脑醒晚节香。
(作者系兰州军区原副参谋长、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