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推行了“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很多高校以此为契机,纷纷开展了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专门人才。这些重点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卓越人才大多流向大中型企业。然而,一方面,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居全国之首,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数以万计,这些企业为求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是十分渴求的,但却苦于找不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其毕业生能够安心踏实地在中小企业工作,流动小,但因接触相关行业、企业的机会不多,缺乏系统的培训,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导致找不到工作。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基于此,为了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强烈需求和贯彻落实国家“卓越计划”,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本着民办院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借助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进行培养,力争为中小型企业输送给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总结经验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宝贵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搭建出一个真正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本文通过对目前人才需求和教育现状的研究,结合民办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民办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1 2 1”实践教学模式,并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思路、课程体系、激励措施、资源建设、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说明。
二、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形式化严重、实践内容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及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另外,民办高校不管其生源质量,还是其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资源配备(诸如实验室、经费)等均不能和公办院校相比,且差距较大。民办高校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民办高校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特色类专业群为依托,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高校。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能够在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物联网等嵌入式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嵌入式GUI程序设计、嵌入式c/c 程序设计、嵌入式产品测试/技术支持/维护/管理/销售等工作。
三、实践培养模式
在实践培养模式上,高校多以开特定班为抓手,采取分段式教学。根据“卓越计划”,卓越班学生以工程技术为培养主线,以“3 1”为基本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这种模式下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大多数高校的卓越班企业参与阶段是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年,即企业学习阶段,该阶段大多进行的是企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专业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生甚至不能顺利进行。
这种3 1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短培班,对于基础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后劲不足等缺点。学生对一项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学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过程的,即对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需要反复认识和实践,才能在人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并随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最终才能构建出系统的完全认识。
因此,对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培班。即需要的是要与企业深度合作,把实际的工程项目带入到教学中来,进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并将校企培养贯穿整个四年,即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采取“1 2 1”模式进行培养。
此模式的具体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1年在校通识教育 2年校内工程实践 1年校外封闭式综合性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其中在校通识教育,由企业派遣资深的工程师和项目主管到学校开设工程技术论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每学期开设2~4次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对应行业发展动态和新的专业工程技术应用,从而使学生快速认识自学专业及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及岗位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初步职业发展规划。校內工程实践环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周定期来校授课培训,学生主要学习核心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年校外封闭式综合性项目实践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在企业集中封闭式实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这种模式下,企业从大一阶段就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的基础理论相对较扎实,动手能力稳步加强,使学生掌握更多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工程技术,真正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培训班实施方案
1.开班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采取“全过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成长班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卓越班。其中,成长班课程分三个阶段,共30周,每周六、日或周一至周五空余时间由企业派出技术工程师担任校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工作,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夯实理论基础,为进入卓越班做准备。卓越班突出实践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在企业集中封闭式工程项目实践,提高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找工作做准备。 可以说对于工科专业工程教育应该是普及化、大众化的,而不应是精英教育。因此,在校企联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培训班学生招生上,我们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即成长班分3期面向2、3年级,采取自愿报名,不设门槛,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但在考核上必须是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标准。卓越班面向4年级学生,开班时间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招生采取成长班通过考核或通过卓越班入学考试与面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未参加成长班的学生有第二次机会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来。最终以最大的限度和努力来使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教育面向专业大部分学生,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工程师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实训班中,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课程相贴合,做到相辅相成,互补缺漏的特点。彻底解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去工程化等突出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建立了以实践为导向、应用为本的课程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促进,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将以实践导向、应用为本的课程体系设计为“模块化”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知识的融合和迁移。其能力培养为:
(1)成长班主要是以嵌入式系统基础技术课程为主,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与工程应用基础能力。
(2)卓越班主要是以嵌入式系统高级技术课程为主,培养学生扎实的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与工程应用的高级能力。
3.激励措施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开设实训班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且能够像哈佛大学图书馆那样凌晨四点灯火通明的景象呢?那么设置合理的激励措施将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科技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学院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生需修满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39学分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获得。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卓越工程师实训班中来,并有更加充沛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特针对不同班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实施如下:
(1)成长班:每期可自愿替换2个学分选修课,三期共6学分。
(2)卓越班:可自愿替换4个学分选修课;对表现优秀者发放奖学金,覆盖面达100%的学生;考核合格者由培养企业推荐工作。
五、资源建设
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仅仅让协同人才培养企业派遣工程师来校授课培训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充分地把工程或行业标准及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才能做到精准诠释和深层传授。而不是照本宣科,毫无生动可言。在队伍建设上,要做到“引进 培养”两手抓,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人才,也要把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培训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5名,其中有6名教师来自该专业相关企业,并具有3以上年甚至十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寒暑假均派遣6~8名教师去企业进行相关工程技术培训学习与交流。
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协同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建设校内创新实训、实践基地,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参与企业研发、工程项目和工程维护与管理,同时还可以借此平台吸引投资或国家资助,从而对优秀的创新项目进行培育与孵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中,坚持以“立足创新人才发展,校企协同共创未来”为宗旨,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真正做到企业愿意参与,学生积极申报进入的实训实践基地。在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中,就建成1个校外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训基地,1个校内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能创新基地”,吸引投资12万,资助6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六、现有成效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了一套适合民办院校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模式:即“1 2 1”模式。到目前为止,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已培养出毕业生2批次,即2013、2014、2015级共320名学生,其中成长班240名,卓越班80人,受众人数到达专业在校生60%。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了一支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共建设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7个(其中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训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能创新基地”),大大增加了基地数量和专业覆盖面。同时,推进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于2014、2015年获得省级立项。学生参加校外科技竞赛获奖数量明显增多,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2~4万不等的资助,并获得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卓越班毕业生相对于普通班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加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设计方案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特别是他們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深受企业的欢迎,就业优势非常明显。此外,本文中提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已被合作企业称为“华软模式”在广东省多所理工类院校进行推广并实施,并获得高校师生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国坤,林从华 等.高效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9-163.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3]肖明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63-66.
[4]王欣,田雨波 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38-40.
[5]仇润鹤,刘堂友 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59-62.
[6]张鸿,李鑫,崔慕岳.名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156-158.
[7]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39-4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推行了“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很多高校以此为契机,纷纷开展了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专门人才。这些重点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卓越人才大多流向大中型企业。然而,一方面,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居全国之首,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数以万计,这些企业为求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是十分渴求的,但却苦于找不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其毕业生能够安心踏实地在中小企业工作,流动小,但因接触相关行业、企业的机会不多,缺乏系统的培训,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导致找不到工作。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基于此,为了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强烈需求和贯彻落实国家“卓越计划”,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本着民办院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借助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进行培养,力争为中小型企业输送给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总结经验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宝贵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搭建出一个真正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本文通过对目前人才需求和教育现状的研究,结合民办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民办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1 2 1”实践教学模式,并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思路、课程体系、激励措施、资源建设、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说明。
二、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形式化严重、实践内容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及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另外,民办高校不管其生源质量,还是其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资源配备(诸如实验室、经费)等均不能和公办院校相比,且差距较大。民办高校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民办高校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特色类专业群为依托,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高校。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能够在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物联网等嵌入式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嵌入式GUI程序设计、嵌入式c/c 程序设计、嵌入式产品测试/技术支持/维护/管理/销售等工作。
三、实践培养模式
在实践培养模式上,高校多以开特定班为抓手,采取分段式教学。根据“卓越计划”,卓越班学生以工程技术为培养主线,以“3 1”为基本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这种模式下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大多数高校的卓越班企业参与阶段是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年,即企业学习阶段,该阶段大多进行的是企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专业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生甚至不能顺利进行。
这种3 1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短培班,对于基础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后劲不足等缺点。学生对一项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学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过程的,即对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需要反复认识和实践,才能在人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并随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最终才能构建出系统的完全认识。
因此,对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培班。即需要的是要与企业深度合作,把实际的工程项目带入到教学中来,进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并将校企培养贯穿整个四年,即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采取“1 2 1”模式进行培养。
此模式的具体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1年在校通识教育 2年校内工程实践 1年校外封闭式综合性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其中在校通识教育,由企业派遣资深的工程师和项目主管到学校开设工程技术论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每学期开设2~4次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对应行业发展动态和新的专业工程技术应用,从而使学生快速认识自学专业及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及岗位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初步职业发展规划。校內工程实践环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周定期来校授课培训,学生主要学习核心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年校外封闭式综合性项目实践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在企业集中封闭式实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这种模式下,企业从大一阶段就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的基础理论相对较扎实,动手能力稳步加强,使学生掌握更多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工程技术,真正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培训班实施方案
1.开班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采取“全过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成长班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卓越班。其中,成长班课程分三个阶段,共30周,每周六、日或周一至周五空余时间由企业派出技术工程师担任校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工作,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夯实理论基础,为进入卓越班做准备。卓越班突出实践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在企业集中封闭式工程项目实践,提高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找工作做准备。 可以说对于工科专业工程教育应该是普及化、大众化的,而不应是精英教育。因此,在校企联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培训班学生招生上,我们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即成长班分3期面向2、3年级,采取自愿报名,不设门槛,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但在考核上必须是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标准。卓越班面向4年级学生,开班时间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招生采取成长班通过考核或通过卓越班入学考试与面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未参加成长班的学生有第二次机会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来。最终以最大的限度和努力来使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教育面向专业大部分学生,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工程师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实训班中,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课程相贴合,做到相辅相成,互补缺漏的特点。彻底解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去工程化等突出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建立了以实践为导向、应用为本的课程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促进,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将以实践导向、应用为本的课程体系设计为“模块化”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知识的融合和迁移。其能力培养为:
(1)成长班主要是以嵌入式系统基础技术课程为主,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与工程应用基础能力。
(2)卓越班主要是以嵌入式系统高级技术课程为主,培养学生扎实的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与工程应用的高级能力。
3.激励措施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开设实训班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且能够像哈佛大学图书馆那样凌晨四点灯火通明的景象呢?那么设置合理的激励措施将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科技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学院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生需修满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39学分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获得。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卓越工程师实训班中来,并有更加充沛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特针对不同班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实施如下:
(1)成长班:每期可自愿替换2个学分选修课,三期共6学分。
(2)卓越班:可自愿替换4个学分选修课;对表现优秀者发放奖学金,覆盖面达100%的学生;考核合格者由培养企业推荐工作。
五、资源建设
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仅仅让协同人才培养企业派遣工程师来校授课培训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充分地把工程或行业标准及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才能做到精准诠释和深层传授。而不是照本宣科,毫无生动可言。在队伍建设上,要做到“引进 培养”两手抓,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人才,也要把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培训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5名,其中有6名教师来自该专业相关企业,并具有3以上年甚至十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寒暑假均派遣6~8名教师去企业进行相关工程技术培训学习与交流。
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协同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建设校内创新实训、实践基地,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参与企业研发、工程项目和工程维护与管理,同时还可以借此平台吸引投资或国家资助,从而对优秀的创新项目进行培育与孵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中,坚持以“立足创新人才发展,校企协同共创未来”为宗旨,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真正做到企业愿意参与,学生积极申报进入的实训实践基地。在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中,就建成1个校外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训基地,1个校内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能创新基地”,吸引投资12万,资助6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六、现有成效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了一套适合民办院校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模式:即“1 2 1”模式。到目前为止,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卓越工程师实训班已培养出毕业生2批次,即2013、2014、2015级共320名学生,其中成长班240名,卓越班80人,受众人数到达专业在校生60%。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了一支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共建设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7个(其中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训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能创新基地”),大大增加了基地数量和专业覆盖面。同时,推进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于2014、2015年获得省级立项。学生参加校外科技竞赛获奖数量明显增多,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2~4万不等的资助,并获得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卓越班毕业生相对于普通班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加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设计方案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特别是他們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深受企业的欢迎,就业优势非常明显。此外,本文中提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已被合作企业称为“华软模式”在广东省多所理工类院校进行推广并实施,并获得高校师生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国坤,林从华 等.高效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9-163.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3]肖明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63-66.
[4]王欣,田雨波 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38-40.
[5]仇润鹤,刘堂友 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59-62.
[6]张鸿,李鑫,崔慕岳.名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156-158.
[7]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39-40.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