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部分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出现缺失。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具有人文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应然要求。近五年,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期整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界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包括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其中“人文性”是指尊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现实学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应试技巧,轻人文积累;重分数至上,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课堂教学功利性、工具性倾向严重。
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思想与新的观念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教育缺少人文内涵,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片面化、协作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感降低等,最终将会对其综合素质和长远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科的自然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呼唤。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策略
1.课前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等。2010年秋季开学我主动申请从七年级开始带课(以前总是八、九年级),开展我的新一轮“实验”——利用思想品德课增加学生的人文积累。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事实:我在初中阅读过的很多中外小说,我所知道的历史典故现在的孩子竟然大多不知道,于是我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然后利用课堂交流,既是学生能力的展示,也是学生人文知识比拼的大舞台。
例如,在粤教版八年级“善待他人”、“相处有方”两单元教学时,我布置学生提前搜集有关“诚信”、“与人为善”、“理解与宽容”的相关成语典故、历史人物故事。课堂上,很多同学积极发言,讲到“一诺千金”、“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等典故。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润物无声的环节中沁入学生的心田。再如七年级“我与父母”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二十四孝”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故事能够留传千古?哪些故事中人物的做事方法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改变?这些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表现也需要与时俱进。
2.诗意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思想品德课的实质是一门道德教育的课程,如何使道德教育摒弃假、大、空,而增强其实效性呢?在教学中,我重视创设情感丰沛的教学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如在“意义人生”一课时,我引用了陆游和毛泽东的诗词,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欣赏、思考:陆游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我归纳总结:两首词都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不同的是陆游的梅寂寞凄凉,饱受挫折,一种悲凉之情甚至自怨自艾的情绪;毛泽东笔下的梅傲寒俏立、积极乐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种敢于斗争对胜利充满信心之情跃然纸上。于是,学生们对后一种“梅”的品性更为欣赏。
3.优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
“德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德育课程的主旨。在作业设计中,我将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等植入作业中,将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立足于服务学生,完成学生成“人”的教学价值追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迫切要求。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古人所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四中)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界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包括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其中“人文性”是指尊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现实学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应试技巧,轻人文积累;重分数至上,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课堂教学功利性、工具性倾向严重。
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思想与新的观念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教育缺少人文内涵,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片面化、协作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感降低等,最终将会对其综合素质和长远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科的自然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呼唤。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策略
1.课前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等。2010年秋季开学我主动申请从七年级开始带课(以前总是八、九年级),开展我的新一轮“实验”——利用思想品德课增加学生的人文积累。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事实:我在初中阅读过的很多中外小说,我所知道的历史典故现在的孩子竟然大多不知道,于是我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然后利用课堂交流,既是学生能力的展示,也是学生人文知识比拼的大舞台。
例如,在粤教版八年级“善待他人”、“相处有方”两单元教学时,我布置学生提前搜集有关“诚信”、“与人为善”、“理解与宽容”的相关成语典故、历史人物故事。课堂上,很多同学积极发言,讲到“一诺千金”、“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等典故。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润物无声的环节中沁入学生的心田。再如七年级“我与父母”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二十四孝”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故事能够留传千古?哪些故事中人物的做事方法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改变?这些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表现也需要与时俱进。
2.诗意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思想品德课的实质是一门道德教育的课程,如何使道德教育摒弃假、大、空,而增强其实效性呢?在教学中,我重视创设情感丰沛的教学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如在“意义人生”一课时,我引用了陆游和毛泽东的诗词,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欣赏、思考:陆游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我归纳总结:两首词都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不同的是陆游的梅寂寞凄凉,饱受挫折,一种悲凉之情甚至自怨自艾的情绪;毛泽东笔下的梅傲寒俏立、积极乐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种敢于斗争对胜利充满信心之情跃然纸上。于是,学生们对后一种“梅”的品性更为欣赏。
3.优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
“德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德育课程的主旨。在作业设计中,我将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等植入作业中,将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立足于服务学生,完成学生成“人”的教学价值追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迫切要求。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古人所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