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的存在:数字化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li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艺术作品要做到“立象以尽意”,取得万物之意象,以表自身之情感,就得悟到“无”的存在、“有”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数字化艺术作品才能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数字艺术 虚拟世界 美学特征
  
  数字艺术作品泛指使用数字及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体现,它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也层出不穷,包括影视动画、互动装置、虚拟空间、游戏、卡通动漫、网络艺术、数字特效,数字摄影、数字音乐等。在不同的领域中,数字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它的美学特征。我们知道,以往的美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对象、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的集中物化形态转化到艺术的一门科学,是形象思维到意象思维的转化。但是,在虚拟的数字化非物质世界中如何“立象尽意”似乎沿用传统美学来诠释又不尽全意。这一物质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形态的延伸,使得人类有了一个全新的非物质空间领域。它和物质世界中的性质一样,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在数字化非物质世界里,艺术作品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也有艺术的价值,产生了美的意义,因而有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具体而言,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数”的变化美、“无”的空间美和“道”的衍生美三个方面。
  
  一、“数”的变化美
  
  在数字世界里,一切都以数字的形式存在。“0”和“1”这看似简单的阿拉伯数字的二进制关系,通过数据和编码构建了整个数字化世界。非物质性的数字化艺术,是虚拟的数值化创作实现的艺术形态,即所谓的非物质艺术。
  科学技术的革新对艺术的挑战是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其结果是广开了艺术的大门,使更多的人在数字世界里成为了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品也因此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推广。同时,数字化艺术以数字和编码作为“物化语言”来创作艺术作品,打破了对传统物材介质的依赖,却加大了对电脑设备与软件技术的追求,使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结果实现了非物质性。这一技术的革新引领艺术家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逻辑化、自动化的艺术创作领域,彻底改变了传统量子化的创作与视觉传达手工操作模式。
  
  二、“无”的空间美
  
  在数字世界里,一切皆“无”,在这“无”的空间里大象无象,大美无形。“虚拟”即是这一空间概念的定义。
  虚无至阴而盈满至阳。在易学中,“阴阳”学说是构成世界的基础。先贤前辈们通过“阴阳”进行组合和再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利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即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且统一的能量。这两种能量通过计算机构建出来的数字世界,从无到有,一切变得可以操作、可以呈现、可以交流,数字空间的概念便不再无形无象了。
  首先,数字化艺术作品较之传统的艺术作品,不再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排斥性。它更强调艺术语言的同一性和多元化,即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的全方面的感受,俗称多媒体,是艺术品展现形态的空间融合;其次,数字化艺术作品具有交互性特点。作品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角色换位、沟通互动、共同创作、共同分享的综合艺术模式,成果具有了不确定性,“完成”不代表结束。因此,创作角色的换位、交流与沟通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完善和升华,同时,作品在创作时间上更具有时间的跨度,综合而论,是作品在角色和时间上的时空延续;最后,随着数字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发展,结合了其他学科的虚拟技术,把艺术作品创作带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使以往无法表达的创作思维借助虚拟技术得到了实现,是创作思维空间的延伸。
  
  三、“道”的衍生美
  
  虚拟空间中的创造活动就是一个“道”的过程,有“道”便能衍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
  一个数字艺术作品的“完成”,有可能是很多人共同创作或者连续创作的衍生产品,也有可能是很多技术和设备的衍生产品,还有可能由此引发“蝴蝶效应”衍生出很多其他产品。总之,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同时,数字艺术也逐步走向了大众化,衍生出很多艺术家,他们通过便捷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
  
  四、结语
  一个多世纪之前,福楼拜预见了科学和艺术的未来:“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历时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数字技术使数字化艺术作品呈现了新的面貌,从而形成了数字化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
  
  作者_姜航
  Author_Jiang Hang
  作者系湖南省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教研主任
  参考文献:
  [1]谷时雨.多媒体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黄鸣奋.数码艺术学.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4.
  [5]周敦颐、谭松林、尹红.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
  [6]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标志设计的视觉空间也从20世纪的二维表现形式为主导,逐渐向21世纪的二维和三维并存,并向四维、五维乃至多维视觉空间延伸,形成多维空间形式的全新空间思维表达,显示出现代标志设计的空间维度正在不断地被拓展,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正在不断地被扩充。  关键词:标志设计 多维空间 视觉拓展    标志是大众传播符号,是一种以各种精练的视觉形象传达特定信息的图形符号,并将该视觉
期刊
谭铿,广东省阳江市人,1956年生,广东江门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水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美术书法教研会会员,江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蓬江区美术书法学会理事。  自幼喜欢绘画,曾跟随油画家苏天赐,国画家黄安仁、吉梅文等学画。多年来一直坚持美术创作和写生实践,曾赴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福建、陕西、广西、湖南、安徽、青海等地
期刊
摘要:概念设计中的“设计”与“绘画”的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从事这项新兴的艺术设计工作是十分必要且富有价值的。  关键词:绘画性设计 传达 表达    在以动画、游戏为代表的当代流行商业艺术领域,有许多成功的优秀作品不但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还得到众多的观众和玩家的认可,实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由此领域的艺术设计和商业开发的需要而诞生的“概念设计”已经成为不可取代的核心性的开发创作流程。客观地说,在上
期刊
摘要:就色彩表现而言,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在观念、技法上进行了简要的归纳与分析,并从中探究其发展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 色彩 表现技法     毋庸置疑,中国山水画在以黑白为主的世界里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色彩表现却在长期以来受到了抑制,直到五四运动后西方光色系统的涌入才掀起了中国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浪潮。许多画家在色墨结合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实验,他们的成功无疑对中国山水色彩表现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巨
期刊
廖莎,1979年生,湖南资兴人,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后获华中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湖南省设计家协会会员,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教师。    蒋艺芝,女,1978年生,湖南东安人。湖南省设计家协会会员,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包装设计。主持省级课题一项,主编高校设计类教材一部,发表多篇设计类论文。    张光俊,硕士研究生学历,湘南学院艺术设
期刊
作者简介  罗西亚  女,1965年生人,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讲师,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上海长远集团任职。  出版的参撰书籍:《新编政治学》《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丛书》《海派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发表的论文:《试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行政沟通模式浅析》《行政沟通模式再析》。  发表的评论:《我看》《的音
期刊
人民武警出版社社长高津滔书画双绝,其书画可用四句韵语概括:霞思云想,童趣盎然,独开新面,别有洞天。  霞思云想者,乃意在笔先,构思巧妙,胸有成局,浑然天成之谓也。津滔先生有一幅《百乐图》书法作品,那一百个“乐”字,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没有其书法作品《共享奥运欢乐》标题下面那个繁体“乐”字那么独具匠心,上半部竟然用五个圆圈相连,与奥运的五环会徽如影随形。其画作《逗你玩》所画人物中分式的发型被设计成打开
期刊
钱松(1899.9-1985.9),当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幼学习传统诗书画,30岁时即为国文、山水画教授,古代文学和传统中国画的功力极为深厚,期作品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大胆独特,个人风格显著明了,堪称“承前启后,一代宗师”。钱松为中国画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前出版个人画集(辑
期刊
美术课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美工操作能让幼儿的双手得到很好的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亦可得到发展,丰富的课堂欣赏和动手实践,也会对孩子的审美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时候,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    一、少点束缚,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开展艺术教育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熟悉的、充满童趣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吸引、教育幼儿,在进行
期刊
画家简介  顾平,男,江苏省南通市人, 1960年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山水人物、墨竹、行书。工笔重彩《竹林七贤》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画《兰亭修禊》获200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曾在马来西亚、日本以及北京、江苏、台湾地区举办个人书画展,出版有《顾平画集》《顾平作品》《顾平旅京画集》和中国画专著《绘事文存》。  联系电话:1595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