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教学的一个“热点”。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因此,在以新课程为前提的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克服一些误区,抓住关键进行朗读,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 朗读 教学策略 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关键,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只有读得顺、读得懂,学生才能说得出来、写得出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说法。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因为重视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于2011年8月参加周至县“教育系统艺术展演”,带领我们的学生展演了《少年中国说》,成绩优异,并获得了一等奖;同年9月27号,又被选拔参加“西安市教育系统‘长安诵’经典诵读比赛”又获得了一等奖,这些活动显示出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1 多种渠道进行朗读训练,达到会读、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小学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做到声音清楚、自然,初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我认为小学的朗读训练是个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朗读基础。课堂上,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然后利用课堂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其中包括读准字音、生难词,读顺句子,尽量克服“走过场”式的朗读现象。学生由于能力所限,初次接触新课文,往往会“唱读”。这时,我通常要求他们“读不准时就在心里默读”,直到明确了哪里应连续,哪里可停顿为止,再放声朗读。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读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其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经常变换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分段选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手势引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通过个别学生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让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使之读的顺利;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然后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朗读,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种环境和各种氛围中,都能把文章读懂读通、读正确、读流利,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2 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培养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发挥想象,激发兴趣。首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在读准、读顺利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和作者会面,使之成为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甜”,没有“苦、辣、酸”,在学习课文时,许多孩子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境中,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朗读课文时往往声音干巴巴的,读不出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凭借想象,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想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学习古诗《春晓》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我朗读,边想象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景象,从而对这首诗的意蕴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优势,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把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不仅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了方向,而且学生还能从语言文字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语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 创设情境,教给朗读的技巧
有感情朗读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熏陶和感染,领会文章的气势、韵味、语言美,与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利用插图、语言描述、虚拟情境等方法,紧紧扣住课文的整体气氛,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地朗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在教学看图学文《小山村》一文中,当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之间,我加入了一个中间环节——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小山村的美,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再和自己的家乡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产生了直观形象后,再反复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了。另外,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各方面都进行引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其次,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教师富有技巧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他们在听中学会如何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把握朗读的停顿、重音、儿化,从而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累较多的感性材料,培养情趣感,就能达到发展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朗读 教学策略 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关键,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只有读得顺、读得懂,学生才能说得出来、写得出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说法。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因为重视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于2011年8月参加周至县“教育系统艺术展演”,带领我们的学生展演了《少年中国说》,成绩优异,并获得了一等奖;同年9月27号,又被选拔参加“西安市教育系统‘长安诵’经典诵读比赛”又获得了一等奖,这些活动显示出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1 多种渠道进行朗读训练,达到会读、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小学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做到声音清楚、自然,初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我认为小学的朗读训练是个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朗读基础。课堂上,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然后利用课堂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其中包括读准字音、生难词,读顺句子,尽量克服“走过场”式的朗读现象。学生由于能力所限,初次接触新课文,往往会“唱读”。这时,我通常要求他们“读不准时就在心里默读”,直到明确了哪里应连续,哪里可停顿为止,再放声朗读。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读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其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经常变换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分段选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手势引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通过个别学生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让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使之读的顺利;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然后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朗读,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种环境和各种氛围中,都能把文章读懂读通、读正确、读流利,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2 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培养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发挥想象,激发兴趣。首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在读准、读顺利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和作者会面,使之成为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甜”,没有“苦、辣、酸”,在学习课文时,许多孩子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境中,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朗读课文时往往声音干巴巴的,读不出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凭借想象,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想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学习古诗《春晓》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我朗读,边想象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景象,从而对这首诗的意蕴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优势,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把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不仅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了方向,而且学生还能从语言文字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语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 创设情境,教给朗读的技巧
有感情朗读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熏陶和感染,领会文章的气势、韵味、语言美,与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利用插图、语言描述、虚拟情境等方法,紧紧扣住课文的整体气氛,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地朗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在教学看图学文《小山村》一文中,当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之间,我加入了一个中间环节——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小山村的美,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再和自己的家乡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产生了直观形象后,再反复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了。另外,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各方面都进行引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其次,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教师富有技巧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他们在听中学会如何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把握朗读的停顿、重音、儿化,从而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累较多的感性材料,培养情趣感,就能达到发展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