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国各类高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古代中国文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价值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过渡到夏商的奴隶制时期,之后又经历了封建制时期、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信智勇”,“四书五经”等优良的文化需要新一代学习和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中国人作为黄帝炎帝的后代——炎黄子孙,一方面努力学习和积累古代文学知识,丰富个人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另一方面要积极的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一、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
(一)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忽视古代文学教育
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采用的是应试教育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高校为了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古代文学知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只教授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对于古代文学知识少讲或者不讲。这导致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匮乏,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不利于学生的美德与品德的良性发展。
(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目的违背了教育初衷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所谓优秀人才就是要接受到素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而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在教学方面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古代文化教育。使学生虽然具备了职业素质,但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而新时代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这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优良的古代文化积淀,需要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扬。例如,《硕鼠》来源于《诗经》,诗歌中“硕鼠”一词采用借喻的手法,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憧憬;“乐土”“乐国”“乐郊”即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地,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黎民百姓的残酷剥削。之后春秋时期的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孔子主张“仁”,提倡儒学。在《侍坐》一章中,与其弟子进行了关于志向问题的讨论。表达了孔子对实行礼乐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人生情怀。孟子则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尚贤”,为古代的君王提供了治国的方针。这些文学内容的一步步递进,与古代的历史进程戚戚相关。学习古代文学结合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疏通历史的发展脉络,学习古人的思考和处事方式,才能以史为鉴,以贯古今。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是年轻的一代,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属于形成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速度快、能力强。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其中“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一句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毅力。整首诗歌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诗人不断探索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建立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奋斗的决心。在漫漫的文化传承中,我们既要汲取文化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辩证的看待我国的古代文化,把最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学懂、学透,做古代文化传承的践行人。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中古代文学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善人格教育。
对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有助于对学生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情的培养和熏陶。古代文学涌现了大量描写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诗句。如孟郊的《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如《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又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真挚的友谊。通过对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丰富的情感积淀,激发学生的思考该怎樣去建立和培养三情,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最终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加强古代文学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接受国外的思想和文化,洋快餐、洋节日在中国的城市中盛行,甚至出现了年轻人只知道圣诞节、万圣节却不知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在学校中应试教育的推行、重升学率等现象也让古代文学的教育迫在眉睫;经济的高速发展,年轻一代的生活条件日趋完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抵抗挫折的精神和能力;学生个人来说,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被动的接受教学科目,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兴趣不够浓厚;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可以以史为鉴,形成对社会对政治经济的独特见解,将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摸索实践,形成社会舆论,进而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因此,作为中国新的一代,我们更要学习和传承中国的古代文化,不要让优良的文化在我们手中遗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要践行素质教育的观念,把古代文学教育作为重点科目进行教学,这将对学生的品德养成产生长远的影响。作为学生要自觉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多学习多传播传统文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闪耀。
参考文献:
[1]熊俊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J].北方文学(下旬),2017(6):57-57.
[2]李霞.高校文学教学改革与重定位问题研究[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4(19):97-98.
[3]王文华.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25(5):67-70.
[4]李素娟.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的意义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6(9):6-7.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价值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过渡到夏商的奴隶制时期,之后又经历了封建制时期、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信智勇”,“四书五经”等优良的文化需要新一代学习和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中国人作为黄帝炎帝的后代——炎黄子孙,一方面努力学习和积累古代文学知识,丰富个人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另一方面要积极的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一、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
(一)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忽视古代文学教育
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采用的是应试教育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高校为了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古代文学知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只教授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对于古代文学知识少讲或者不讲。这导致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匮乏,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不利于学生的美德与品德的良性发展。
(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目的违背了教育初衷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所谓优秀人才就是要接受到素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而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在教学方面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古代文化教育。使学生虽然具备了职业素质,但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而新时代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这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优良的古代文化积淀,需要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扬。例如,《硕鼠》来源于《诗经》,诗歌中“硕鼠”一词采用借喻的手法,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憧憬;“乐土”“乐国”“乐郊”即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地,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黎民百姓的残酷剥削。之后春秋时期的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孔子主张“仁”,提倡儒学。在《侍坐》一章中,与其弟子进行了关于志向问题的讨论。表达了孔子对实行礼乐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人生情怀。孟子则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尚贤”,为古代的君王提供了治国的方针。这些文学内容的一步步递进,与古代的历史进程戚戚相关。学习古代文学结合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疏通历史的发展脉络,学习古人的思考和处事方式,才能以史为鉴,以贯古今。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是年轻的一代,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属于形成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速度快、能力强。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其中“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一句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毅力。整首诗歌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诗人不断探索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建立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奋斗的决心。在漫漫的文化传承中,我们既要汲取文化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辩证的看待我国的古代文化,把最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学懂、学透,做古代文化传承的践行人。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中古代文学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善人格教育。
对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有助于对学生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情的培养和熏陶。古代文学涌现了大量描写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诗句。如孟郊的《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如《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又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真挚的友谊。通过对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丰富的情感积淀,激发学生的思考该怎樣去建立和培养三情,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最终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加强古代文学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接受国外的思想和文化,洋快餐、洋节日在中国的城市中盛行,甚至出现了年轻人只知道圣诞节、万圣节却不知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在学校中应试教育的推行、重升学率等现象也让古代文学的教育迫在眉睫;经济的高速发展,年轻一代的生活条件日趋完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抵抗挫折的精神和能力;学生个人来说,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被动的接受教学科目,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兴趣不够浓厚;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可以以史为鉴,形成对社会对政治经济的独特见解,将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摸索实践,形成社会舆论,进而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因此,作为中国新的一代,我们更要学习和传承中国的古代文化,不要让优良的文化在我们手中遗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文学教育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要践行素质教育的观念,把古代文学教育作为重点科目进行教学,这将对学生的品德养成产生长远的影响。作为学生要自觉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多学习多传播传统文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闪耀。
参考文献:
[1]熊俊萌.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J].北方文学(下旬),2017(6):57-57.
[2]李霞.高校文学教学改革与重定位问题研究[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4(19):97-98.
[3]王文华.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25(5):67-70.
[4]李素娟.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的意义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