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立意”是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课堂立意”的确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时空观念”为建构、以“史料实证”为呈现、以“历史解释”为重点、以“家国情怀”为升华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立意;核心素养
2017新课标中增加了以前没有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就目前大多数省份还没有使用新教材和高考改革的形势之下,如何将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材与教学和高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将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目的,并将其融于“课堂立意”确立的过程之中,从而探寻出一条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路。
对于“课堂立意”概念学者们表达不一,大致分为一堂课的“核心概念”和一堂课的“中心或‘灵魂’”两种。本文综合各学者提出的观点,将“课堂立意”界定为: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术研究前沿、教材,并在结合学情的基础上,以一个或多个核心素养为中心,提炼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或主题,然后在提炼出的“课堂立意”下去统筹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完成。
一、“课堂立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也在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中位于首位。在日常教学和“课堂立意”的确立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作为看待历史、认识事物的基础,将唯物史观作为“课堂立意”确立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立意”与核心素养结合的重中之重。发展是对唯物史观最好的坚持,丰富是对唯物史观最好的继承,那么,唯物史观对“课堂立意”的指导也是灵活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确立“课堂立意”的过程中要明确注重唯物史观的指导性,要以唯物史观为“主旋律”,深刻的揭示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判断、精选与处理教材内容、突出历史人物评价的价值引领、运用实践观点讲授历史等,让学生不仅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还能够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二、“课堂立意”以“时空观念”为建构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是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课堂立意”确立的过程中,时空观念是首先要考虑的,而且在确立中起着“主干”的作用。由于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也引申出学生需要具有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叙述过去、合理解释史事、考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基于以上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立意”确立的过程中,就“整体时空”意识来说,除了利用历史图表之外,教师还可以重新构建历史时空,向学生呈现某一时空领域下具体的情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一个时代或一个地点产生一种直观认识,进而产生总体的印象以便其理解和解释史事(情境教学);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导图的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对时空观念进一步深化,从而达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理想境界。
三、“课堂立意”以“史料实证”为呈现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就“课堂立意”的确立而言,史料是比较好的呈现“立意”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史料的阅读和辨析,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而增强实证意识,还可以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自己的历史认识,作为历史叙述的主要依据,形成实证精神。由于史料是一堂课能否使“立意”良好得到体现和升华的重要载体,因此史料的获取和处理也成为“课堂立意”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史料的获取要围绕“立意”有针对性的进行选取,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材史料进行充分利用;第二,课外史料尽量选取原始或一手史料,力求史料的真实性;第三,进行史料真实性的训练,可以就同一史事多角度选取史料;第四,要结合学情,史料难易程度要适度;第五,多个史料之间要有逻辑性,并且围绕“立意”,不能随意的堆砌;第六,尽量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七,对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课外推荐一些书籍和史料。
扎实的史料才能使“课堂立意”突显,使学生深刻理解一节课中教师想要诠释的“灵魂”。而对于史料的理解和解释则是“课堂立意”能否得到升华的关键。
四、“课堂立意”以“历史解释”为重点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课堂立意”即确立了一堂课的逻辑主线,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歷史解释是立意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解释素养,对资源进行整合。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也离不开史料,教师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并把握主要史学理论、方法和唯物史观的运用,才能在“立意”指引下,引入新史料、新成果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其次,注重求真、求实、质疑精神的培养。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教师要围绕立意进行核心阅读和搜集史料,对于史学界对同一事物不同解释和史学界已经发生变化的认知要特别关注,以此为重点可以让立意更加饱满;最后,形成性评价多样化。可以用叙述故事、对话、引导、辩论、论文等形式,考察和锻炼学生表达看法、发现问题和解释评判的能力,这也是提升学生高考中材料题的解释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五、“课堂立意”以“家国情怀”为升华
一个完整的“课堂立意”中家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的情怀培养也会因课程内容而异。家国情怀属于一种情感上的体验,笔者认为运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次,“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培养学生对于家庭、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至关重要,发掘身边的历史素材和史料,将其有机的整合到教学中,也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情感的共鸣;再次,将“国”融入到世界潮流之中也是必不可少。立意高远更能体现历史的价值,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以古鉴今思进退,让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砥砺前行。
综上,“课堂立意”是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课堂立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时空观念”为建构、以“史料实证”为呈现、以“历史解释”为重点、以“家国情怀”为升华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何成刚,沈为慧,张克州.历史解释是史事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J].历史教学问题,2018(3).
作者简介:管永利(1987-)女,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沈阳市第170中学 辽宁沈阳 110000)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立意;核心素养
2017新课标中增加了以前没有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就目前大多数省份还没有使用新教材和高考改革的形势之下,如何将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材与教学和高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将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目的,并将其融于“课堂立意”确立的过程之中,从而探寻出一条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路。
对于“课堂立意”概念学者们表达不一,大致分为一堂课的“核心概念”和一堂课的“中心或‘灵魂’”两种。本文综合各学者提出的观点,将“课堂立意”界定为: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术研究前沿、教材,并在结合学情的基础上,以一个或多个核心素养为中心,提炼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或主题,然后在提炼出的“课堂立意”下去统筹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完成。
一、“课堂立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也在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中位于首位。在日常教学和“课堂立意”的确立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作为看待历史、认识事物的基础,将唯物史观作为“课堂立意”确立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立意”与核心素养结合的重中之重。发展是对唯物史观最好的坚持,丰富是对唯物史观最好的继承,那么,唯物史观对“课堂立意”的指导也是灵活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确立“课堂立意”的过程中要明确注重唯物史观的指导性,要以唯物史观为“主旋律”,深刻的揭示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判断、精选与处理教材内容、突出历史人物评价的价值引领、运用实践观点讲授历史等,让学生不仅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还能够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二、“课堂立意”以“时空观念”为建构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是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课堂立意”确立的过程中,时空观念是首先要考虑的,而且在确立中起着“主干”的作用。由于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也引申出学生需要具有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叙述过去、合理解释史事、考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基于以上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立意”确立的过程中,就“整体时空”意识来说,除了利用历史图表之外,教师还可以重新构建历史时空,向学生呈现某一时空领域下具体的情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一个时代或一个地点产生一种直观认识,进而产生总体的印象以便其理解和解释史事(情境教学);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导图的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对时空观念进一步深化,从而达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理想境界。
三、“课堂立意”以“史料实证”为呈现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就“课堂立意”的确立而言,史料是比较好的呈现“立意”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史料的阅读和辨析,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而增强实证意识,还可以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自己的历史认识,作为历史叙述的主要依据,形成实证精神。由于史料是一堂课能否使“立意”良好得到体现和升华的重要载体,因此史料的获取和处理也成为“课堂立意”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史料的获取要围绕“立意”有针对性的进行选取,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材史料进行充分利用;第二,课外史料尽量选取原始或一手史料,力求史料的真实性;第三,进行史料真实性的训练,可以就同一史事多角度选取史料;第四,要结合学情,史料难易程度要适度;第五,多个史料之间要有逻辑性,并且围绕“立意”,不能随意的堆砌;第六,尽量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七,对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课外推荐一些书籍和史料。
扎实的史料才能使“课堂立意”突显,使学生深刻理解一节课中教师想要诠释的“灵魂”。而对于史料的理解和解释则是“课堂立意”能否得到升华的关键。
四、“课堂立意”以“历史解释”为重点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课堂立意”即确立了一堂课的逻辑主线,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歷史解释是立意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解释素养,对资源进行整合。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也离不开史料,教师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并把握主要史学理论、方法和唯物史观的运用,才能在“立意”指引下,引入新史料、新成果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其次,注重求真、求实、质疑精神的培养。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教师要围绕立意进行核心阅读和搜集史料,对于史学界对同一事物不同解释和史学界已经发生变化的认知要特别关注,以此为重点可以让立意更加饱满;最后,形成性评价多样化。可以用叙述故事、对话、引导、辩论、论文等形式,考察和锻炼学生表达看法、发现问题和解释评判的能力,这也是提升学生高考中材料题的解释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五、“课堂立意”以“家国情怀”为升华
一个完整的“课堂立意”中家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的情怀培养也会因课程内容而异。家国情怀属于一种情感上的体验,笔者认为运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次,“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培养学生对于家庭、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至关重要,发掘身边的历史素材和史料,将其有机的整合到教学中,也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情感的共鸣;再次,将“国”融入到世界潮流之中也是必不可少。立意高远更能体现历史的价值,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以古鉴今思进退,让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砥砺前行。
综上,“课堂立意”是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课堂立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时空观念”为建构、以“史料实证”为呈现、以“历史解释”为重点、以“家国情怀”为升华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何成刚,沈为慧,张克州.历史解释是史事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J].历史教学问题,2018(3).
作者简介:管永利(1987-)女,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沈阳市第170中学 辽宁沈阳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