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樟柯是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一直备受国内外的瞩目。他的电影呈现了一种以结构为手段,打破单一线性叙事束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致力于当下的现实,表现了人的一种普世价值的情感。贾樟柯与国内的本土艺术导演不太相同,其影片试图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用符号元素传达他想让观众产生的情感。本文以中国新生代的导演代表之一贾樟柯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其电影风格的探析,解读其本土艺术电影在对外传播中的效果以及商业困境。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文化;对外传播
一、贾樟柯电影风格之艺术性
近十年来,全球化浪潮产生了文化传播的新格局,即电影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其对外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具有重大的意义。贾樟柯是国内的第六代新现实主义导演,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屡屡获奖。
贾樟柯的电影呈现了一种以结构为手段,打破单一线性叙事束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异国传承。他用纪实美学的风格去捕促变动的时代情绪,从《任逍遥》、《小武》、《站台》之故乡三部曲,到《三峡好人》、《世界》、《天注定》,再到近年来广为人知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都是一样的乡愁、人物、情感和命运。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致力于当下的现实,表现了人的一种普世价值的情感。其作品质朴、真实,又不乏深刻;对人性进行剖析,又不乏对人性的关怀;具有对中国纪实的叙事风格,又不乏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
贾樟柯与国内的本土艺术导演不太相同,贾樟柯的影片试图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用符号元素传达他想让观众产生的情感。例如电影《山河故人》中的符号有着许多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元素,影片中的山西富商张晋生给自己儿子取名为“Dollar”,他不会讲一句英文带着儿子从山西小镇移民到澳洲,当他玩弄着“枪具”与“手机”的画面出现在镜头时,也不禁令人嘘唏。这一点也是许多走向国际的华语片不曾有过的独特风格。贾樟柯的电影能够透过镜头语言传达信息和沟通情感,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性。影片中人物情绪、故事情节、戏剧冲突、视听语言、文化内涵、符号细节,都值得深思。贾樟柯的大部分电影的结局都是开放性的,应通过这种开放性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给观众留下的思考空间,来挖掘电影的多元含义。
二、贾樟柯电影对外传播之效果
与所谓的“第六代”大多数导演一样,贾樟柯电影最初的影像创作起始于地下电影,也造成其电影与国内观众产生距离感与认可度较低的情况。长期以来,贾樟柯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呈现中国的当代经验,国内观众却不为此买单,但他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高度肯定。可以看到,当这些作品载誉而归时,却无法得到衣锦还乡的荣耀。
而贾樟柯最初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国外是处于“地下”时期的故乡三部曲,以电影《小武》在海外的放映为例,这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开启了贾樟柯电影对外传播的大门。贾樟柯的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异域到本土的返销、“从‘地下’到‘地上’的显现、从异质到主流的成长。纽约的主流媒体也称贾樟柯为当今活跃在中国影坛的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艺术家。
由此可见,贾樟柯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靠参加国际电影节获奖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电影节中的评委认为贾樟柯一定会成为和伍迪·艾伦一样的导演,能够成为帮助人们保持人的本质,由此看到贾樟柯的影片在国际的地位高度。他的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了解当今中国的桥梁和窗口,为人所熟知。
三、贾樟柯电影对外传播之困境
置身于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电影艺术,也变成了全球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优势为以独特的动态影像为载体。贾樟柯的本土艺术化电影在全世界传播,可以让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熟悉中国、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
中国商业电影在西方电影视野中屡屡迷失之际,贾樟柯的电影却屡获殊荣。对比华语电影《战狼2》,虽在国内取得了56亿多的票房,但在海外仅有100万美元的票房,令人大跌眼镜,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贡献的票房,可见这类影片并不对海外文化的胃口,贾樟柯的电影坚持着艺术的本质。尽管如此,贾樟柯的电影在对外传播时也面临着其商业困境:一方面,贾樟柯的电影虽在国外取得了知名度,但相比同期华语片在海外的票房还是不高。虽然《小武》在海外的成功发行有着一定得经济效益,但对比国内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李安等,在国内取得票房的同时,又成功将自己的影片推向海外并取得相应收益。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海外的票房打达到了10亿以上人民币;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也打破了华语片在海外影院上映时间最长的纪录。
另一方面,还人认为,贾樟柯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在兜售中国符号。国内的观众们常常关注“爆米花式”的商业片,却忽视了最贴近生活的本土文艺片。事实上,在全球上映的意义不仅在于票房的回报,还在于把中国的文化展现给世界,贾樟柯电影已成为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文化平台,其作品在国外屡获奖项就是对此的肯定。
四、总结
贾樟柯作为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一直备受国内外的瞩目,其影片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困境。电影不仅是工业和艺术,还更是宏大的传播概念里的载体。电影推进了影像在全球范围內的传播,信息的交互直观地展现了异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因此,电影作为一个主动接受需求的文艺样式,作为中国导演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把故事讲得更精致、更好看。
参考文献:
[1]李一洲.贾樟柯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解读[J].学术论坛.2005,(10).
[2]邢亚丽,史玉琴.浅析贾樟柯电影中外传播效果差异[J].学术平台--影视剧传播.2009,(04).
[3]贾樟柯.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6.
[4]杨玮:论第六代导演的真实美学艺术[J].电影评介.2012,(22).
[5]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文化;对外传播
一、贾樟柯电影风格之艺术性
近十年来,全球化浪潮产生了文化传播的新格局,即电影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其对外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具有重大的意义。贾樟柯是国内的第六代新现实主义导演,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屡屡获奖。
贾樟柯的电影呈现了一种以结构为手段,打破单一线性叙事束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异国传承。他用纪实美学的风格去捕促变动的时代情绪,从《任逍遥》、《小武》、《站台》之故乡三部曲,到《三峡好人》、《世界》、《天注定》,再到近年来广为人知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都是一样的乡愁、人物、情感和命运。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致力于当下的现实,表现了人的一种普世价值的情感。其作品质朴、真实,又不乏深刻;对人性进行剖析,又不乏对人性的关怀;具有对中国纪实的叙事风格,又不乏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
贾樟柯与国内的本土艺术导演不太相同,贾樟柯的影片试图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用符号元素传达他想让观众产生的情感。例如电影《山河故人》中的符号有着许多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元素,影片中的山西富商张晋生给自己儿子取名为“Dollar”,他不会讲一句英文带着儿子从山西小镇移民到澳洲,当他玩弄着“枪具”与“手机”的画面出现在镜头时,也不禁令人嘘唏。这一点也是许多走向国际的华语片不曾有过的独特风格。贾樟柯的电影能够透过镜头语言传达信息和沟通情感,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性。影片中人物情绪、故事情节、戏剧冲突、视听语言、文化内涵、符号细节,都值得深思。贾樟柯的大部分电影的结局都是开放性的,应通过这种开放性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给观众留下的思考空间,来挖掘电影的多元含义。
二、贾樟柯电影对外传播之效果
与所谓的“第六代”大多数导演一样,贾樟柯电影最初的影像创作起始于地下电影,也造成其电影与国内观众产生距离感与认可度较低的情况。长期以来,贾樟柯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呈现中国的当代经验,国内观众却不为此买单,但他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高度肯定。可以看到,当这些作品载誉而归时,却无法得到衣锦还乡的荣耀。
而贾樟柯最初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国外是处于“地下”时期的故乡三部曲,以电影《小武》在海外的放映为例,这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开启了贾樟柯电影对外传播的大门。贾樟柯的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异域到本土的返销、“从‘地下’到‘地上’的显现、从异质到主流的成长。纽约的主流媒体也称贾樟柯为当今活跃在中国影坛的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艺术家。
由此可见,贾樟柯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靠参加国际电影节获奖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电影节中的评委认为贾樟柯一定会成为和伍迪·艾伦一样的导演,能够成为帮助人们保持人的本质,由此看到贾樟柯的影片在国际的地位高度。他的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了解当今中国的桥梁和窗口,为人所熟知。
三、贾樟柯电影对外传播之困境
置身于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电影艺术,也变成了全球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优势为以独特的动态影像为载体。贾樟柯的本土艺术化电影在全世界传播,可以让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熟悉中国、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
中国商业电影在西方电影视野中屡屡迷失之际,贾樟柯的电影却屡获殊荣。对比华语电影《战狼2》,虽在国内取得了56亿多的票房,但在海外仅有100万美元的票房,令人大跌眼镜,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贡献的票房,可见这类影片并不对海外文化的胃口,贾樟柯的电影坚持着艺术的本质。尽管如此,贾樟柯的电影在对外传播时也面临着其商业困境:一方面,贾樟柯的电影虽在国外取得了知名度,但相比同期华语片在海外的票房还是不高。虽然《小武》在海外的成功发行有着一定得经济效益,但对比国内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李安等,在国内取得票房的同时,又成功将自己的影片推向海外并取得相应收益。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海外的票房打达到了10亿以上人民币;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也打破了华语片在海外影院上映时间最长的纪录。
另一方面,还人认为,贾樟柯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在兜售中国符号。国内的观众们常常关注“爆米花式”的商业片,却忽视了最贴近生活的本土文艺片。事实上,在全球上映的意义不仅在于票房的回报,还在于把中国的文化展现给世界,贾樟柯电影已成为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文化平台,其作品在国外屡获奖项就是对此的肯定。
四、总结
贾樟柯作为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一直备受国内外的瞩目,其影片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困境。电影不仅是工业和艺术,还更是宏大的传播概念里的载体。电影推进了影像在全球范围內的传播,信息的交互直观地展现了异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因此,电影作为一个主动接受需求的文艺样式,作为中国导演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把故事讲得更精致、更好看。
参考文献:
[1]李一洲.贾樟柯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解读[J].学术论坛.2005,(10).
[2]邢亚丽,史玉琴.浅析贾樟柯电影中外传播效果差异[J].学术平台--影视剧传播.2009,(04).
[3]贾樟柯.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6.
[4]杨玮:论第六代导演的真实美学艺术[J].电影评介.2012,(22).
[5]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