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烙印 助我前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晏宁

  回想起北京师范大学,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立身路上每天都在更新的讲座、活动海报;气势恢宏又充满传奇的主楼;内容充实且极具责任感的师大人精神家园—蛋蛋网;冬天校园里尤其是乐育路上的“天屎”(乌鸦粪)……思绪又回到了刚接到北师大通知书的时候。
  我是2012年8月初拿到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的,还记得是红色的对折卡纸,到现在还保存着。得知我被北师大录取后,家里刚开始都不太开心,因为填志愿的时候不知道面向新疆都是定向生。父母考虑到我以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情况,甚至一度想要让我复读。当时我也很迷茫,对于未来成为一个老师也没有什么概念。出于好奇,我去网上看了北师大的相关资料,突然觉得成为老师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所以还是决定去报到了。没想到之后在北师大的学习生活经历让现在的我越来越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
  提起北师大,最先想到的就是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众所周知,这是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在1996年的夏天,响应学校的校训征集活动提出的。这一校训一经提出,不仅立即得到了北师大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同,而且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切共鸣。现在师大的小南门附近还有启功先生题词的校训碑,过往的师大学子们都会忍不住驻足凝望。相信每一个从师大毕业的人,这句话已经镌刻在内心深处。在我的工作过程中,这句话也很好地激励我努力工作,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也让我时刻谨记并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师大实行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大一末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选了自己的导师。当时的我们还只知道上课、参加社团,以为这就是大学的全部了。选了导师后,导师引导监督我们读书。刚开始我对读书任务很抗拒,觉得是额外的负担,并且完成起来有困难。枯燥晦涩的文献资料,让我不知道如何下手;给导师汇报的时候不知道怎样理清思路,紧张到说话都不顺畅……后来跟着导师开小组会,被研究生师姐们带着做项目研究汇报。渐渐地,明白了怎么做小课题研究、怎么选读文献、怎么撰写报告,就连在很多人面前做汇报也不紧张了,这种收获是任何课程也给不了我的。师大的导师制实现了对本科生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为后面的学术研究发展打好基础,一直到工作岗位都会因为这种经历受益。
  师大的老师们都很认真、亲切,学生们谦和、上进。在师大,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都很融洽,老师们对学习的要求也很高。师大没有重考,只有重修,也就是一门课程考不过只能跟着下一届同学再上一学期课然后参加考试。这一政策使得同学们更加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图书馆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满满的。考试周前夕,在图书馆开门前,复习备考的同学们就在门口排起了长队。这种认真踏实、追求上進的精神会伴随每一个师大人一生,并且会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2016年9月我走上了教育一线,成为一名通用技术课教师。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迅速转变让我刚开始很难适应,但是在师大培养出的生活学习习惯让我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对待每个同事谦逊有礼让我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让我逐渐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对待学生松弛有度让我的课堂充满活力……在北师大学习经历的影响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生不仅仅是教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么学习,怎么做人。因此我在工作中会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此外,有了研究的经历,也让我在教学工作之余,可以自如地进行教学研究。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能参考的资料都很有限。学校之前对于这门学科也不怎么重视,甚至都没有专任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还是得靠自己摸索。所有学科如果只是按照书本教,都不会取得太好的效果。特别是通用技术这样的课程,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如果按照2012年出版的书教学,例子已经陈旧过时,学生不感兴趣。我就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网上讯息,从中摘取跟课程相关内容加进教学中。通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自己动手能力不强,没什么经验,刚开始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设计实践课。后来,去别的学校听课学习,我发现人家都是自己摸索实践出来的,还有好几个是师大毕业的师兄师姐。我也开始在网上找资料,刚开始做一些简单的项目,后面慢慢探索设计新的实践活动。
  虽然已经从北师大毕业,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我延续了在北师大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直不断地学习、充电。我在教学之余,除了认真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外,还挤出时间去参加各种培训,查阅新资料,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学校一旦有跟课程相关的培训,我总是克服困难,积极参加。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的知识,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同行。培训结束后,我会将学到的内容尽可能地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第一时间接受新知识。
  当老师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已经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没有太大压力,处在一个“舒适圈”。我有段时间就处于这种状态,虽然安逸,但是会很惶恐。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开始主动接受各种挑战,参加各种比赛。我认为这种自觉性跟在师大学习形成的习惯也有关。
  不知不觉间,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整整三年了。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学校通用技术课的开展渐渐走向正规化,通过这三年的积累,也形成了几个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项目,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显著提升。我当上了学校通用技术备课组组长,这个身份让我更有责任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希望我可以带领团队让这个学科发展得更好。
  在师大的学习经历让我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师大的校风让每个从师大毕业的人都踏实上进,我相信自己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会继续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迸发接受挑战的勇气,始终不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初心。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第七十中学)
  责任编辑:谭苗苗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1994 年,赫冀成出任东北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尽管对互联网并不熟悉,但直觉告诉他,这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必须要早抓.于是他积极促成东北大学成为CERNET 东北地区主
期刊
作为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吴式颖先生非常重视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吴先生教书育人,甘之若饴,言传身教,令人敬仰.先生在教学中倡导教学与研讨
期刊
古丽加汗·艾买提  新疆迷人的景色、淳朴的民风让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然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优秀人才的紧缺、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家乡发展的短板,新疆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都离不开教育。因此,一个教师梦悄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立志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高考过后,作为新疆地区民语系统的高考文科状元,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选择了公费师范生。一、只为梦想  刚进入大学,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
期刊
今天,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遍及世界,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管理、企业生产、科技创新的基础信息平台.CERNET 作为国家级教育与科研网络,是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
期刊
100 个人眼中有100 个C E R N E T 的发展史,在原C E R N E T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雷维礼眼中,C E R N E T 这25 年的发展史可以看成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期刊
苟晓龙  明师,是我的追求。  所谓明师,贤明之谓,自己活得明白,并能使人明白。  很庆幸,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明师。我的明师们  我人生的第一位明师其实不是老师,而是一名军人,他是我进入高中时的军训教官。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他自我介绍的第一句“我叫职素会”,语气、声调都清清楚楚。  职教官是第一位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给我启蒙的老师。在站军姿、休息、班会等时间内,他会给我们讲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
期刊
1994 年11 月,由清华、北大等全国八大地区十所高校承担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开始实施.北京大学承担CERNET 华北地区网络北大主节点的建设任务,主
期刊
林蔚  我对“师范”的理解,源于创办乡校的外公,源于我求学路上遇到的所有老师,源于我在教学中的点点感悟……这些对“师范”的理解,让我能够坚定而幸福地行走在师范之路上。因为感动,所以选择  幼时的我与外公外婆生活在温州市洞头县霓屿乡下社村三条垅。外公是下社村小学的校长,每天外公去上班,我就跟着去学校,开启我一天的阅读时光。有时候,我也会从办公室偷跑出来找外公,看到他在上课,就既忐忑又兴奋地趴在窗台上
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自1994 年起就参加了国家CERNET示范工程项目.二十五年的风雨征程,西北节点不仅为CERNET 主干网提供通信基础设施保障,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
期刊
对台宣传媒体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台舆论宣传工作,在争取岛内民心、军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