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入海口有个颇有名气的小镇——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古名称为浏家港,是太湖主要泄水道之一。这个始于汉唐兴于元明的千年古镇,在明永乐、宣德年间,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曾从这里起锚扬帆七下西洋,为浏家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十一长假我去浏河镇一游,几天时间游览了全镇,对这个浏河镇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郑和纪念馆的所在——天妃宫是小镇很著名的建筑。进得大门,只见高大的郑和石雕像坐落院中,大殿面对大门的墙上是一帧色彩艳丽硕大的郑和出海图,两侧是郑和出海的相关史料。这里为何被称作天妃宫呢?当地人告诉我,原来东南沿海百姓的保护神妈祖传到太仓被改称为天妃,由此这个建筑被人们称为天妃宫了。
穿镇而过来到浏河水闸,这是当年郑和停靠宝船的地方。浏河水闸初建于1959年,其作用在于控制阳澄湖、太湖的水位,以确保280万亩农田“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三百毫米不成灾”。水闸总长100米,由17孔节制闸、潮夕发电站及两个渔船出入航道组成。护堤上河岸上的水杉翠绿挺拔绵延成林。水闸北岸的小型潮汐发电站有两台双向水轮发电机在欢快地运转。登上隆起的通航孔顶端,脚下的浏河像一条玉带在绿色沃野中伸向远方,它给江苏省及邻近上海市的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浏河镇最热闹的地方恐怕要数当年郑和远航船队起锚扬帆的地点——现在的浏河渔港了。“到海忽闻雷,高云起崖巍”,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对当年的渔港有过描绘。长江与东海相连,烟波浩渺,船出港口,渔民将生命安危系于老天爷的安排下,天气突变,雷鸣电闪,堆积起的云层像耸立的山崖。可以推想,郑和的每一次远航都要精密算计好时间、气候条件,做好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今天,精准的气象预报为渔民的出海捕鱼提供了信息,渔民家属再不像过去那样在送别亲人时烧香祈祷海神保佑了。
近处,一艘艘威武雄壮、油光漆亮的渔轮,鸣着汽笛轻快地驶向江心前往渔场。归来的鱼轮慢慢地进入从码头斜伸出的碎冰机传送带下,碎冰像瀑布似地撒向船舱内;时而见一筐筐鲜鱼从渔轮上卸到运输船、汽车上送往别处。整个港口车来人往,到处是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浏河渔港自从2005年通过了国家一级渔港项目论证后,浏河镇和港口沿线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使渔港的硬件设施迅速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当地独有的“三鲜聚会”(即河鲜、江鲜、海鲜)的饮食文化也已闻名四方。
站在600年前郑和下西洋起锚扬帆的地方,我想起新中国建立前后浏河镇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建立前,浏河镇到处是一片瓦砾场和荒草滩,多年的战争使昔日的六里长街没有留下一家像样的商店。如今,新楼幢幢而立,路面洁净如洗,道旁绿树成阴,街道两旁的商店摆满了商品,顾客络绎不绝,不足7万人的浏河镇已有纺织、电子、化工、电机、服装、塑料、铝铂等12个品种出口,贸易出口额迅速增长,一跃跨入现代工商业集镇的行列,成了江苏东大门的外贸窗口。
镇北侧即将兴建的国家一类口岸太仓港,目前港区滨江大道已南北贯通,工业与服务业项目纷纷进驻,港口25公里的岸线已建成万吨级泊位16个,为江南古镇浏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夜阑人静,走出宾馆漫步在浏河宽阔的郑和南路上,两旁商铺成行,灯光闪烁。夜色阑珊下,我仿佛看到了郑和率队远去的船帆,又仿佛觉得眼前的浏河镇就是一艘远航的巨轮,已经扬帆启航,驶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一长假我去浏河镇一游,几天时间游览了全镇,对这个浏河镇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郑和纪念馆的所在——天妃宫是小镇很著名的建筑。进得大门,只见高大的郑和石雕像坐落院中,大殿面对大门的墙上是一帧色彩艳丽硕大的郑和出海图,两侧是郑和出海的相关史料。这里为何被称作天妃宫呢?当地人告诉我,原来东南沿海百姓的保护神妈祖传到太仓被改称为天妃,由此这个建筑被人们称为天妃宫了。
穿镇而过来到浏河水闸,这是当年郑和停靠宝船的地方。浏河水闸初建于1959年,其作用在于控制阳澄湖、太湖的水位,以确保280万亩农田“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三百毫米不成灾”。水闸总长100米,由17孔节制闸、潮夕发电站及两个渔船出入航道组成。护堤上河岸上的水杉翠绿挺拔绵延成林。水闸北岸的小型潮汐发电站有两台双向水轮发电机在欢快地运转。登上隆起的通航孔顶端,脚下的浏河像一条玉带在绿色沃野中伸向远方,它给江苏省及邻近上海市的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浏河镇最热闹的地方恐怕要数当年郑和远航船队起锚扬帆的地点——现在的浏河渔港了。“到海忽闻雷,高云起崖巍”,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对当年的渔港有过描绘。长江与东海相连,烟波浩渺,船出港口,渔民将生命安危系于老天爷的安排下,天气突变,雷鸣电闪,堆积起的云层像耸立的山崖。可以推想,郑和的每一次远航都要精密算计好时间、气候条件,做好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今天,精准的气象预报为渔民的出海捕鱼提供了信息,渔民家属再不像过去那样在送别亲人时烧香祈祷海神保佑了。
近处,一艘艘威武雄壮、油光漆亮的渔轮,鸣着汽笛轻快地驶向江心前往渔场。归来的鱼轮慢慢地进入从码头斜伸出的碎冰机传送带下,碎冰像瀑布似地撒向船舱内;时而见一筐筐鲜鱼从渔轮上卸到运输船、汽车上送往别处。整个港口车来人往,到处是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浏河渔港自从2005年通过了国家一级渔港项目论证后,浏河镇和港口沿线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使渔港的硬件设施迅速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当地独有的“三鲜聚会”(即河鲜、江鲜、海鲜)的饮食文化也已闻名四方。
站在600年前郑和下西洋起锚扬帆的地方,我想起新中国建立前后浏河镇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建立前,浏河镇到处是一片瓦砾场和荒草滩,多年的战争使昔日的六里长街没有留下一家像样的商店。如今,新楼幢幢而立,路面洁净如洗,道旁绿树成阴,街道两旁的商店摆满了商品,顾客络绎不绝,不足7万人的浏河镇已有纺织、电子、化工、电机、服装、塑料、铝铂等12个品种出口,贸易出口额迅速增长,一跃跨入现代工商业集镇的行列,成了江苏东大门的外贸窗口。
镇北侧即将兴建的国家一类口岸太仓港,目前港区滨江大道已南北贯通,工业与服务业项目纷纷进驻,港口25公里的岸线已建成万吨级泊位16个,为江南古镇浏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夜阑人静,走出宾馆漫步在浏河宽阔的郑和南路上,两旁商铺成行,灯光闪烁。夜色阑珊下,我仿佛看到了郑和率队远去的船帆,又仿佛觉得眼前的浏河镇就是一艘远航的巨轮,已经扬帆启航,驶向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