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之美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下 SHANSHA STUDIO


  “山下”成立于2015年,以茶為媒,通过空间、器皿、展览等形式载体,践行中国茶文化及其衍生的生活美学方法论。“山下”是回归的意旨,寄以茶主人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之愿。美,诞生于日常,山下的展览亦如是。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观察与感受,收集与保存,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处转化为令人沉浸其中的美好体验。暖融融的阳光洒在没有一丝杂质的玻璃杯上;合适的花器里正插着时令的鲜花,若有似无的香气袅袅地萦绕在空间里;此时用搭配合宜的茶具泡上一杯茶……这将是一段专属于你的美好时光,与器物有关,与生活有关,“山下”邀你共赴。


介末 CRAFT


  创建于2015年,主营日本手作器物及艺术品。创始人胡丙寅曾是商业摄影师,后由爱好者、收藏者转变为美学传播者、策展人。6年多来,举办过50余场日本手工艺主题展览,如日本著名陶艺家小野哲平、村上跃、菊地胜,雕塑家泽田英男、水田典寿,玻璃作家西山芳浩等人的个展,累计藏品过万件,类别跨越日用器皿及装饰艺术品。目前在上海有2个空间,整体环境古朴文艺、沉静放松。每月举办1-2场展览,类别涵盖陶艺、玻璃、金工、绘画、雕塑等,力求将最前沿、独特的美学项目引进国内。


待入荷


  待入荷,在日语中是“缺货”“等待到货”的意思,放在中文里,在等待的沉静从容之外,多了“荷”的清雅高洁,也让这三个字的组合生出令人向往的雅致画面。这恰好也是待入荷创始人希望传递的初印象——将日本手艺人多年专注一事的造物态度,对物品保持审慎的敬畏之心,通过可触摸的器物和高品质的展览完整地传达给中国消费者。店内总共3层空间,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一层空间作为日常展示的主要空间,在中部留出开放的前厅,日常也会承办不定期的手作职人作品展。二层作为展示区,集中陈列店内产品,在空间的尽头有一处相对开阔的区域,大家可以坐下来,沟通、交流、休憩。空间由高志强AFFD设计事务所设计。


土氣古道具


  创办于2013年,最初以售卖茶具为主,近几年开始尝试打破常规,甄选一些可以进入生活、朝夕相处、抚慰人心的古器物。土氣甄选售卖的古器物大多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并非束之高阁的传统古董,无关中西,无关贵贱,无关整缺,只要是可以和谐存在于现代生活之中,可以与之一起轻松生活的器物便都是土氣售卖的,正是以这样的心态来经营一家称不上是古董店的古董店。去年土氣古道具店搬到顺义乡下别墅的车库,实行预约制。


LESONG


  创立于2017年,空间将目光着眼于中国本土陶瓷日用器皿的推广,品牌崇尚纯真与自然。探究在繁华喧嚣的社会中,宁静和谐的生活之道。店内集合展陈了数位国内优秀陶瓷设计师的实用器物,关注日常生活,在意产品含蓄的语言及其温润的品质。所挑选的产品以素色器皿为基础,塑造一种洗净铅华后豁达从容的生活气质,传递品牌简单质朴的内涵。




真真集


  曾经小店林立的五道营经过时间的洗礼仍然有一群爱好胡同的店主坚守在这里,真真集的创办人高菲就是其中之一,她经历过五道营的多次变迁。如今选择开一家手作器皿的小店完成自己对胡同文化的怀念。真真集的选品以国内和日本陶艺家作品为主,也有古道具及生活器物,不定期举办器物展览。店面不大,但在胡同邻里间,可以边走边逛边坐下喝茶,是难得的体验。




常樂 CHINALE


  坐落于热闹的市中心,常樂却独取院中清幽,自成一派异于上海这座都市的简单与朴素。这与主理人安于生活本真模样的随性有关,也与常樂专注的陶器、木作等手工日用器皿的气质相合。相较于取自相邻街名的中文名“常樂”,CHINALE更能体现作为器物空间的意义所在,从景德镇的陶人匠心到精巧绝伦的木艺漆器,常樂更为关注国内青年手作匠人的作品产出。来到常樂的,一定是不那么“出名”,没那么量产的器物,但桩桩件件均由主理人精心挑选,素雅间充盈着手作器物的温度与亲切。“我想,‘常樂’作为一个器物空间,他的灵魂应该与我息息相关。如果地点变了,店内陈设灯光变了,他还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他就是我的一部分,我的生活的样子。”“常樂”的主理人Alex如是说。




失物招领


  失物招领的第三家店走出了北上,由青山周平担纲设计,落位于西湖畔,天目里。依然继续坚持与器物情感相关联的生活提案,在自有家具产品的体验空间之余,更是以展陈形式带来关于陶艺、木器与织品等器物对生活细节视角的独特阐释,其中日本著名木工家三谷龙二先生的40周年特展,引起广泛关注。失物招领希望重新发掘与审视平凡人的技艺和那些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之物,也希望更多经得起长久使用又贴合当下生活的物品,能变成人们手边常用、心中长存的珍宝。
其他文献
THEARTIST  张月薇,1990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曾旅居肯尼亚、泰国,现生活、工作于伦敦。2012年于斯莱德美术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获得本科学位,2014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获得绘画硕士学位。张月薇的作品探究在不断发展的数字时代中,人们如何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当下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在视觉材料泛滥的背景下,张月薇对这些材料加以衍生和复制,探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身份和权
期刊
“‘无用美学’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就在于,艺术是没有用的。’不追求功能和用途是一种奢侈,但也可以是一种释怀的世界观。放弃一种既定的可能,就会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性。”  THEARTIST  邹晨(Féline Zou),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研究生阶段先后在巴黎和芝加哥学习电影导演与当代艺术。2017年夏开始接触陶艺,主要以手捏和盘筑的方式创作花器等器皿
期刊
“美是必要的,人们不能只单单依靠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这样人类无法被孕育。人生在世,会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刺激,一旦得到灵感,就想继续创作下去。”  THEARTIST  谷内薰(Kaoru Taniuchi),日本陶艺家,1983年生于日本奈良,2006年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曾在奈良、京都学习陶艺,在滋贺县立陶艺之森工作室做驻地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日本奈良。  日本青年陶艺家谷内薰(Kaoru Ta
期刊
THEOWNER  王宸,自由造型师、资深家居控。在时尚媒体工作数年后,2019年成立“dontouch私物”造型工作室,2020年起创立中古家居品牌dontouch studio—分享全球甄选的中古摆件、手作雕塑、小件家具、限量杂志、艺术书籍和画作等孤品。  在时尚行业待的时间久了,王宸开始关注设计师背后的故事:“一个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不光穿着有品位,他的家、喜欢的音乐,都始终贯彻着个人强烈的美
期刊
“我們现在的创作,就是在探讨精神层面的状态。在当今商业社会中,算是无用美学的一部分。最近的探讨方式,跟这几年持续的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探索物质纯粹、原始、诗意、雕塑的状态,以及精神性。”  THEDESIGNERS  陈福荣,2012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曾创立设计工作室WUU和CHEN FURONG Studio。王在实(Vega),毕业于伦敦服装设计学院和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200
期刊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王礼军个人展览上,他用雕刻后的樟木桩、胶合板和钢丝绳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绷紧的钢丝绳连接着木板和树桩,达成了微妙的平衡。物体之间的张力会随着外部环境湿度的变化或其他细微变化而产生变化,并影响到这种平衡。这个名为“峙—持”的展览,是艺术家在后疫情时代对日常重新审视的结果。  “倘若寻找平衡意味着在某种不自然中竭力达成自然,那雕塑本身即是在呈现一种虚假的自然”。展览中,王礼军延续他以物
期刊
“存在即美,不存在无用这回事,有用没用是人来界定的,但对造物主来说蚂蚁和树叶同样是美的,它们有着精美的结构,不是随随便便捏出来造出来的。”  生活在景德镇的张敏,从2016年接触陶艺,她发现陶艺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常见的日常器物,越深入了解她越被陶艺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吸引。当外人以为她会在陶艺这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她的创作材料又一次改变,建筑拆迁废料也成为她的创作素材。用她的话说,“材料研究和感知空
期刊
“Max Lamb喜欢且坚持为人做设计。无论是不完美的材料呈现方式,还是看似无用的设计细节,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它特有的价值。”  THEDESIGNER  英国设计师,1980年生于英国康沃尔郡的圣奥斯特尔,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目前,他在英国伦敦生活和工作。  英格兰岛西南端的康沃尔郡(Cornwall)是个沿海小镇,Max Lamb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跟随家人和祖父母在这里度
期刊
THEARTIST  邵帆,笔名“昱寒”,1964生于北京艺术世家,并一直生活在北京,自幼随父母学习绘画。他的创作媒介涵盖绘画、雕塑、景观艺术和设计,他一直以来对水墨画尤为感兴趣,近年来,邵帆潜心于动物肖像的创作。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審老”的迷恋。(艺术家提出的“審老”概念中的“老”并非单指物理上的衰老,而是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经过时间和经验萃取之后回归质朴的“终极”之美。)
期刊
凭借自然、简约,且极具东方性的作品,二十一花艺工作室渐为人熟知,这个由“甘”字拆分而成的“二十一”品牌名也取代了徐飞的本名,被更多人记住。二十一毕业于陶瓷艺术专业,半路自学花艺。自2016年成立二十一工作室后,专注于插花及植物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  二十一的工作室位于成都三圣乡的一处艺术园区里,这里离城市不近不远,周围有树林野地;屋前有院子,有空地。环境中,人为干预的因素很少,自然几乎呈现野蛮生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