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玉亭
高玉亭(1881-1988年),沧县高家口村(今属黄骅市)人。高自幼随父高清槐习武,重练铁砂掌。擅用连环腿,人称“飞腿”。
高做小生意糊口。民国九年(1920年)春,只身去津办货。行至静海白庄,自芦苇丛中蹿出十几名持刀棍之徒,其中一拿火药短枪者大喝:“掏出钱来!不然要你的命!”高乘其不备,飞腿将其短枪踢飞,紧跟一拳,击倒匪徒。余众见状,一拥而上。高指东打西,瞬间十几名歹徒东倒西歪,不能起身。
民国十二年(1923年),高于营口市做切糕生意。当地有一人称“惹不起”的团伙,专欺外地小商小贩。一日,高推车出摊,这群人便围上来,抢夺其切糕。高气愤至极,进行斥责。不想为首一个大个,上步进拳劈面向高打来。高速翻手擒住对方右臂,向后面扑上来的流氓猛力撞击,使这两人对撞倒地。紧接着又打倒两三人,余众皆虚张声势,不敢再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高被日伪所迫到佳木斯当华工。一次工人和班头发生口角,一日本兵不问情由照高举拳就打。高使一个顺手牵羊,把其人摔倒在地。这时,又有五六个日本士兵冲到面前。高顺手抄起一条扁担,横扫立劈又击倒几人。他见来人复加,于是借扁担撑跳,跃过壕沟退走。此后高返乡开馆授徒,直到97岁高龄,还临场教授弟子。
高一生襟怀坦荡,见义勇为。若遇不平,则奋不顾身,起而抗暴。但又谦虚谨慎,从不使武欺人。平时谆告门徒,不可惹是生非。高的品格,名重乡里,亦倍受武术界同仁尊崇。
张之江
张之江(1882-1966年),字子姜,号保罗,又号天行。曾用名子岷。盐山县留老人庄(今属黄骅市)人。幼年随曾祖入塾读书,18岁应童子试,补诸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募兵,张父为村正,无奈送子入伍。张通文墨,天资聪慧,为军中罕见,被选人常备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骑兵排长。宣统三年(1911年),张响应孙中山领导之辛亥革命,策划滦州起义。滦州起义事发,清政府缉拿革命党人,冯、张均离去。民国三年(1914年)张在四川成都遇冯玉祥。因他们系滦州共患难之同志,张遂脱离陈宦部,归属冯玉祥正在组建之第十六混成旅任参谋。随着西北军发展,张历任旅长、师长、军长。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张之江率军征讨之。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为第一路司令参加首都革命(北京政变)。后任察哈尔都统兼第一军军长,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滦平会议后,张挥师与吴佩孚大战,吴兵败难逃,直系军全线崩溃,曹锟下台,清帝离宫,西北军改名国民军,通电迎接孙中山北上。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作霖之部将郭松龄不满张作霖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与冯玉祥密约,联合国民军反对张作霖。张奉冯之命率第一军驻丰台,以响应郭之起事。未料,奉系军阀李景林部与国民军二、三军发生冲突。二、三军退却,张率部接战,于杨村击败李景林,进驻天津。民国十五年(1926年)元旦,冯玉祥接受李大钊建议,通电下野,赴苏考察,张继冯任西北边防督办兼国民军总司令,在南口大战中,张积劳成疾,离职休养。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受冯玉祥之命为国民军全权代表驻南京首席联络官,此后退出军界。
张在养病期间,有人进言,让其恢复武功锻炼,以利康复体质。张甚痛洋人称吾人为“东亚病夫”,认为“强国必先强种”,主张“强种救国”,亦深感习武之益,出此动机,遂提倡武术。又因武术乃我国之国粹,故倡议称武术为国术。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十五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国术研究馆筹备处备案,由钮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发起组织、筹备事宜,并改称中央国术馆,发表成立宣言,由张之江任馆长,冯玉祥任理事会理事长。其馆务为研究中国国术,教授中国国术,编印国术书刊,管理全国国术事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二十四日,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举行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馆址设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成立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改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南京孝陵卫。馆长和校长均由张之江担任。
张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主张博采众家之长,反对门户之见。对教师和学员,要求在重武德之同时,发扬国术,广泛习武,严防互相鄙视、彼此保密。在建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时,张等共编校歌,其词为:“扬子波明,钟山松翠,校旗高映晴空。明耻教战,强种御侮,学贯今古与西东。”歌词反映了张之江的主张:强种强国。不仅国术不分门派,而且武术和体育亦必中西合璧,交流融合。
为了办好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张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赴英、美、法、德、意等国考察,同时宣传中国武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率国术馆表演队和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篮球队访问马尼拉、新加坡、菲律宾、吉隆坡等地。在新加坡,受到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热情接待。同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国术馆派运动员随国家队参加。运动员之旅、宿、食费自理。结果,体育名落孙山,而国术表演引起各国有识之士的很大兴趣。德国专家评论:“中国武术独具特色,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俱备。”奥委会颁发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章一枚,张异常珍惜。终生保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邀请,去徐州襄助军机,参与指挥台儿庄战役。后随李宗仁撤至广西,脱离军队,致力馆校迁徙事宜。李宗仁赠张之江汽车一辆,张用此车运送职工眷属和馆校之文件资料,自家之十余箱衣物却抛于广州湾。馆校由南京先后迁至长沙、桂林、昆明、重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馆校逐渐恢复。因南京原馆校旧址遭日军焚毁化为废墟,张去天津,将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设在天津,中央国术馆仍迁回南京游府西街廖家巷2号、张之江住宅楼下,以此作为临时办公地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主持武术工作的张轸,登门拜访张之江,听取他对发展中华武术之意见。张曾当选为全国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55年2月11日,毛泽东主席致函张之江:“之江委员,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未果。今日查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待之将来了。先生热忱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一日。”
1957年,张之江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发言。对发展中华武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56年秋,国家体委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表演,张应聘为总裁判长。当贺龙在大会上宣布武术界老前辈张之江将军到来的时候,会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朱松隐
朱松隐,生于清光绪年间,沧州人。朱出生于武术世 家,其祖父长点穴、卸骨、搏击,重练气,行内功,曾在上海设紫阳镖局。其父经武科供职金山县卫士。
朱自幼随父习武,擅弹功。中年传艺行医于江苏、浙江。一次舟渡太湖遇盗,其举弓发三弹,盗应声而倒。遂有“神弹子”之称。日军侵华时,在上海有一日军少佐强与其比武。朱伤少佐后,即潜走至奉贤县青村港镇定居。其子朱凤石擅弹弓,善硬功;其孙朱文初曾获1952年华南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二等奖;次孙朱文华,1988年随上海市气功武术表演团出访马来西亚做硬气功表演。其武术世家之名,方圆数十里老少皆知。
郭锡山
郭锡山(1882~1940年),沧州城内人。郭师承于桐波习燕青拳。他敏而好学,文武兼修,深得师爱。年轻时,曾在清廷常备军骑兵营任营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南京协助张之江筹建中央国术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处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到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任职。
郭著有《青萍剑》一书。
王宝善
王宝善(1883~1963年),沧州西门外神门口人。王28岁拜李富臣为师习功力,虽习武较晚,但练功刻苦,十几年练就气功、硬功,尤擅大枪术。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东北军驻沧团长夏鹤一,闻王枪技好,要求一试。二人各执一枪,夏刺一中平枪,王阴阳一合,两杆碰在一起,夏的大枪被磕横到一边,夏又刺一枪,大枪又横到一边,夏佩服。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驻军郭潮岭经李凌霄介绍访王,两次动手均输于王,郭遂为王之常客,二人相互切磋武艺。郭授王形意拳术,后郭所在部队调走,郭辞别王时。王将功力门密不外传的“对刺刀”传于郭。
李德海
李德海(1883~1954年),南皮县李家庄人。幼随父来沧定居。李曾随邱三、王振海、郭奎元习唐拳、燕青、太祖等拳法,后又从师米连科习青萍剑法。他之好友赵庆海向东北军驻沧团长夏鹤一习武,李访友,赵将其介绍给夏之师李书文。李书文对李德海说:“素闻你之枪法奥妙,何不与我比试?”二李各持一杆进场,几招后,李书文大悦,称其功底不错,收其为徒,故李有“小神枪李”之称。
李于清末,曾与邱占魁、袁春霖、方来春、沙宝兴、魏宝贵等在京王府当护卫。袁世凯称帝时,被编入北海宫廷消防队。此间,一些恶棍受李之教训。袁倒台,李返沧,又受湖南督军张敬尧部招募为武术教师。后回乡,在沧州、戴家园、唐官屯等处授徒传艺。
马凤图
马凤图(1888~1973年),字健翊,回族,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马自幼习文爱武。幼年受伊斯兰经堂教育,读私塾,继入沧县高小。宣统元年(1909年)以不第秀才资格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燕支部”主要成员。奉同盟会之名,为对抗日本武士道精神,马同李存义、李书文、李瑞东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辛亥革命后,因参与反袁世凯恢复帝制活动而遭迫害,远走关东。在东北任中、小学教师,曾联合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村运动”。民国九年(1920年)返乡务农,练武习中医。
马幼年与马捷元学劈挂拳,与舅父吴懋堂学青龙拳,又与吴懋堂、吴世科学八极拳。12岁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学通备劈挂内外场拳法,受师偏爱,授以大枪、长刀及剑棍术。为深研八极拳底蕴,又请教于罗疃张拱辰。他旅居东北期间,与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结为金兰,他将劈挂、八极拳法传于东北,也将其他人之戳脚、翻子等拳法融于己身。民国十二年(1923年)家乡大旱,率二弟英图、三弟昌图及长子广达赴豫投奔冯玉祥。不久随冯进驻北京。曾任前门税务稽查主任、通县税务局长。此时,由于同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曾掩护共产党人刘格平。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撤出北京,驻拔不定。他应冯部张之江之邀,与英图为张的随员。张之江提倡武术,马在张家口为张筹办新武术研究会,为冯军编定《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军在南口大战失利,主力向西撤退,马随冯军刘郁芬部经宁夏入甘肃,马英图随张之江去南京,从此,马定居兰州。
马在西北,曾任县长、军法处长、专员、代理厅长、省府顾问、政务委员等职。在政界他体察民情,为民谋益,倾向共产党的主张。民国十七年(1928年),他在狄道县发起李大钊追悼会。20世纪30年代初,与爱国将领续范亭一起。多次撰文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主义,此间任西北军团长的长子广达在长城战役中重伤牺牲。“西安事变”后,他撰文拥护张、杨之行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谢觉哉去兰州组建八路军办事处,马凤图给予支持。谢觉哉在日记中对马的开明态度和政治见解评价很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马凤图通过共产党员刘奇夫向抗大捐款。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杨静仁、张杰等也曾在他的掩护下开展工作。抗日战争中期,马彻底脱离政界,以医为业。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第三天杨得志家访马凤图,让其出任规劝宁夏马鸿逵部和平起义谈判代表团副团长。
在西北,马始终注意中华武术的研究和发展。他以“通备劲”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拳术熔铸于一体。以沧州"35十五图”之棍法为粗架,吸取西北乡土之棍、杆法,创编独特的“风磨棍”。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后,参与甘肃省国术馆之筹建,任副馆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兰州创办“华斌体育学社”。
马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所以冠以“民族形式”是因武术有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之民族特点。武术的发展,必适应社会条件之变化。他追求众多武术门派各从其类的归一趋势,以德为本。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为天津中华武士会写了一幅对联:“势通百节招通胆,气润三焦德润身。”他的武术理论,尚存二十万余字手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凤图谢辞人民政府所给予的物质待遇,以中医为业,自食其力。1960年前后,七次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并得《团结报》载文表彰。同时,他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参与了宁夏回族自治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建工作。
李维祺
李维祺(1888~1950年),献县元昌楼村人。李白幼习武,14岁随本村李永利习花拳,三年后,又去内蒙古喇嘛庙拜师学艺,二十多岁回本村自办拳脚房。二十多年共授徒一百三十余人。他教徒德术并重,十分严格。逢年过节,携徒赴献县、武强县城际大章、三角、临河、窦村、沙洼等村镇献武表演,其徒佼佼者有杨芳久、杨立成、王风华、栗文起、贾双环等三十余人。
李为人仗义勇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元昌楼村有一农民去窦村庙会卖骡子,买主是召什村一恶霸,言明过二日付钱,但到时又戏耍卖主,要卖主喝两口尿 汤再付款。李闻讯赶去,拉出恶霸,拳打脚踢,恶霸服输,当场付钱。围观者无不称快。
陈凤魁
陈凤魁(1888~1960年),字子恒,沧州城东孙庄子村人。陈自幼随父陈玉山习武,对燕青拳法领会较深。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1929~1930年)去济南于山东省主席陈调元公馆任侍卫长。
陈在日军侵占东北时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沟帮子火车站做护站时,一夜巡查,遇一日本醉兵,持棍打人。他不忍中国人受辱。夺其棍,那棍为“二人夺”。日军人持剑刺陈。陈以剑鞘照日军人头上直劈。日本军人知是剑鞘,不加理睬,向陈直刺,陈急上步,坠肘压腕,转在日军人身后,一招凤凰单展翅横扫其咽部,日军人应声倒地,陈就机遁去。
张宝琴
张宝琴(1889~1965年),字贡南,南皮县大丈二桥村人。张自幼随父张贵春习武,攻飞虎拳法和铁砂掌、铁布衫,可掌劈数砖。以棒击其身,其身无痕。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家贫去奉天(今沈阳),于铁北路街办宝成武馆授徒。因其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广享赞誉。民国九年(1920年)春,有称“黑旋风”、“火车头”之二匪,于奉天一带抢掠奸淫,民愤甚大。当地政府多次缉拿,数警察受伤而未能擒匪,遂张示宣赏。张艺高胆大,为民除害心切,他暗查二匪活动规律,设计擒匪。一夜,二匪去妓院嫖娼,张入妓院中扮院中接待者。初更过后,二匪至,张让过“黑旋风”,一掌打倒“火车头”,施一招撩阴使“火车头”一命呜乎。“黑旋风”闻后有声,转身掏枪,张抓其腕,拧其臂,夺其枪,将其送官府。官府赏金赠匾,请其入警署为教官,他婉言谢绝。
张授徒数百,今沈阳一带习飞虎拳者,多其所传。
褚桂亭
褚桂亭(1890~1977年),又名德新,任丘县(今任丘市)鄚州镇四铺人。8岁习武,寒暑风雨无阻。青年时曾访河南、山西、四川、湖北等地,先后从师程德录、黄柏年、李存义、孙禄堂、尚云祥、姜玉和、程廷华、梁振普、郝恩光、杨澄甫、李景林。螳螂、通臂、形意、八卦、武当、太极等各门拳械均有较深造诣。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于沪举行的比武大会上,击败对手,名列前茅。同年秋,在杭州国术比武大会上,任监察委员,并与武汇川在沪创办中华武当太极拳研究社。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931~1937年),南京多次武术比赛,均任评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与南京中共地下党员董建悟交往甚密。他以教拳为名,从事情报工作。
褚为人正直,国民党军阀孙传芳以权势逼其做武术教官,他深知孙卖国求荣、欺压百姓,便辞职不干。国民政府一些高级军政机关聘他教拳,均被拒绝。一些仗势欺人之武林败类,都受过他的严厉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专心从事武术研究和推广工作。1957年,为国家体委编选88式太极拳动作示范者之一,1958年至1963年,经常为上海市武术队辅导,学者甚重。
褚一生授徒数千,狄兆龙、王禧奎、张瑜、吴贵德、董佩云、绍善康、鲍关元等均受其教。
姜容樵
姜容樵(1892~1973年),原名姜光杰,沧州城东八里屯人。少年时随伯父姜德泰(武进士)及陈玉山习燕青拳法,后从师李存义,张占魁习形意拳和八卦拳。清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他任铁路职员数载,后去南京江苏省第十中学任教三年。民国九年(1920年),赴沪创办尚武进德会,自任会长。此间出版《当代武侠奇人传》。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应聘任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周刊》、《国术旬刊》和《国术统一月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徐志一、马步周于沪组建健康实验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去皖任教,送子参加新四军。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编译大会上。任武术总裁判。1955年,双目失明,应上海市体育宫之邀,由学生搀扶,上场表演八卦掌。
姜著有《写真太师水磨鞭》、《写真太师虎尾鞭》、《写真鞭枪大战》、《写真青萍剑》、《八卦掌》、《形意母拳》、《太极长拳》等。
李霖春
李霖春(1899~1975年),字雨三,沧州东门里人。李7岁从李国恩学功力拳,11岁从余同波学燕青拳。他精炼拳技,又习正骨、接骨医术。
李技艺较深,求教者众多。民国九年(1920年),长沙督办张继尧曾拜李为师。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他莅馆任教。民国十九年(1930年),东北军驻沧团长夏鹤一,拜李为师。
李之徒姜容樵、于伯谦等均有名气。
刘振山
刘振山(1907~1982年),沧州城内人。刘练功刻苦,深受师杨昆山、李霖春喜戴。时,马某仗势于沧称霸,向刘挑衅,刘被逼痛打马,但畏其势,带李霖春书信,离沧赴沪,找到师兄李坚武。李为孔祥熙之侍从副官。时,中央银行筹备西迁四川万县建分行,转移金库需高手护行,刘以警卫班长身份保镖去川。途经汉口,拜见杜心五,杜收其为记名弟子。在万县因刘功深、为人宽厚,被万县国术馆聘为教练,后擢升为副馆长、馆长。任教十五年,徒有数千,为万县声誉最高之武师。因其徒于多次比赛中获优,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亲书“武艺超群”横幅赠之。
1956年刘返沧授徒。1965年,天津、邯郸、沧州三地区举办武术联赛,前20名中有5名系刘之徒。
(全文完)
高玉亭(1881-1988年),沧县高家口村(今属黄骅市)人。高自幼随父高清槐习武,重练铁砂掌。擅用连环腿,人称“飞腿”。
高做小生意糊口。民国九年(1920年)春,只身去津办货。行至静海白庄,自芦苇丛中蹿出十几名持刀棍之徒,其中一拿火药短枪者大喝:“掏出钱来!不然要你的命!”高乘其不备,飞腿将其短枪踢飞,紧跟一拳,击倒匪徒。余众见状,一拥而上。高指东打西,瞬间十几名歹徒东倒西歪,不能起身。
民国十二年(1923年),高于营口市做切糕生意。当地有一人称“惹不起”的团伙,专欺外地小商小贩。一日,高推车出摊,这群人便围上来,抢夺其切糕。高气愤至极,进行斥责。不想为首一个大个,上步进拳劈面向高打来。高速翻手擒住对方右臂,向后面扑上来的流氓猛力撞击,使这两人对撞倒地。紧接着又打倒两三人,余众皆虚张声势,不敢再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高被日伪所迫到佳木斯当华工。一次工人和班头发生口角,一日本兵不问情由照高举拳就打。高使一个顺手牵羊,把其人摔倒在地。这时,又有五六个日本士兵冲到面前。高顺手抄起一条扁担,横扫立劈又击倒几人。他见来人复加,于是借扁担撑跳,跃过壕沟退走。此后高返乡开馆授徒,直到97岁高龄,还临场教授弟子。
高一生襟怀坦荡,见义勇为。若遇不平,则奋不顾身,起而抗暴。但又谦虚谨慎,从不使武欺人。平时谆告门徒,不可惹是生非。高的品格,名重乡里,亦倍受武术界同仁尊崇。
张之江
张之江(1882-1966年),字子姜,号保罗,又号天行。曾用名子岷。盐山县留老人庄(今属黄骅市)人。幼年随曾祖入塾读书,18岁应童子试,补诸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募兵,张父为村正,无奈送子入伍。张通文墨,天资聪慧,为军中罕见,被选人常备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骑兵排长。宣统三年(1911年),张响应孙中山领导之辛亥革命,策划滦州起义。滦州起义事发,清政府缉拿革命党人,冯、张均离去。民国三年(1914年)张在四川成都遇冯玉祥。因他们系滦州共患难之同志,张遂脱离陈宦部,归属冯玉祥正在组建之第十六混成旅任参谋。随着西北军发展,张历任旅长、师长、军长。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张之江率军征讨之。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为第一路司令参加首都革命(北京政变)。后任察哈尔都统兼第一军军长,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滦平会议后,张挥师与吴佩孚大战,吴兵败难逃,直系军全线崩溃,曹锟下台,清帝离宫,西北军改名国民军,通电迎接孙中山北上。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作霖之部将郭松龄不满张作霖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与冯玉祥密约,联合国民军反对张作霖。张奉冯之命率第一军驻丰台,以响应郭之起事。未料,奉系军阀李景林部与国民军二、三军发生冲突。二、三军退却,张率部接战,于杨村击败李景林,进驻天津。民国十五年(1926年)元旦,冯玉祥接受李大钊建议,通电下野,赴苏考察,张继冯任西北边防督办兼国民军总司令,在南口大战中,张积劳成疾,离职休养。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受冯玉祥之命为国民军全权代表驻南京首席联络官,此后退出军界。
张在养病期间,有人进言,让其恢复武功锻炼,以利康复体质。张甚痛洋人称吾人为“东亚病夫”,认为“强国必先强种”,主张“强种救国”,亦深感习武之益,出此动机,遂提倡武术。又因武术乃我国之国粹,故倡议称武术为国术。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十五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国术研究馆筹备处备案,由钮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发起组织、筹备事宜,并改称中央国术馆,发表成立宣言,由张之江任馆长,冯玉祥任理事会理事长。其馆务为研究中国国术,教授中国国术,编印国术书刊,管理全国国术事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二十四日,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举行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馆址设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成立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改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南京孝陵卫。馆长和校长均由张之江担任。
张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主张博采众家之长,反对门户之见。对教师和学员,要求在重武德之同时,发扬国术,广泛习武,严防互相鄙视、彼此保密。在建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时,张等共编校歌,其词为:“扬子波明,钟山松翠,校旗高映晴空。明耻教战,强种御侮,学贯今古与西东。”歌词反映了张之江的主张:强种强国。不仅国术不分门派,而且武术和体育亦必中西合璧,交流融合。
为了办好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张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赴英、美、法、德、意等国考察,同时宣传中国武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率国术馆表演队和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篮球队访问马尼拉、新加坡、菲律宾、吉隆坡等地。在新加坡,受到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热情接待。同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国术馆派运动员随国家队参加。运动员之旅、宿、食费自理。结果,体育名落孙山,而国术表演引起各国有识之士的很大兴趣。德国专家评论:“中国武术独具特色,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俱备。”奥委会颁发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章一枚,张异常珍惜。终生保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邀请,去徐州襄助军机,参与指挥台儿庄战役。后随李宗仁撤至广西,脱离军队,致力馆校迁徙事宜。李宗仁赠张之江汽车一辆,张用此车运送职工眷属和馆校之文件资料,自家之十余箱衣物却抛于广州湾。馆校由南京先后迁至长沙、桂林、昆明、重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馆校逐渐恢复。因南京原馆校旧址遭日军焚毁化为废墟,张去天津,将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设在天津,中央国术馆仍迁回南京游府西街廖家巷2号、张之江住宅楼下,以此作为临时办公地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主持武术工作的张轸,登门拜访张之江,听取他对发展中华武术之意见。张曾当选为全国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55年2月11日,毛泽东主席致函张之江:“之江委员,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未果。今日查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待之将来了。先生热忱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一日。”
1957年,张之江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发言。对发展中华武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56年秋,国家体委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表演,张应聘为总裁判长。当贺龙在大会上宣布武术界老前辈张之江将军到来的时候,会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朱松隐
朱松隐,生于清光绪年间,沧州人。朱出生于武术世 家,其祖父长点穴、卸骨、搏击,重练气,行内功,曾在上海设紫阳镖局。其父经武科供职金山县卫士。
朱自幼随父习武,擅弹功。中年传艺行医于江苏、浙江。一次舟渡太湖遇盗,其举弓发三弹,盗应声而倒。遂有“神弹子”之称。日军侵华时,在上海有一日军少佐强与其比武。朱伤少佐后,即潜走至奉贤县青村港镇定居。其子朱凤石擅弹弓,善硬功;其孙朱文初曾获1952年华南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二等奖;次孙朱文华,1988年随上海市气功武术表演团出访马来西亚做硬气功表演。其武术世家之名,方圆数十里老少皆知。
郭锡山
郭锡山(1882~1940年),沧州城内人。郭师承于桐波习燕青拳。他敏而好学,文武兼修,深得师爱。年轻时,曾在清廷常备军骑兵营任营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南京协助张之江筹建中央国术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处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到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任职。
郭著有《青萍剑》一书。
王宝善
王宝善(1883~1963年),沧州西门外神门口人。王28岁拜李富臣为师习功力,虽习武较晚,但练功刻苦,十几年练就气功、硬功,尤擅大枪术。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东北军驻沧团长夏鹤一,闻王枪技好,要求一试。二人各执一枪,夏刺一中平枪,王阴阳一合,两杆碰在一起,夏的大枪被磕横到一边,夏又刺一枪,大枪又横到一边,夏佩服。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驻军郭潮岭经李凌霄介绍访王,两次动手均输于王,郭遂为王之常客,二人相互切磋武艺。郭授王形意拳术,后郭所在部队调走,郭辞别王时。王将功力门密不外传的“对刺刀”传于郭。
李德海
李德海(1883~1954年),南皮县李家庄人。幼随父来沧定居。李曾随邱三、王振海、郭奎元习唐拳、燕青、太祖等拳法,后又从师米连科习青萍剑法。他之好友赵庆海向东北军驻沧团长夏鹤一习武,李访友,赵将其介绍给夏之师李书文。李书文对李德海说:“素闻你之枪法奥妙,何不与我比试?”二李各持一杆进场,几招后,李书文大悦,称其功底不错,收其为徒,故李有“小神枪李”之称。
李于清末,曾与邱占魁、袁春霖、方来春、沙宝兴、魏宝贵等在京王府当护卫。袁世凯称帝时,被编入北海宫廷消防队。此间,一些恶棍受李之教训。袁倒台,李返沧,又受湖南督军张敬尧部招募为武术教师。后回乡,在沧州、戴家园、唐官屯等处授徒传艺。
马凤图
马凤图(1888~1973年),字健翊,回族,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马自幼习文爱武。幼年受伊斯兰经堂教育,读私塾,继入沧县高小。宣统元年(1909年)以不第秀才资格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燕支部”主要成员。奉同盟会之名,为对抗日本武士道精神,马同李存义、李书文、李瑞东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辛亥革命后,因参与反袁世凯恢复帝制活动而遭迫害,远走关东。在东北任中、小学教师,曾联合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村运动”。民国九年(1920年)返乡务农,练武习中医。
马幼年与马捷元学劈挂拳,与舅父吴懋堂学青龙拳,又与吴懋堂、吴世科学八极拳。12岁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学通备劈挂内外场拳法,受师偏爱,授以大枪、长刀及剑棍术。为深研八极拳底蕴,又请教于罗疃张拱辰。他旅居东北期间,与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结为金兰,他将劈挂、八极拳法传于东北,也将其他人之戳脚、翻子等拳法融于己身。民国十二年(1923年)家乡大旱,率二弟英图、三弟昌图及长子广达赴豫投奔冯玉祥。不久随冯进驻北京。曾任前门税务稽查主任、通县税务局长。此时,由于同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曾掩护共产党人刘格平。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撤出北京,驻拔不定。他应冯部张之江之邀,与英图为张的随员。张之江提倡武术,马在张家口为张筹办新武术研究会,为冯军编定《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军在南口大战失利,主力向西撤退,马随冯军刘郁芬部经宁夏入甘肃,马英图随张之江去南京,从此,马定居兰州。
马在西北,曾任县长、军法处长、专员、代理厅长、省府顾问、政务委员等职。在政界他体察民情,为民谋益,倾向共产党的主张。民国十七年(1928年),他在狄道县发起李大钊追悼会。20世纪30年代初,与爱国将领续范亭一起。多次撰文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主义,此间任西北军团长的长子广达在长城战役中重伤牺牲。“西安事变”后,他撰文拥护张、杨之行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谢觉哉去兰州组建八路军办事处,马凤图给予支持。谢觉哉在日记中对马的开明态度和政治见解评价很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马凤图通过共产党员刘奇夫向抗大捐款。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杨静仁、张杰等也曾在他的掩护下开展工作。抗日战争中期,马彻底脱离政界,以医为业。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第三天杨得志家访马凤图,让其出任规劝宁夏马鸿逵部和平起义谈判代表团副团长。
在西北,马始终注意中华武术的研究和发展。他以“通备劲”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拳术熔铸于一体。以沧州"35十五图”之棍法为粗架,吸取西北乡土之棍、杆法,创编独特的“风磨棍”。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后,参与甘肃省国术馆之筹建,任副馆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兰州创办“华斌体育学社”。
马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所以冠以“民族形式”是因武术有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之民族特点。武术的发展,必适应社会条件之变化。他追求众多武术门派各从其类的归一趋势,以德为本。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为天津中华武士会写了一幅对联:“势通百节招通胆,气润三焦德润身。”他的武术理论,尚存二十万余字手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凤图谢辞人民政府所给予的物质待遇,以中医为业,自食其力。1960年前后,七次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并得《团结报》载文表彰。同时,他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参与了宁夏回族自治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建工作。
李维祺
李维祺(1888~1950年),献县元昌楼村人。李白幼习武,14岁随本村李永利习花拳,三年后,又去内蒙古喇嘛庙拜师学艺,二十多岁回本村自办拳脚房。二十多年共授徒一百三十余人。他教徒德术并重,十分严格。逢年过节,携徒赴献县、武强县城际大章、三角、临河、窦村、沙洼等村镇献武表演,其徒佼佼者有杨芳久、杨立成、王风华、栗文起、贾双环等三十余人。
李为人仗义勇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元昌楼村有一农民去窦村庙会卖骡子,买主是召什村一恶霸,言明过二日付钱,但到时又戏耍卖主,要卖主喝两口尿 汤再付款。李闻讯赶去,拉出恶霸,拳打脚踢,恶霸服输,当场付钱。围观者无不称快。
陈凤魁
陈凤魁(1888~1960年),字子恒,沧州城东孙庄子村人。陈自幼随父陈玉山习武,对燕青拳法领会较深。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1929~1930年)去济南于山东省主席陈调元公馆任侍卫长。
陈在日军侵占东北时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沟帮子火车站做护站时,一夜巡查,遇一日本醉兵,持棍打人。他不忍中国人受辱。夺其棍,那棍为“二人夺”。日军人持剑刺陈。陈以剑鞘照日军人头上直劈。日本军人知是剑鞘,不加理睬,向陈直刺,陈急上步,坠肘压腕,转在日军人身后,一招凤凰单展翅横扫其咽部,日军人应声倒地,陈就机遁去。
张宝琴
张宝琴(1889~1965年),字贡南,南皮县大丈二桥村人。张自幼随父张贵春习武,攻飞虎拳法和铁砂掌、铁布衫,可掌劈数砖。以棒击其身,其身无痕。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家贫去奉天(今沈阳),于铁北路街办宝成武馆授徒。因其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广享赞誉。民国九年(1920年)春,有称“黑旋风”、“火车头”之二匪,于奉天一带抢掠奸淫,民愤甚大。当地政府多次缉拿,数警察受伤而未能擒匪,遂张示宣赏。张艺高胆大,为民除害心切,他暗查二匪活动规律,设计擒匪。一夜,二匪去妓院嫖娼,张入妓院中扮院中接待者。初更过后,二匪至,张让过“黑旋风”,一掌打倒“火车头”,施一招撩阴使“火车头”一命呜乎。“黑旋风”闻后有声,转身掏枪,张抓其腕,拧其臂,夺其枪,将其送官府。官府赏金赠匾,请其入警署为教官,他婉言谢绝。
张授徒数百,今沈阳一带习飞虎拳者,多其所传。
褚桂亭
褚桂亭(1890~1977年),又名德新,任丘县(今任丘市)鄚州镇四铺人。8岁习武,寒暑风雨无阻。青年时曾访河南、山西、四川、湖北等地,先后从师程德录、黄柏年、李存义、孙禄堂、尚云祥、姜玉和、程廷华、梁振普、郝恩光、杨澄甫、李景林。螳螂、通臂、形意、八卦、武当、太极等各门拳械均有较深造诣。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于沪举行的比武大会上,击败对手,名列前茅。同年秋,在杭州国术比武大会上,任监察委员,并与武汇川在沪创办中华武当太极拳研究社。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931~1937年),南京多次武术比赛,均任评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与南京中共地下党员董建悟交往甚密。他以教拳为名,从事情报工作。
褚为人正直,国民党军阀孙传芳以权势逼其做武术教官,他深知孙卖国求荣、欺压百姓,便辞职不干。国民政府一些高级军政机关聘他教拳,均被拒绝。一些仗势欺人之武林败类,都受过他的严厉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专心从事武术研究和推广工作。1957年,为国家体委编选88式太极拳动作示范者之一,1958年至1963年,经常为上海市武术队辅导,学者甚重。
褚一生授徒数千,狄兆龙、王禧奎、张瑜、吴贵德、董佩云、绍善康、鲍关元等均受其教。
姜容樵
姜容樵(1892~1973年),原名姜光杰,沧州城东八里屯人。少年时随伯父姜德泰(武进士)及陈玉山习燕青拳法,后从师李存义,张占魁习形意拳和八卦拳。清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他任铁路职员数载,后去南京江苏省第十中学任教三年。民国九年(1920年),赴沪创办尚武进德会,自任会长。此间出版《当代武侠奇人传》。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应聘任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周刊》、《国术旬刊》和《国术统一月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徐志一、马步周于沪组建健康实验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去皖任教,送子参加新四军。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编译大会上。任武术总裁判。1955年,双目失明,应上海市体育宫之邀,由学生搀扶,上场表演八卦掌。
姜著有《写真太师水磨鞭》、《写真太师虎尾鞭》、《写真鞭枪大战》、《写真青萍剑》、《八卦掌》、《形意母拳》、《太极长拳》等。
李霖春
李霖春(1899~1975年),字雨三,沧州东门里人。李7岁从李国恩学功力拳,11岁从余同波学燕青拳。他精炼拳技,又习正骨、接骨医术。
李技艺较深,求教者众多。民国九年(1920年),长沙督办张继尧曾拜李为师。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他莅馆任教。民国十九年(1930年),东北军驻沧团长夏鹤一,拜李为师。
李之徒姜容樵、于伯谦等均有名气。
刘振山
刘振山(1907~1982年),沧州城内人。刘练功刻苦,深受师杨昆山、李霖春喜戴。时,马某仗势于沧称霸,向刘挑衅,刘被逼痛打马,但畏其势,带李霖春书信,离沧赴沪,找到师兄李坚武。李为孔祥熙之侍从副官。时,中央银行筹备西迁四川万县建分行,转移金库需高手护行,刘以警卫班长身份保镖去川。途经汉口,拜见杜心五,杜收其为记名弟子。在万县因刘功深、为人宽厚,被万县国术馆聘为教练,后擢升为副馆长、馆长。任教十五年,徒有数千,为万县声誉最高之武师。因其徒于多次比赛中获优,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亲书“武艺超群”横幅赠之。
1956年刘返沧授徒。1965年,天津、邯郸、沧州三地区举办武术联赛,前20名中有5名系刘之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