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功预备势在做好调身和调息的同时,也要做好调心。
自我精神要放松,思想意识要集中,
虚无静笃排杂念,神息融合入定静。
调心是调身和调息的核心,是在练功时对自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运用,以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
调心着重研究的是纯化意识的方法,其中心内容是意念的集中及其应用。气功锻炼中的意识训练是在练功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思维意识与功法的要求统一起来,排除杂念,使大脑思维活动有针对性地高度集中,从而进入一种虚空、轻松愉快的境界。调心又可分为运用意识和修养意识两方面,运用意识指将心凝神在“一”上;修养意识指反省自己,让心趋于善良。使之制心一处,则大脑必自澄明。而调心的关键在于沟通心与意的桥梁——呼吸。呼吸慢下来、静下来,才能重新感受到自心。
调心也叫收心、收神、止念、凝神。什么是凝神?明?张三丰说: “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凝神是已排除杂念、精神安宁、意念专一的练功状态。我们把流动中的浊水装到一个玻璃杯子里,先让它不再流动了,就象“止”的状态,渐渐水质变澄清了,便似“定”的状态。等到水里所有混浊的泥沙,完全沉到杯底,水净沙明,玻璃与水,内外通明一色,便似“静”境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为: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被外界所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们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致虚极”,“ 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
调心主要调意念,排除杂念防散乱,
心理平衡可健康,凝神静心常锻炼。
调心主要是调意念,气功之所以要调整意念,是因为意念是气功锻炼是否顺利入门、加快深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法则。气功之气的全身贯注不是无规律的,更不是生来就有的,气的有规律的运行,依赖于意念的指挥,通过正确的引导,循经流注全身,使身体各部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术语,就是指在练功中心情必须安静,思想一定集中,意要守住、但不能强守等练功法则,这就是强调意念的重要意义。调心,也叫意识锻炼。意识对于气功功能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意识的純化和训练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它也是气功“三调”的关键之一。
与正念相对的是杂念,杂念是指练功过程中,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或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到练功上来,又称散乱。是练功中出现的心猿意马,也是练功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调心,要达到心平,一个是心态平静,一个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之一,是内心世界的和谐状态。人的心理平衡与否,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医病先医“心”。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紧张、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容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我们只要有个良好的心态,肌体就会产生很大的抗病免疫能力,很大的抵抗能力。情绪不好,精神一崩溃,身体就会得病,就会垮下来。有位著名的科学家,有人告诉他,原来跟他许多年的秘书死了,这位科学家感到很难受,晚上,他也不幸去世了。还有一位老人患了癌症,医生说他将不久于人世,他想自己剩下的时日不如换个活法,去全国各地旅游吧,等他旅游回来后,一检查癌细胞消失了。所以,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如果心理不平衡,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因此,调心很重要。
调心方法为意守,意念专一神不走,
似守非守绵若存,无人无我无所求。
调心的方法有意想、存想、观想、贯气、默念等,但主要方法为意守。意守是指练功中意念集中于某一事物而言。如意念集中于自身小腹(丹田),即称为意守丹田。意守是一念代万念之法。构成这一调心的方法,有几个必备的因素。一是选定一个良好的、有益于身心的意念,诸如景物词句等;二是要将意念集中,包括排除其余的一切杂念;三是有一个选择好的躯体的特定部位。此三者必须成套并由此锻炼而使练功者进入入静的练功状态。
意守火侯:即意守时注意力的强度。火侯的适度是练功中最难把握的课题,不少人因火侯不当而走了弯路。练功者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行调节,由强至弱,趋向适宜。如何掌握才算合适,古人最有体会,他们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些经验是完全可以遵循的。练功初期意守火侯比起“似有似无”应偏重一些,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但应以不头痛、不头胀,精神不紧张为度。在此基础上,随着功夫的加深,可以逐渐减小其强度,慢慢达到似守非守。每次做功时意守的强度,也不能千篇一律,如果这次杂念较多,火侯可适当加大些,杂念较少,则可适当减弱意守强度。
全身放松神稳住,调身调息如前述,
聚精会神感小腹,随着呼吸微起伏。
练功预备势的调心要做到:“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无人无我,四大皆空,自然运化,无为而动,意息相依,神炁相融。”从思想上主动地、坚决地、果断地把“万虑”统统抛在一边,达到神志的安宁。晋代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明在纷扰的环境中能否保持宁静的心境,全在于自身的调控。要收拢身心,远离对名利的追求、暂时屏蔽外界的种种刺激,抛弃一切思虑,主动创设宁静的心境,避免由于七情六欲过分而影响练功效果。
要平心静气地去感受小腹的微微隆起和回缩。因为小腹为男子藏精固本、女子蓄血孕育的位置。小腹亦称下丹田或生死窍,意守此处对调补阴阳和气血有益。这样可以使意息相依,神炁相融。
调身、调息、调心(三调)是共同的、是同时的,三者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调身和调息。三调的原则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不可过于执著而造成“三调”过度。
自我精神要放松,思想意识要集中,
虚无静笃排杂念,神息融合入定静。
调心是调身和调息的核心,是在练功时对自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运用,以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
调心着重研究的是纯化意识的方法,其中心内容是意念的集中及其应用。气功锻炼中的意识训练是在练功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思维意识与功法的要求统一起来,排除杂念,使大脑思维活动有针对性地高度集中,从而进入一种虚空、轻松愉快的境界。调心又可分为运用意识和修养意识两方面,运用意识指将心凝神在“一”上;修养意识指反省自己,让心趋于善良。使之制心一处,则大脑必自澄明。而调心的关键在于沟通心与意的桥梁——呼吸。呼吸慢下来、静下来,才能重新感受到自心。
调心也叫收心、收神、止念、凝神。什么是凝神?明?张三丰说: “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凝神是已排除杂念、精神安宁、意念专一的练功状态。我们把流动中的浊水装到一个玻璃杯子里,先让它不再流动了,就象“止”的状态,渐渐水质变澄清了,便似“定”的状态。等到水里所有混浊的泥沙,完全沉到杯底,水净沙明,玻璃与水,内外通明一色,便似“静”境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为: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被外界所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们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致虚极”,“ 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
调心主要调意念,排除杂念防散乱,
心理平衡可健康,凝神静心常锻炼。
调心主要是调意念,气功之所以要调整意念,是因为意念是气功锻炼是否顺利入门、加快深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法则。气功之气的全身贯注不是无规律的,更不是生来就有的,气的有规律的运行,依赖于意念的指挥,通过正确的引导,循经流注全身,使身体各部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术语,就是指在练功中心情必须安静,思想一定集中,意要守住、但不能强守等练功法则,这就是强调意念的重要意义。调心,也叫意识锻炼。意识对于气功功能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意识的純化和训练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它也是气功“三调”的关键之一。
与正念相对的是杂念,杂念是指练功过程中,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或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到练功上来,又称散乱。是练功中出现的心猿意马,也是练功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调心,要达到心平,一个是心态平静,一个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之一,是内心世界的和谐状态。人的心理平衡与否,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医病先医“心”。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紧张、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容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我们只要有个良好的心态,肌体就会产生很大的抗病免疫能力,很大的抵抗能力。情绪不好,精神一崩溃,身体就会得病,就会垮下来。有位著名的科学家,有人告诉他,原来跟他许多年的秘书死了,这位科学家感到很难受,晚上,他也不幸去世了。还有一位老人患了癌症,医生说他将不久于人世,他想自己剩下的时日不如换个活法,去全国各地旅游吧,等他旅游回来后,一检查癌细胞消失了。所以,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如果心理不平衡,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因此,调心很重要。
调心方法为意守,意念专一神不走,
似守非守绵若存,无人无我无所求。
调心的方法有意想、存想、观想、贯气、默念等,但主要方法为意守。意守是指练功中意念集中于某一事物而言。如意念集中于自身小腹(丹田),即称为意守丹田。意守是一念代万念之法。构成这一调心的方法,有几个必备的因素。一是选定一个良好的、有益于身心的意念,诸如景物词句等;二是要将意念集中,包括排除其余的一切杂念;三是有一个选择好的躯体的特定部位。此三者必须成套并由此锻炼而使练功者进入入静的练功状态。
意守火侯:即意守时注意力的强度。火侯的适度是练功中最难把握的课题,不少人因火侯不当而走了弯路。练功者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行调节,由强至弱,趋向适宜。如何掌握才算合适,古人最有体会,他们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些经验是完全可以遵循的。练功初期意守火侯比起“似有似无”应偏重一些,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但应以不头痛、不头胀,精神不紧张为度。在此基础上,随着功夫的加深,可以逐渐减小其强度,慢慢达到似守非守。每次做功时意守的强度,也不能千篇一律,如果这次杂念较多,火侯可适当加大些,杂念较少,则可适当减弱意守强度。
全身放松神稳住,调身调息如前述,
聚精会神感小腹,随着呼吸微起伏。
练功预备势的调心要做到:“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无人无我,四大皆空,自然运化,无为而动,意息相依,神炁相融。”从思想上主动地、坚决地、果断地把“万虑”统统抛在一边,达到神志的安宁。晋代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明在纷扰的环境中能否保持宁静的心境,全在于自身的调控。要收拢身心,远离对名利的追求、暂时屏蔽外界的种种刺激,抛弃一切思虑,主动创设宁静的心境,避免由于七情六欲过分而影响练功效果。
要平心静气地去感受小腹的微微隆起和回缩。因为小腹为男子藏精固本、女子蓄血孕育的位置。小腹亦称下丹田或生死窍,意守此处对调补阴阳和气血有益。这样可以使意息相依,神炁相融。
调身、调息、调心(三调)是共同的、是同时的,三者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调身和调息。三调的原则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不可过于执著而造成“三调”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