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卧游”指以欣赏画中山水代替游览过程,随时都可以领略自然的风光。透过理想化的山水,使观者徜徉其间,身临其境。观者面对画中山水所再现的意境中,以神思畅游于山巅水崖之间,身心合一地感知艺术空间与自然空间,是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卧游”一词由宗炳提出而一贯至明清,而明清时期徽州的版画艺术风貌蒸蒸日上,出现大批文人和画家,在艺术方面受“卧游”的影响,画面突出表现在引发思乡之情、体现遗民情节和单纯的对风景的喜爱这三个方面,成为徽州版画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卧游、徽州、版画
据《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西险荆巫,南登衡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1]。宗炳将所游历的名山大川绘于墙壁,每日坐卧向之,对其抚琴,希冀得到画中山水的回应,这便是他的“卧游”;又在《画山水序》中描绘了这一审美体验,谓之曰“闲居理气,拂殇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2]宗炳不仅描述了“卧游”的体验,还阐述了“卧游”的目的,指出“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将“卧游”于“神思”相关联,点明“卧游”所依托的心灵活动是审美想象。能反映自然美得山水畫得最大作用是“畅神”。所谓“畅神”,就是益悦情性,展畅精神,没有什么能比山水画更让人感到精神愉快了。
一、“卧游”与思乡之情
明清时期徽州版画雄踞画坛,形成了徽派,大约开始于明万历年间,它是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于书坊主共同努力,几代人的长期实践研究出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风格。[3]徽州人具有浓厚的恋乡思祖情结,尤其是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徽商而言,家园故土更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心灵栖息地。他们通过这些版画风景去“卧游”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从客观图像中来游览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更是解去异乡之人的思想之情。为了排遣这种思乡情结,部分亦商亦儒的徽商便请人绘刻能够表现徽州地域风景的版画,表达个人对于徽州家乡的思乡之情。
《环翠堂园景图》是汪廷讷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它以浪漫、自由、理想化的手法,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明代园林艺术。
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存在,而是被“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4],以版画的形式将其环翠堂的景色描绘出来,是为了对其地方的喜爱,再者便是满足自己的企图心,让更多的人知道环翠堂的风景之美。剔除追逐造园风尚和以园林生活获取文士身份认同等功利目的,汪廷讷也确实对园林充满感情并享受着园林之乐.“何如缑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7]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版画中的环翠堂亦是表现出自然风景之貌,让观者遨游其中,感受再现美,增强了审美的自觉意识,让真实景观与版画的独特魅力相结合,感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环翠堂园景图》之所以能够成为寄托徽州人思乡之情的媒介,主要是因为它鲜明地绘刻了徽州独特的地方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具有徽州地标性的山脉景观齐云山入画,最后以黄山收尾自不用说,坐隐园所独特具有的徽派建筑样式马头墙和园林盆景。这些在徽州就有代表性的风景和建筑,都充满了徽商对于徽州家乡的思念之情。当汪廷讷及其他身居他乡的徽州人,在《环翠堂园景图》中看到如此鲜明独特的徽州地方风景和建筑,激发起内心对于徽州故土的思恋。
二、“卧游”与游览推广
明清之际,徽派版画发展兴旺,创作出大量优秀版画。徽州历史文化悠久,为了构建徽州的文化认同,他们在徽州地方志、山水志中有意识地绘刻风景版画,赋予了风景文的化象征意义,以此培育人们对于徽州文化的认同感。他们通过这些地方志、山水志中的风景图片去了解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卧游”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使得人们对徽州文化的喜爱。而地方志、山水志中所绘图像根据徽州各地的风景真实的描绘出来,所绘图像与现实风景相差无疑,追求真实性,在徽州都是实有其景。让观者在版画中感受徽州的风景之美,用版画的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欣赏山水的渴望。其目的是借助风景推介徽州和扩大徽州知名度,推动了明清时期的徽州旅游之风的兴盛。
“卧游”的审美观念被各代文人承袭,延至于明清的徽州地区,汪廷讷的《环翠堂园景图》,它所表现出来汪廷讷对园林喜爱并享受着园林之乐,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这是徽州人内心对于生态家园的喜爱和一种认同情感。“卧游”这一范畴的历史已经很久,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山水画前“卧游”,亦在盆景、戏曲等艺术领域践行着类似于“卧游”的审美范式。“卧游”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对建构本土美学 的意义尚须深入挖掘。“卧游”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入画”式的身心参与模式与西方审美文化之“如画”式的距离观看模式相区别的典范,是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双重角度建构意境的典型方式。[5]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不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艺术家与观者相互配合、自身体会,在心中逐步形成的,在艺术家而言,是变真为假、化实为虚的艺术创作,在、观者而言,是以假作真、以虚作实的审美感受。
“卧游”的平台不仅是真山真水或画中山水的“环境”,更是二者交融所生的“意境”。“卧游”是一种“人画”的审美过程,“人画”的审美参与才是山水画实现审美意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雷承影 《宋书·隐逸传》[M].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5.8.1
[2] 宗炳 《画山水序》[M]. 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张国标 《徽派版画》[M].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4] 陈永国 《视觉文化研究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刘心恬 《从“卧游”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假扮游戏特征》[J]. 2015
关键词:卧游、徽州、版画
据《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西险荆巫,南登衡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1]。宗炳将所游历的名山大川绘于墙壁,每日坐卧向之,对其抚琴,希冀得到画中山水的回应,这便是他的“卧游”;又在《画山水序》中描绘了这一审美体验,谓之曰“闲居理气,拂殇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2]宗炳不仅描述了“卧游”的体验,还阐述了“卧游”的目的,指出“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将“卧游”于“神思”相关联,点明“卧游”所依托的心灵活动是审美想象。能反映自然美得山水畫得最大作用是“畅神”。所谓“畅神”,就是益悦情性,展畅精神,没有什么能比山水画更让人感到精神愉快了。
一、“卧游”与思乡之情
明清时期徽州版画雄踞画坛,形成了徽派,大约开始于明万历年间,它是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于书坊主共同努力,几代人的长期实践研究出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风格。[3]徽州人具有浓厚的恋乡思祖情结,尤其是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徽商而言,家园故土更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心灵栖息地。他们通过这些版画风景去“卧游”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从客观图像中来游览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更是解去异乡之人的思想之情。为了排遣这种思乡情结,部分亦商亦儒的徽商便请人绘刻能够表现徽州地域风景的版画,表达个人对于徽州家乡的思乡之情。
《环翠堂园景图》是汪廷讷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它以浪漫、自由、理想化的手法,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明代园林艺术。
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存在,而是被“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4],以版画的形式将其环翠堂的景色描绘出来,是为了对其地方的喜爱,再者便是满足自己的企图心,让更多的人知道环翠堂的风景之美。剔除追逐造园风尚和以园林生活获取文士身份认同等功利目的,汪廷讷也确实对园林充满感情并享受着园林之乐.“何如缑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7]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版画中的环翠堂亦是表现出自然风景之貌,让观者遨游其中,感受再现美,增强了审美的自觉意识,让真实景观与版画的独特魅力相结合,感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环翠堂园景图》之所以能够成为寄托徽州人思乡之情的媒介,主要是因为它鲜明地绘刻了徽州独特的地方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具有徽州地标性的山脉景观齐云山入画,最后以黄山收尾自不用说,坐隐园所独特具有的徽派建筑样式马头墙和园林盆景。这些在徽州就有代表性的风景和建筑,都充满了徽商对于徽州家乡的思念之情。当汪廷讷及其他身居他乡的徽州人,在《环翠堂园景图》中看到如此鲜明独特的徽州地方风景和建筑,激发起内心对于徽州故土的思恋。
二、“卧游”与游览推广
明清之际,徽派版画发展兴旺,创作出大量优秀版画。徽州历史文化悠久,为了构建徽州的文化认同,他们在徽州地方志、山水志中有意识地绘刻风景版画,赋予了风景文的化象征意义,以此培育人们对于徽州文化的认同感。他们通过这些地方志、山水志中的风景图片去了解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卧游”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使得人们对徽州文化的喜爱。而地方志、山水志中所绘图像根据徽州各地的风景真实的描绘出来,所绘图像与现实风景相差无疑,追求真实性,在徽州都是实有其景。让观者在版画中感受徽州的风景之美,用版画的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欣赏山水的渴望。其目的是借助风景推介徽州和扩大徽州知名度,推动了明清时期的徽州旅游之风的兴盛。
“卧游”的审美观念被各代文人承袭,延至于明清的徽州地区,汪廷讷的《环翠堂园景图》,它所表现出来汪廷讷对园林喜爱并享受着园林之乐,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这是徽州人内心对于生态家园的喜爱和一种认同情感。“卧游”这一范畴的历史已经很久,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山水画前“卧游”,亦在盆景、戏曲等艺术领域践行着类似于“卧游”的审美范式。“卧游”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对建构本土美学 的意义尚须深入挖掘。“卧游”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入画”式的身心参与模式与西方审美文化之“如画”式的距离观看模式相区别的典范,是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双重角度建构意境的典型方式。[5]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不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艺术家与观者相互配合、自身体会,在心中逐步形成的,在艺术家而言,是变真为假、化实为虚的艺术创作,在、观者而言,是以假作真、以虚作实的审美感受。
“卧游”的平台不仅是真山真水或画中山水的“环境”,更是二者交融所生的“意境”。“卧游”是一种“人画”的审美过程,“人画”的审美参与才是山水画实现审美意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雷承影 《宋书·隐逸传》[M].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5.8.1
[2] 宗炳 《画山水序》[M]. 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张国标 《徽派版画》[M].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4] 陈永国 《视觉文化研究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刘心恬 《从“卧游”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假扮游戏特征》[J].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