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解决目前思政突出问题的重大政治意义,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战略,是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国战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政治意义;战略考量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从2016年12月到2019年3月,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本次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连续发表三次标志性的讲话,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格外关注。这种关注,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量。
1伟大事业之所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发展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中去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任务新使命。回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千锤百炼而勇毅,根本原因就在于贯穿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一条主线,是民心牢聚、信心坚强、精神挺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关乎着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着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出那种“长着中国脸,没有中国心,缺乏中国情,丧失中国味”的人,更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者。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远的历史站位、高超的政治智慧,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出发,从立德树人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出发,总书记才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2突出问题之所忧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党中央的殷切希望、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和隐忧。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的那样,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工艺”不精湛、“配方”不新颖、“包装”不时尚等诸多问题。
一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据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专家调研反映,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总体都很好,教师们基本没有政治倾向上的问题,也没有发现“娱乐化”现象,大都能“遵循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观点正确,讲授准确,教学目标明确。”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均显不足。主要差距表现在对讲课内容的高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有的理论知识讲不透,有的重难点把握不太准,有的联系大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都很不够。
二是师资普遍不足,严重影响课程质量。比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的“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等相关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师资都难以达标。
三是教学方法传统老旧,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影响,也深刻改变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今天的思政课堂已全面进人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慕课、微课、手机APP等形式使得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但是许多老师还不能紧跟时代,教育理念传统固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囿于理論、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状况依然存在,似此不寻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课的课堂何来生机焕发,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怎么会不大打折扣。
四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对于思政课,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感觉:纯理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印象之下,学生很难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好感。有专家反映,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性强于可读性;有的教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解疑释惑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有学者直言:“高校思政课大道理太多,空洞又抽象,离青年人生活太远。”我们在理论宣讲中,存在“概念漂浮”或“话语空转”的现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内容往往是“曲高和寡”,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话语关系是“话不投机”。如此等等,只有加强思政教育,才能广泛开拓解困之道。
3特殊使命之所系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高校思政课作出如下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作为国家课程,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灵魂地位,其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定位,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独特功能作用和思政课教师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战略,是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国战略。习近平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高校思政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1]钱翠玉.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学习过程管理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8):28-31.
[2]叶泽权.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性管理—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131-133、137.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基金建设:云南省教育厅课题(2019J0250):云南民办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李晓锦(197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政治意义;战略考量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从2016年12月到2019年3月,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本次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连续发表三次标志性的讲话,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格外关注。这种关注,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量。
1伟大事业之所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发展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中去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任务新使命。回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千锤百炼而勇毅,根本原因就在于贯穿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一条主线,是民心牢聚、信心坚强、精神挺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关乎着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着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出那种“长着中国脸,没有中国心,缺乏中国情,丧失中国味”的人,更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者。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远的历史站位、高超的政治智慧,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出发,从立德树人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出发,总书记才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2突出问题之所忧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党中央的殷切希望、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和隐忧。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的那样,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工艺”不精湛、“配方”不新颖、“包装”不时尚等诸多问题。
一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据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专家调研反映,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总体都很好,教师们基本没有政治倾向上的问题,也没有发现“娱乐化”现象,大都能“遵循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观点正确,讲授准确,教学目标明确。”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均显不足。主要差距表现在对讲课内容的高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有的理论知识讲不透,有的重难点把握不太准,有的联系大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都很不够。
二是师资普遍不足,严重影响课程质量。比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的“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等相关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师资都难以达标。
三是教学方法传统老旧,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影响,也深刻改变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今天的思政课堂已全面进人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慕课、微课、手机APP等形式使得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但是许多老师还不能紧跟时代,教育理念传统固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囿于理論、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状况依然存在,似此不寻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课的课堂何来生机焕发,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怎么会不大打折扣。
四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对于思政课,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感觉:纯理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印象之下,学生很难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好感。有专家反映,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性强于可读性;有的教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解疑释惑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有学者直言:“高校思政课大道理太多,空洞又抽象,离青年人生活太远。”我们在理论宣讲中,存在“概念漂浮”或“话语空转”的现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内容往往是“曲高和寡”,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话语关系是“话不投机”。如此等等,只有加强思政教育,才能广泛开拓解困之道。
3特殊使命之所系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高校思政课作出如下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作为国家课程,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灵魂地位,其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定位,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独特功能作用和思政课教师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战略,是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国战略。习近平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高校思政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1]钱翠玉.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学习过程管理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8):28-31.
[2]叶泽权.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性管理—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131-133、137.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基金建设:云南省教育厅课题(2019J0250):云南民办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李晓锦(197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