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写作离不开三个要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人生的“史记”。而长期以来的“应试”,使得作文教学追求的是四平八稳,学生写作是“一凑、二抄、三套”,不敢在文中直抒胸臆,也不可能文思飞扬,有的甚至还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相对于过去大纲“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因此,“个性化写作“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而关于它的一些讨论研究也屡见报端,其观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我认为,学生写作无论多么“个性”、多么“创新”,它都离不开下面的三个“要求”:
  
   一、要求“真实”
  
   真实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文章也是如此。
   首先,文章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是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文章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们都知道,很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之前,都要深入实地去体验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抓住生活的本质,让它真实而艺术的出现在作品中。鲁迅的一些小说如《故乡》、《社戏》等,为什么读者老是要把文中的“我”误认为是作者自己呢?就是因为虚构的情节中,大部分是作者儿时生活的真实体验,读者才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因此,作文必须和生活连接起来。然而,有学生说:我每天生活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很单调,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写的东西。这就必须学会观察,善于感悟,把接触到的东西看清楚,想明白,了解其精神实质,捕捉到其中感人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地融入社会,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力求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其次,作文还要真实的反映思想感情。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说话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某些不良文风的影响,特别是为了自己的文章获取高分,于是就过分追求主题的积极性,常在文中进行假、大、空的情感堆砌,使文章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读来令人生厌。比如前几年大家“愤怒声讨”的考场作文,考生为了拔高主题,亦或为了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以求得高分,在表现逆境成材一类的文章中,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让“父残母离”甚至“父母双亡”。这样的文章,第一篇读来可能感觉真实,会打动读者,但这样的题材写多了,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这样,即使你有多么生花的妙笔,也不可能有真实而感人的文章出现。
   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抒发真实丰富的情感。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文章也就应该展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的灿烂,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灵性、有生命,才会打动人。
  当然,强调内容、感情的真实,强调个性,并不是要完全照搬生活或过分的随心所欲进入到某些思想的雷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为人师者还要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上加以引导。
  
  二、要求“灵活”
  
  灵活,指习作者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选用自己擅于表达的形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新的课程标准就特别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少写命题作文。
  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随笔或周记总比在教室里完成的命题作文要好。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命题作文规定了写作范围,有的甚至还限制了主题内容或者表达方式,因而学生写作时被这种框子所束缚,思路放不开,不能畅所欲言,写出来的文章就生硬、死板、少灵气,而随笔一类的东西是想写什么、想怎么写,全凭自己,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因而,才会生动、感人。某刊载:有一女生平时作文很差,但老师却发现她的信却写得情意荡漾、文采斐然。这就是自主写作的好处。
  然而,也许会有人说,写作不可能绝对地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时还是有一些内容的限制的。暂且不说目前的考试有限制,就是走入社会,要你写一点东西,也有关于主题、内容等方面的规定。那么,作为教者,我们应该怎样在有约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出写作潜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分的写作自由。作文的话题要宽泛,能让他们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表达的形式要多样,使学生运用起来能游刃有余。就是在命题作文“不得已”却要“为之”的时候,也要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唯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订题目”,要“钻到学生的心里出题”。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说”出来的话也才生动感人。经过这样的训练,又何愁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能提高?作文的能力不能加强?有了这样的综合素质,又有什么样的文章写起来不是得心应手的呢?
   因此,在写作训练时,我们应当让学生放飞自我,自由为本,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选用自己最擅长表达的形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空洞、死板,才会真实、有灵气。当今的作文改革,题型的多样性,文体的不限性,都给习作者一定的自由写作空间,为个性化的写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三、要求“创新”
  
  “真实”、“灵活”是个性化写作的基础,而真正的个性化写作贵在“创新”——思他人所未思,言他人所未言,逆向思考,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还善于用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新的风格,真正彰显自己的写作个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作文的“创新”呢?
  首先,主题要新。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有一种“求异”的理念,要敢于撇开一般人常有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我曾要求学生就“花”这个话题写作文,在写作前的讨论中,大多数学生提到的都是自然界的各种花,再高一个层次的也不过是诸如泪花、礼花之类,而有一个学生就讲到:他要写就写母亲的笑脸。“笑脸”与花有关系?他接着说:父母双双下岗,家庭经济拮据,贫困的生活让母亲脸上终日愁容,他多么希望看到母亲的笑,母亲的笑容就是他心中最美的花。听到这里,我不仅为这位学生诚挚的孝心所感动,更为他独到的想象所折服,这就是“求异”思维的结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会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别的孩子想不到的“司马光砸缸”,才会有牛顿的“万有引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学生创作激情的火花闪现,才写出充满个性的好文章。
  其次,形式要新。要鼓励学生突破惯有的表达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写作。除了常有的文体样式,可鼓励学生写童话、寓言、诗歌、小小说等等,可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的练习,这样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也是“创新”的具体体现。
  另外,语言要新。在文章中,要避免“异口同声”、“千人一腔”或者成人化的语言,要训练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有些学生文中出现了一些玩世不恭的话语,调侃的话语,像什么“老班皇帝”、什么“哇噻”之类,这并不是个性化的语言,读来只会让人觉得幼稚、可笑。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学生处于朝气蓬勃的年龄,都具有一颗富于幻想的心灵,他们的脑中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只要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总之,提倡个性化写作,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向生活开放,自觉的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千姿百态的富有情趣的好文章。
  
  杨秋华,教师,现居湖南常德。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