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立新:“文青”缘何遭忌
看了北京卫视热播剧《芈月传》中的张仪,我就知道赵立新是怎么想的了。显然,他是要把张仪演成教科书式的角色。张仪与芈月在史书中并无交集,而《芈月传》却有一半故事发生在两人之间。有一幕戏,芈月到张仪府中用激将法劝幽禁负气的张仪重新出山、出使列国,张仪故意在芈月面前装病,四仰八叉地躺着,芈月暗笑,几句话就让张仪坐起身,继而又唤起了他的勃勃雄心……赵立新说张仪和芈月都是以同性的心态看待对方,是士与士的相知。
赵立新是演艺圈罕有的“文青”,不在乎名利、“钱”途,却爱谈理想、追求,因而总会与周围有那么些格格不入,但他却执意坚持。也正因为如此,赵立新的塑造能力是属于不计成本的,他演戏不油,不愿讨巧,不喜重复,他塑造的曹操、鲁迅、蒋介石、哈姆雷特等角色,都带有他个人独特的风格。1988年,赵立新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的优秀学生,被派往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硕本连读。大学毕业后,赵立新前往瑞典国家戏剧中心工作,直到2006年才彻底回国发展。赵立新通晓中、英、俄、瑞典、法、意、德等多国语言,集导演、编剧、演员多重角色于一身……赵立新坦言:“我心里一直有戏剧情结,直到现在,我都坚持每年要排一两部话剧。”
塑造能力强、戏剧情结深,对于赵立新来说,如同一柄双刃剑,好处不言而喻,他能把每个人物都演活、演得非常立体,不利的一面在于有时候太抢戏了。不给特写吧,您那儿耍得挺卖力气,给特写吧,其他人都变成了阴影部分。这倒还真像舞台。可是现实却是越在阴暗中的人越喜欢亮相,哪怕是鼻梁抹大白扮小丑呢。这几乎是一个两难。赵立新合于戏、合于人物的时候,显然就不合于时、不合于人群;而合于人群的时候,显然又不是他赵立新了……难怪在总结“张仪”这个角色时,赵立新说:“他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放在如今,岂不死定了,可是,这才叫‘士’!”赵立新在主持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芈月传》特辑时打的广告语是:“张仪”说张仪。还真有点这么个意思。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不论职业生涯长短,要学的东西都会很多,而且不仅要多学、多悟,还要多演、会演。当然,对于现今的大多数演员来说,这个要求显然是高了——因为混泡有理、偷奸得势等低标准满眼皆是、几为常态——否则,赵立新又岂能说出“文青”遭忌的话。
有才华的赵立新
《芈月传》中的秦惠文王宰相张仪有点面熟,他是《档案》栏目的第二任主持人,这个有多重身份的赵立新,在剧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赵立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旅居瑞典,并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的中国人。海外求学、从艺经历15年,精通瑞典语、英语、俄语。回国后继续活跃于戏剧和影视行业,身兼演员、导演、编剧、教授和主持人数职,在圈内有“戏种”之称,也被媒体称为“难能可贵的全能型人才”。除了才华以为,与剧中张仪的相似之处是,现实中的赵立新应该也是独树一帜的,甚至有些放荡不羁的。
赵立新创作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解读,也有他的独特风格,张仪也不例外。在《芈月传》中,他塑造了一个“不戴冠的张仪”,反而符合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的狂放性格。赵立新是有才华的,他若想会有很多好戏,也可以更出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取舍,当初能够放弃《琅琊榜》,去排了话剧《枕头人》,放弃《伪装者》,排了话剧《山羊》,对于名利场中的人来说,他这样的选择有些不可思议,对于外人来说这人是疯子,或者是个狂人。但这就是他的真性情,对于自己的角色永远较真,对自己的选择不计较名利得失。
赵立新还是抓住了《芈月传》,与孙俪搭档,英雄惜英雄,虽然在史书中,张仪和芈月没有太多交集,在《芈月传》中,他们却成了蓝颜知己,同样做事认真,拍戏较真的两个人,在戏中见到了彼此的真情,也给观众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既好演,也不好演
在郑晓龙执导的年度古装剧《芈月传》中,张仪这个角色是个配角,但在历史上,这个人物却是个名留青史响当当的大人物,史书记载和野史传说均很多,综合来说,这个角色既好演,同时也不好演。在这两点上,张仪的扮演者赵立新均表现得不错。
如若按照史书记载,张仪这个人物绝对是一个智商和情商超高的人,但颜值实在走低,因此在《芈月传》中,赵立新扮演的这个角色就应该定位为颜值担当不如情智担当。
对于《芈月传》中的张仪,赵立新的想法显然也和笔者不谋而合,例如谈到张仪这一角色,赵立新认为这是一位略带现代元素的纵横家和外交家,所以他在表演过程中淡化了张仪身上的政治色彩,增加现代感,这个在剧中“靠嘴就能赚到大钱的高情商达人”,被赵立新演绎得尤为生动。赵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形容塑造张仪这个角色的整个过程“酣畅淋漓”。他称:没有去揣摩,也就无奋力发挥,在接到角色之初,就进入了张仪的心境,成为了张仪,之后的表演不过是代其行事罢了。
如果说赵立新与张仪在颜值有默契,那无疑有贬损演员形象气质之嫌,而且对于赵立新也不公平,同时也会容易忽视兼抹杀他在表演上的努力。平心而论,让赵立新出演张仪还是比较合适的,至少他形象气质中的那种天生的城府劲头不是表演能弥补的,而这也比较符合我们对于历史上的张仪的臆想。
赵立新演的张仪很出彩
电视剧《芈月传》人物众多,除几大主演,我觉得赵立新扮演的张仪十分出彩。
我对赵立新不太了解,后来上网一查,果非凡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2004年受聘于中戏成教学院,任导专班主讲教师,又在中戏电艺系表导基础专业、影视职业学院表演系任主讲教师,并为瑞典斯德哥尔摩设德泰利舞台艺术学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于是之艺术学校表演系任主讲教师,亦演过不少电影、电视剧和话剧,遗憾我竟对此人毫无印象,即便曾在影视剧中看过他的一些表演,也全无一点印象了。不过,他在《芈》剧中的表演确是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他扮演的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连横”,与主张“合纵”的苏秦并称于当时。秦李斯尝说:“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丸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夸。”可见他在秦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我第一次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张仪,是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拍的电影《屈原》里,剧中的张仪是个戏份不多的反派配角,具体样子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个肥头大耳、巧舌如簧、样貌十分猥琐的家伙。《芈》剧则是把他当成是一个正面形象来加以塑造的。而赵立新也确将他的才华横溢、能言善辩,老谋深算、狂狷不羁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过,我也听有人说,赵老师扮的这个张仪表演痕迹太浓,似更适合于舞台剧,而不适合于影视剧。或者也有一定的道理吧。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赵老师塑造的这个张仪的形象,一定会让人记住很多年。貌似郑晓龙导演和我也有同感哈——我有在一篇文章看到:在拍他的第一场戏时,他一出场,就以一大段分析天下形势的台词,把郑导给惊着了,说:“我看到了张仪,虽然我说不出他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但我一看到你这种一气呵成的表演,我便觉得你就是张仪。’”
说不定赵老师的演艺事业就此可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未可知。
看了北京卫视热播剧《芈月传》中的张仪,我就知道赵立新是怎么想的了。显然,他是要把张仪演成教科书式的角色。张仪与芈月在史书中并无交集,而《芈月传》却有一半故事发生在两人之间。有一幕戏,芈月到张仪府中用激将法劝幽禁负气的张仪重新出山、出使列国,张仪故意在芈月面前装病,四仰八叉地躺着,芈月暗笑,几句话就让张仪坐起身,继而又唤起了他的勃勃雄心……赵立新说张仪和芈月都是以同性的心态看待对方,是士与士的相知。
赵立新是演艺圈罕有的“文青”,不在乎名利、“钱”途,却爱谈理想、追求,因而总会与周围有那么些格格不入,但他却执意坚持。也正因为如此,赵立新的塑造能力是属于不计成本的,他演戏不油,不愿讨巧,不喜重复,他塑造的曹操、鲁迅、蒋介石、哈姆雷特等角色,都带有他个人独特的风格。1988年,赵立新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的优秀学生,被派往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硕本连读。大学毕业后,赵立新前往瑞典国家戏剧中心工作,直到2006年才彻底回国发展。赵立新通晓中、英、俄、瑞典、法、意、德等多国语言,集导演、编剧、演员多重角色于一身……赵立新坦言:“我心里一直有戏剧情结,直到现在,我都坚持每年要排一两部话剧。”
塑造能力强、戏剧情结深,对于赵立新来说,如同一柄双刃剑,好处不言而喻,他能把每个人物都演活、演得非常立体,不利的一面在于有时候太抢戏了。不给特写吧,您那儿耍得挺卖力气,给特写吧,其他人都变成了阴影部分。这倒还真像舞台。可是现实却是越在阴暗中的人越喜欢亮相,哪怕是鼻梁抹大白扮小丑呢。这几乎是一个两难。赵立新合于戏、合于人物的时候,显然就不合于时、不合于人群;而合于人群的时候,显然又不是他赵立新了……难怪在总结“张仪”这个角色时,赵立新说:“他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放在如今,岂不死定了,可是,这才叫‘士’!”赵立新在主持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芈月传》特辑时打的广告语是:“张仪”说张仪。还真有点这么个意思。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不论职业生涯长短,要学的东西都会很多,而且不仅要多学、多悟,还要多演、会演。当然,对于现今的大多数演员来说,这个要求显然是高了——因为混泡有理、偷奸得势等低标准满眼皆是、几为常态——否则,赵立新又岂能说出“文青”遭忌的话。
有才华的赵立新
《芈月传》中的秦惠文王宰相张仪有点面熟,他是《档案》栏目的第二任主持人,这个有多重身份的赵立新,在剧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赵立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旅居瑞典,并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的中国人。海外求学、从艺经历15年,精通瑞典语、英语、俄语。回国后继续活跃于戏剧和影视行业,身兼演员、导演、编剧、教授和主持人数职,在圈内有“戏种”之称,也被媒体称为“难能可贵的全能型人才”。除了才华以为,与剧中张仪的相似之处是,现实中的赵立新应该也是独树一帜的,甚至有些放荡不羁的。
赵立新创作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解读,也有他的独特风格,张仪也不例外。在《芈月传》中,他塑造了一个“不戴冠的张仪”,反而符合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的狂放性格。赵立新是有才华的,他若想会有很多好戏,也可以更出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取舍,当初能够放弃《琅琊榜》,去排了话剧《枕头人》,放弃《伪装者》,排了话剧《山羊》,对于名利场中的人来说,他这样的选择有些不可思议,对于外人来说这人是疯子,或者是个狂人。但这就是他的真性情,对于自己的角色永远较真,对自己的选择不计较名利得失。
赵立新还是抓住了《芈月传》,与孙俪搭档,英雄惜英雄,虽然在史书中,张仪和芈月没有太多交集,在《芈月传》中,他们却成了蓝颜知己,同样做事认真,拍戏较真的两个人,在戏中见到了彼此的真情,也给观众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既好演,也不好演
在郑晓龙执导的年度古装剧《芈月传》中,张仪这个角色是个配角,但在历史上,这个人物却是个名留青史响当当的大人物,史书记载和野史传说均很多,综合来说,这个角色既好演,同时也不好演。在这两点上,张仪的扮演者赵立新均表现得不错。
如若按照史书记载,张仪这个人物绝对是一个智商和情商超高的人,但颜值实在走低,因此在《芈月传》中,赵立新扮演的这个角色就应该定位为颜值担当不如情智担当。
对于《芈月传》中的张仪,赵立新的想法显然也和笔者不谋而合,例如谈到张仪这一角色,赵立新认为这是一位略带现代元素的纵横家和外交家,所以他在表演过程中淡化了张仪身上的政治色彩,增加现代感,这个在剧中“靠嘴就能赚到大钱的高情商达人”,被赵立新演绎得尤为生动。赵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形容塑造张仪这个角色的整个过程“酣畅淋漓”。他称:没有去揣摩,也就无奋力发挥,在接到角色之初,就进入了张仪的心境,成为了张仪,之后的表演不过是代其行事罢了。
如果说赵立新与张仪在颜值有默契,那无疑有贬损演员形象气质之嫌,而且对于赵立新也不公平,同时也会容易忽视兼抹杀他在表演上的努力。平心而论,让赵立新出演张仪还是比较合适的,至少他形象气质中的那种天生的城府劲头不是表演能弥补的,而这也比较符合我们对于历史上的张仪的臆想。
赵立新演的张仪很出彩
电视剧《芈月传》人物众多,除几大主演,我觉得赵立新扮演的张仪十分出彩。
我对赵立新不太了解,后来上网一查,果非凡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2004年受聘于中戏成教学院,任导专班主讲教师,又在中戏电艺系表导基础专业、影视职业学院表演系任主讲教师,并为瑞典斯德哥尔摩设德泰利舞台艺术学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于是之艺术学校表演系任主讲教师,亦演过不少电影、电视剧和话剧,遗憾我竟对此人毫无印象,即便曾在影视剧中看过他的一些表演,也全无一点印象了。不过,他在《芈》剧中的表演确是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他扮演的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连横”,与主张“合纵”的苏秦并称于当时。秦李斯尝说:“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丸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夸。”可见他在秦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我第一次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张仪,是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拍的电影《屈原》里,剧中的张仪是个戏份不多的反派配角,具体样子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个肥头大耳、巧舌如簧、样貌十分猥琐的家伙。《芈》剧则是把他当成是一个正面形象来加以塑造的。而赵立新也确将他的才华横溢、能言善辩,老谋深算、狂狷不羁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过,我也听有人说,赵老师扮的这个张仪表演痕迹太浓,似更适合于舞台剧,而不适合于影视剧。或者也有一定的道理吧。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赵老师塑造的这个张仪的形象,一定会让人记住很多年。貌似郑晓龙导演和我也有同感哈——我有在一篇文章看到:在拍他的第一场戏时,他一出场,就以一大段分析天下形势的台词,把郑导给惊着了,说:“我看到了张仪,虽然我说不出他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但我一看到你这种一气呵成的表演,我便觉得你就是张仪。’”
说不定赵老师的演艺事业就此可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