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去梨子湾摘桑泡儿去。”还没起床,朋友便在电话里邀约。
桑泡儿,是我们桑城对桑葚的俗称。每年四五月份,沟里坡上的桑树碧叶层叠、生机盎然的时候,便是桑葚成熟的时节。车由县城出发,沿国道蜿蜒西行约十五公里,顺着“桑葚采摘由此去”的指示,便进入了梨子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坡葱郁的桑林和掩映其间的崭新小楼。采摘园入口处,有几个笑脸相迎的服务人员。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梨子湾蚕桑合作社的社员。进入采摘园,只见那层层的碧叶下,密密的桑葚像熠熠生辉的紫珍珠和红宝石。
“好漂亮的桑泡儿!”几個丽装香风的少女连连赞叹。其实,当你凑近那透熟欲滴的紫果,即使能强忍赞叹,也控制不住津如泉涌。顺坡的水泥便道上,有几个手提果篮的人下来。见刚入园的我们,便颇得意说:“看看,个大味甜呢。”他们迈着轻快又有节奏的步伐,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幸福。
虽然桑葚已在眼前,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谛,却鼓舞着我们不辞辛苦地朝上坡去。到了坡腰,只闻人声不见人影。我们也不甘落后,立即钻进了桑林。一入林,便各自追寻心仪的美果去了。我摘下一颗硕大黑亮的桑葚,拈起细细的柄,放入仰张的嘴里,门牙“嚓”的一切,再轻轻一嚼。嘿,那记忆深处的甜汁满口的感觉如电流般瞬间传遍全身!周围的景物、人声似乎都被凝住了。待醒转过来,再摘一颗细品,除了舌尖上的甜香,还有隐隐的果酸由舌边漫溢而来。浓浓的甜与隐隐的酸一碰撞,便立即融合,形成了较之儿时的味道似而又新的体验。新味儿的刺激令我特别关注桑树的外貌,想从它们的身上找出特别之处来。别说,还真有:叶虽不大却厚实,枝虽不粗却刚健。与别处的叶大枝粗、果小味寡是全然不同的。
“喂,你在哪儿?”“我这儿有好多呐!”“我这儿也好多啊!”刚开始,我们还在一起彼此照应着,不一会便各自散发开去。等意识到身边没了熟悉的声息,便在林中的各处呼唤起来。嘴上呼唤着,手却不停。没多久,便纷纷从林中钻出来,凑到一起,炫耀着自己沉甸甸的成果,“哈哈,看你那偷吃的嘴,跟小时候一样!”
“嘿嘿,你也一样!”我们互指乌唇,好一阵嬉闹。小时候经不住饥肠的怂恿与甜美的诱惑,常常偷吃桑葚。偷嘴之后,得立即跑到蓄着雨水的土沟里,以水为镜,把嘴、脸洗干净,绝不能留丝毫痕迹,否则免不了一顿疾风骤雨的荆条。因为父母早有“禁令”:桑泡儿吃了胀气,不许吃!我们来到出口,依次由社员衡量各人的收获。这时,在出口外,一个五十开外穿着朴素的人,正用清亮的男高音向人介绍:“我们这里的桑是叶果两用的果桑。它叶子厚实、果大味甜。近两年还引进了果桑新品种,桑葚比手指还长……”
“说话那人是谁呀?”“我们梨子湾蚕桑合作社的社长。”“跟谁介绍呢?”“记者。”社长继续说:“在我们梨子湾养蚕、桑果采摘体验、林下种药材,桑枝用来种大球菇。全年人均净收入有两万多呢!”“啊,真不简单!”“桑葚的吃法很多,可鲜食,可泡酒,可酿酒,可制膏,可制干。有补肝益肾等功效。”说完,社长挑了一颗最大的桑葚递给记者,“尝尝看,味道如何?”
一番慢嚼细品之后,记者双挑大指,响亮地说:“真甜!”
“没错,真甜!”门口的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哈哈哈……”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梨子湾里。
(责任编辑 王瑞锋)
桑泡儿,是我们桑城对桑葚的俗称。每年四五月份,沟里坡上的桑树碧叶层叠、生机盎然的时候,便是桑葚成熟的时节。车由县城出发,沿国道蜿蜒西行约十五公里,顺着“桑葚采摘由此去”的指示,便进入了梨子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坡葱郁的桑林和掩映其间的崭新小楼。采摘园入口处,有几个笑脸相迎的服务人员。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梨子湾蚕桑合作社的社员。进入采摘园,只见那层层的碧叶下,密密的桑葚像熠熠生辉的紫珍珠和红宝石。
“好漂亮的桑泡儿!”几個丽装香风的少女连连赞叹。其实,当你凑近那透熟欲滴的紫果,即使能强忍赞叹,也控制不住津如泉涌。顺坡的水泥便道上,有几个手提果篮的人下来。见刚入园的我们,便颇得意说:“看看,个大味甜呢。”他们迈着轻快又有节奏的步伐,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幸福。
虽然桑葚已在眼前,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谛,却鼓舞着我们不辞辛苦地朝上坡去。到了坡腰,只闻人声不见人影。我们也不甘落后,立即钻进了桑林。一入林,便各自追寻心仪的美果去了。我摘下一颗硕大黑亮的桑葚,拈起细细的柄,放入仰张的嘴里,门牙“嚓”的一切,再轻轻一嚼。嘿,那记忆深处的甜汁满口的感觉如电流般瞬间传遍全身!周围的景物、人声似乎都被凝住了。待醒转过来,再摘一颗细品,除了舌尖上的甜香,还有隐隐的果酸由舌边漫溢而来。浓浓的甜与隐隐的酸一碰撞,便立即融合,形成了较之儿时的味道似而又新的体验。新味儿的刺激令我特别关注桑树的外貌,想从它们的身上找出特别之处来。别说,还真有:叶虽不大却厚实,枝虽不粗却刚健。与别处的叶大枝粗、果小味寡是全然不同的。
“喂,你在哪儿?”“我这儿有好多呐!”“我这儿也好多啊!”刚开始,我们还在一起彼此照应着,不一会便各自散发开去。等意识到身边没了熟悉的声息,便在林中的各处呼唤起来。嘴上呼唤着,手却不停。没多久,便纷纷从林中钻出来,凑到一起,炫耀着自己沉甸甸的成果,“哈哈,看你那偷吃的嘴,跟小时候一样!”
“嘿嘿,你也一样!”我们互指乌唇,好一阵嬉闹。小时候经不住饥肠的怂恿与甜美的诱惑,常常偷吃桑葚。偷嘴之后,得立即跑到蓄着雨水的土沟里,以水为镜,把嘴、脸洗干净,绝不能留丝毫痕迹,否则免不了一顿疾风骤雨的荆条。因为父母早有“禁令”:桑泡儿吃了胀气,不许吃!我们来到出口,依次由社员衡量各人的收获。这时,在出口外,一个五十开外穿着朴素的人,正用清亮的男高音向人介绍:“我们这里的桑是叶果两用的果桑。它叶子厚实、果大味甜。近两年还引进了果桑新品种,桑葚比手指还长……”
“说话那人是谁呀?”“我们梨子湾蚕桑合作社的社长。”“跟谁介绍呢?”“记者。”社长继续说:“在我们梨子湾养蚕、桑果采摘体验、林下种药材,桑枝用来种大球菇。全年人均净收入有两万多呢!”“啊,真不简单!”“桑葚的吃法很多,可鲜食,可泡酒,可酿酒,可制膏,可制干。有补肝益肾等功效。”说完,社长挑了一颗最大的桑葚递给记者,“尝尝看,味道如何?”
一番慢嚼细品之后,记者双挑大指,响亮地说:“真甜!”
“没错,真甜!”门口的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哈哈哈……”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梨子湾里。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