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一到机房就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天地中去,对没学过的任何内容都感兴趣,一心想来探究电脑世界的奥秘。一节课下来,问他学会了些什么时,却一无所知。我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探宝式”。另一部分学生是典型的等待型,一到机房就规规矩矩地坐好,等待老师讲解,发布上机命令,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动,处于被支配的状态。我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等待型”。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学习中都不会有好的收效。怎样克服这两种方式的弊端,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是我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立足差异,分类教学
对于持“探宝式”学习态度的学生,我采用“所需即所学”的攻心战略。在学习中,要解决某个较难的问题,请学生自己去自学、去寻找。有了某种追求知识的需要,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探宝心理。这种学习多是学生自学的,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好得多。
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探宝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就变成了自觉的行为。为了这个目标,学生自觉、自愿、满怀热情地去探索,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将知识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当然,进行这种类型的教学时,探索题目难度要适中,不能高不可攀,要让学生虽能看到目标,但达到目标的途径又不很明确,从而产生一种犹如身陷“探宝”的五彩迷雾中的感觉。一旦学生能把思维中的这团迷雾揭开,“探宝”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由此获得的教学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将电脑作为“电灌”的工具,不仅很难发挥新技术的特长,还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正确引导、扶持“等待型”学习方式的学生,让他们抛开心理顾虑,放开手脚大胆进行实践。
首先,在学习和操作计算机之前,必须先破除他们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秘感。在我们乡镇中学,有90%以上的学生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感觉很神秘,因而虽对计算机有好奇心,却缺少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了解一些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拆开主机箱给他们剖析计算机的构造,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其次,多采用目标驱动式教学方法,给他们布置3~4个简单操作任务,如改变桌面背景、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等。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这些操作。当他们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时,不但唤起了学习热情,淡化了动手的恐惧,而且产生了一种成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习动机。
最后,动手是关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实践性特别强,不动手是学不会的。计算机看起来很复杂,但一动手就会发现,它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我多采用指导看书,自主操作式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自行上机练习,对他们畏首畏尾之处,很少手把手地教,也很少帮他们动鼠标或动键盘,而是多采用语言指导的方式,充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制止了那种死记硬背的“等待型”学习方式。
学习信息技术,“做”是最重要的。动手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动手做,会得到真知灼见;动手做,会找到成功的感觉。经过长期的动手练习,原先那些等待的学生也大胆了很多。
二、巧妙搭配,互相融合
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学方式应开放灵活,要鼓励学生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创新,培养创造性。为达到这一目标,并使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互为补充,我将他们进行异质分组,先让“探宝式”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这样既克服了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盲目性,也规范了对他们的管理。由于他们扮演小老师角色,在知识和技术上必须过硬,因而也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内化和创新。这样做,也激发了“等待型”的学生,他们有许多优点是“探宝式”学生所不具备的,如心细、理论知识牢固等,所以他们绝不甘心永远做配角,同样向往在小组中有发言的权利,于是在小组的合作与竞争中,渐渐地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慢慢地克服了心理上的胆怯,都争着做组长。我让他们每月竞选一次组长,既避免小组长滋长骄傲情绪,也保证了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三、角色互换,掌握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一个人的成才十分重要。像信息技术课这种全新的学科,必须有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曾总结过许多学习计算机的成功经验,最后归结为:自学、动手、应用和上网。为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师生角色互换往往会达到良好的启蒙效果。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即使不断学习也可能被淘汰的危机,并且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取的信息量有可能超越教师,因此,敢不敢做学生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就学生而言,教师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和崇高的,利用师生的角色互换,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一,通过角色互换,让“探宝式”学生增强责任感。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必须要有比较系统的知识和灵活释疑的能力,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自学、上网等途径,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授课是需要严谨的,学生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在动手、应用技术方面必须过硬,必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其二,通过角色互换,让“探宝式”学生重视了知识的连贯性。“探宝式”学生往往动手、上网能力较强,但知识的连贯性较差,他们一般不重视自学和知识的应用。利用角色互换,让其为其他学生解疑释难,他们的缺点往往就会暴露无疑。这样会削减他们的傲气,从而为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奠定基础。
其三,通过角色互换,让“等待型”学生逐步树立起信心,走出灵活应用的第一步。树立起这类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事先要通知其本人,让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他搭起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一次成功的大庭广众下的登台亮相,往往会使这个学生的信心倍增,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仍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丛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何云锋,孙海英.学校电化教学指导丛书:计算机与多媒体[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3]沈奇路.“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设想[DB/OL].中教网,2004.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第四中学)
一、立足差异,分类教学
对于持“探宝式”学习态度的学生,我采用“所需即所学”的攻心战略。在学习中,要解决某个较难的问题,请学生自己去自学、去寻找。有了某种追求知识的需要,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探宝心理。这种学习多是学生自学的,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好得多。
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探宝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就变成了自觉的行为。为了这个目标,学生自觉、自愿、满怀热情地去探索,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将知识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当然,进行这种类型的教学时,探索题目难度要适中,不能高不可攀,要让学生虽能看到目标,但达到目标的途径又不很明确,从而产生一种犹如身陷“探宝”的五彩迷雾中的感觉。一旦学生能把思维中的这团迷雾揭开,“探宝”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由此获得的教学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将电脑作为“电灌”的工具,不仅很难发挥新技术的特长,还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正确引导、扶持“等待型”学习方式的学生,让他们抛开心理顾虑,放开手脚大胆进行实践。
首先,在学习和操作计算机之前,必须先破除他们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秘感。在我们乡镇中学,有90%以上的学生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感觉很神秘,因而虽对计算机有好奇心,却缺少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了解一些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拆开主机箱给他们剖析计算机的构造,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其次,多采用目标驱动式教学方法,给他们布置3~4个简单操作任务,如改变桌面背景、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等。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这些操作。当他们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时,不但唤起了学习热情,淡化了动手的恐惧,而且产生了一种成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习动机。
最后,动手是关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实践性特别强,不动手是学不会的。计算机看起来很复杂,但一动手就会发现,它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我多采用指导看书,自主操作式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自行上机练习,对他们畏首畏尾之处,很少手把手地教,也很少帮他们动鼠标或动键盘,而是多采用语言指导的方式,充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制止了那种死记硬背的“等待型”学习方式。
学习信息技术,“做”是最重要的。动手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动手做,会得到真知灼见;动手做,会找到成功的感觉。经过长期的动手练习,原先那些等待的学生也大胆了很多。
二、巧妙搭配,互相融合
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学方式应开放灵活,要鼓励学生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创新,培养创造性。为达到这一目标,并使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互为补充,我将他们进行异质分组,先让“探宝式”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这样既克服了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盲目性,也规范了对他们的管理。由于他们扮演小老师角色,在知识和技术上必须过硬,因而也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内化和创新。这样做,也激发了“等待型”的学生,他们有许多优点是“探宝式”学生所不具备的,如心细、理论知识牢固等,所以他们绝不甘心永远做配角,同样向往在小组中有发言的权利,于是在小组的合作与竞争中,渐渐地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慢慢地克服了心理上的胆怯,都争着做组长。我让他们每月竞选一次组长,既避免小组长滋长骄傲情绪,也保证了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三、角色互换,掌握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一个人的成才十分重要。像信息技术课这种全新的学科,必须有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曾总结过许多学习计算机的成功经验,最后归结为:自学、动手、应用和上网。为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师生角色互换往往会达到良好的启蒙效果。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即使不断学习也可能被淘汰的危机,并且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取的信息量有可能超越教师,因此,敢不敢做学生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就学生而言,教师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和崇高的,利用师生的角色互换,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一,通过角色互换,让“探宝式”学生增强责任感。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必须要有比较系统的知识和灵活释疑的能力,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自学、上网等途径,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授课是需要严谨的,学生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在动手、应用技术方面必须过硬,必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其二,通过角色互换,让“探宝式”学生重视了知识的连贯性。“探宝式”学生往往动手、上网能力较强,但知识的连贯性较差,他们一般不重视自学和知识的应用。利用角色互换,让其为其他学生解疑释难,他们的缺点往往就会暴露无疑。这样会削减他们的傲气,从而为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奠定基础。
其三,通过角色互换,让“等待型”学生逐步树立起信心,走出灵活应用的第一步。树立起这类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事先要通知其本人,让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他搭起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一次成功的大庭广众下的登台亮相,往往会使这个学生的信心倍增,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仍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丛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何云锋,孙海英.学校电化教学指导丛书:计算机与多媒体[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3]沈奇路.“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设想[DB/OL].中教网,2004.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