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报数据显示,微博第二季度总营收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净营收同比增长了516%;微博股价从一年前的8.78美元涨到如今的43美元左右,涨幅接近400%。现世安稳的微博是否就是卷土重来了?
死灰复燃的微博
资本市场的嗅觉一向是非常灵敏的。当人们感叹于微博二季度总营收和净营收高增长的同时,微博股价已经完成接近400%的增长。虽说资本市场会放大企业的成长性并通过股价和市值表达对企业未来的认可,可微博的成长也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今年一月阿里巴巴同微博战略合作关系解除,阿里巴巴不再向微博输血以后,这样的增长很大程度表明微博自身造血能力的增强和完善。相比资本市场对企业成长和未来的关注,大众消费者和媒体更好奇的是微博究竟凭借怎样的改变实现这样的增长,毕竟自从《微信》开始崛起,市场就从不缺乏看衰微博的声音,其股价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腰斩的走势,微博近乎“逆袭”的核心因素在哪里呢?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微博,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新浪微博”,在新浪平台的支持下强势横扫饭否、腾讯滔滔(腾讯微博前身)、易信以及来往等众多竞争对手。新浪微博依靠绝对优势的高市场占有率成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品类代表的过程,也是其高速成长的过程。
开放的社交模式加上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内容,让微博一度成为互联网创新的代表,并帮助新浪成功完成PC端到移动端的转换。可随后诞生于移动端的《微信》却更霸气、高调的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新焦点。从微博到《微信》,虽说少不了互联网追新和腾讯QQ庞大的用户支持,但“逃离微博”现象的发生同微博当时本身垃圾信息混乱和价值信息偏少等问题不无关系,而传统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魔咒”也让看衰微博的声音一度成为主流。毕竟任何互联网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流量变现,当微博聚集到庞大数量的用户群体后,一旦找不到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暂不谈《微信》对微博的竞争,单看微博本身的数据,其2009年诞生以来,用户数量便持续增长,并于2014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如同其他“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形态一样,盈利一直都是微博的痛点。除了单一的广告,微博看不到太多流量变现的可能,虽然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收购微博18%的股份,成为新浪微博第二大股东,成功合体为“阿里浪”,并持续给微博输血,但找不到成熟商业模式和未来可能性的微博显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显得相当迷茫或者说叫沉沦。
新的改变,新的赢利点
沉下来且经历了各种危机的微博似乎离成熟更近一步,“剩者为王”这句话绝对是互联网行业的真理,在阿里巴巴战略输血期内相对“低调”的微博不但完成了战略重心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更逐渐完成了对汽车、电影、金融和房地产等商业生态领域的垂直合作,整体战略格局逐步构筑完成。
与此同时,微博运动、微博雷达、短视频及直播等新功能的融入很好地激活了用户参与欲望与活跃性,提升用户与微博黏性的同时,很好地利用了新浪平台杠杆效应,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改变与创新很好地抓住了年轻用户群体。除鹿晗和TFboys等明星能够帮助微博凝聚大量粉丝外,2014年启动的大V垂直计划也让其有了构筑网红生态体系的基础。而在老对手《微信》对于直播比较犹豫的时候,微博大胆跟进直播应用领域,二季度总计超过1 000万场次的直播和15.7亿次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都成为微博成长的新动力。
而过往7年的沉淀和思考,让微博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相比阿里巴巴输血带来的众多淘宝小店广告,微博自己推出“Big day”一类服务满足大型企业品牌推广营销需求,更整合微卖、达人通及移动入口发布器等产品及功能,共同为卖家及达人提供新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微电商机遇。
微博在利用自身流量实实在在帮助各类企业宣传甚至销售的同时,也赢得了企业主的青睐。尤其是在第二季度财报中,中小企业成为了微博广告的主要收益来源,这让微博有了同企业共同成长的机会。也就是说,当这类中小企业逐步成长壮大的同时,也是在为微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移动互联主动式的信息获取方式让成熟网友能够有效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但相对《微信》一类“封闭”的信息传递模式也多少降低了信息的传播和互动。作为采取关注机制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在信息量和互动性上的优势的确有着存在的必要性。而随着微博运营模式的成熟,其媒体属性逐渐加重,也令其从最初的社交平台开始转型社交媒体,媒体化的运营为微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众多社交平台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死灰复燃的微博
资本市场的嗅觉一向是非常灵敏的。当人们感叹于微博二季度总营收和净营收高增长的同时,微博股价已经完成接近400%的增长。虽说资本市场会放大企业的成长性并通过股价和市值表达对企业未来的认可,可微博的成长也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今年一月阿里巴巴同微博战略合作关系解除,阿里巴巴不再向微博输血以后,这样的增长很大程度表明微博自身造血能力的增强和完善。相比资本市场对企业成长和未来的关注,大众消费者和媒体更好奇的是微博究竟凭借怎样的改变实现这样的增长,毕竟自从《微信》开始崛起,市场就从不缺乏看衰微博的声音,其股价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腰斩的走势,微博近乎“逆袭”的核心因素在哪里呢?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微博,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新浪微博”,在新浪平台的支持下强势横扫饭否、腾讯滔滔(腾讯微博前身)、易信以及来往等众多竞争对手。新浪微博依靠绝对优势的高市场占有率成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品类代表的过程,也是其高速成长的过程。
开放的社交模式加上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内容,让微博一度成为互联网创新的代表,并帮助新浪成功完成PC端到移动端的转换。可随后诞生于移动端的《微信》却更霸气、高调的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新焦点。从微博到《微信》,虽说少不了互联网追新和腾讯QQ庞大的用户支持,但“逃离微博”现象的发生同微博当时本身垃圾信息混乱和价值信息偏少等问题不无关系,而传统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魔咒”也让看衰微博的声音一度成为主流。毕竟任何互联网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流量变现,当微博聚集到庞大数量的用户群体后,一旦找不到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暂不谈《微信》对微博的竞争,单看微博本身的数据,其2009年诞生以来,用户数量便持续增长,并于2014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如同其他“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形态一样,盈利一直都是微博的痛点。除了单一的广告,微博看不到太多流量变现的可能,虽然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收购微博18%的股份,成为新浪微博第二大股东,成功合体为“阿里浪”,并持续给微博输血,但找不到成熟商业模式和未来可能性的微博显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显得相当迷茫或者说叫沉沦。
新的改变,新的赢利点
沉下来且经历了各种危机的微博似乎离成熟更近一步,“剩者为王”这句话绝对是互联网行业的真理,在阿里巴巴战略输血期内相对“低调”的微博不但完成了战略重心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更逐渐完成了对汽车、电影、金融和房地产等商业生态领域的垂直合作,整体战略格局逐步构筑完成。
与此同时,微博运动、微博雷达、短视频及直播等新功能的融入很好地激活了用户参与欲望与活跃性,提升用户与微博黏性的同时,很好地利用了新浪平台杠杆效应,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改变与创新很好地抓住了年轻用户群体。除鹿晗和TFboys等明星能够帮助微博凝聚大量粉丝外,2014年启动的大V垂直计划也让其有了构筑网红生态体系的基础。而在老对手《微信》对于直播比较犹豫的时候,微博大胆跟进直播应用领域,二季度总计超过1 000万场次的直播和15.7亿次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都成为微博成长的新动力。
而过往7年的沉淀和思考,让微博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相比阿里巴巴输血带来的众多淘宝小店广告,微博自己推出“Big day”一类服务满足大型企业品牌推广营销需求,更整合微卖、达人通及移动入口发布器等产品及功能,共同为卖家及达人提供新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微电商机遇。
微博在利用自身流量实实在在帮助各类企业宣传甚至销售的同时,也赢得了企业主的青睐。尤其是在第二季度财报中,中小企业成为了微博广告的主要收益来源,这让微博有了同企业共同成长的机会。也就是说,当这类中小企业逐步成长壮大的同时,也是在为微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移动互联主动式的信息获取方式让成熟网友能够有效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但相对《微信》一类“封闭”的信息传递模式也多少降低了信息的传播和互动。作为采取关注机制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在信息量和互动性上的优势的确有着存在的必要性。而随着微博运营模式的成熟,其媒体属性逐渐加重,也令其从最初的社交平台开始转型社交媒体,媒体化的运营为微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众多社交平台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