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启动,历时5年的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于今年3月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是中山市“教育强市”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高位实践,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标本。
一、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历程与目标
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先是选择15所各种类型的初中,聘请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组织的专家,通过评价诊断、现场指导形式帮助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项目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小学与高中的30所学校。从此,项目名称也由“中山市中学优质化工程”更改为“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其历程可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升学校精神,培育校园文化
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以文化引领作为突破,特别注重提升学校的校园精神,并确定相应的工作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校园的精神风貌有明显的改善。在此阶段,项目学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全都制定了学校提升计划,教职员工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学生制定了个人成才计划。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把握现状,提出对策
项目组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远程支持系统研究》开发的各种量表与工具,为学校进行科学的问题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全面地了解和分析校园文化、管理作风、干群关系、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家校联系、学生情绪、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和社区文化等,帮助项目学校的校长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数据诊断出的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和改革措施。
第三阶段: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发展
项目活动的目标主要为:教师的专业视野得到明显的开阔;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研究课堂的能力得到加强;校长课程领导意识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高。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专家听课与评课;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教师异地交流、学习与研讨;教学反思与校本研修;教学微技能的研究与开发等。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促进持续发展
项目组为学校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操作性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在前面三个阶段活动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项目组根据学校背景分析、学校自我需求定位、制度可行性分析和制度可能后果预测,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制衡与约束机制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根据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中的轻重缓急,制定具体的教学反思制度与骨干教师制度等多项旨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制度。
第五阶段:特色提炼,形成品牌
项目组帮助有关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办学特色,不断创新,达到一校一品的水平,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第六阶段:总结提高,面向未来
专家组对有关项目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建议。
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校更加卓越。这一目标包含六个命题: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员工更具道德,让师生更添智慧,让校园更具美德,让人际更加和谐,让教育充满创新。
二、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内生性。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以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为重点,相信外部的支持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依靠校长、教师与其他员工的努力,依靠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内生性的发展模式相信与尊重每所学校教职员工的理想与智慧,相信只要给他们适当的启示与必要的支持,就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创造能力。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实践证明,在政府支持与专家引领之下,学校是能够创造教育奇迹的。
第二,多样化。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从办学规范化开始,中经办学精细化,最终达到办学多样化。所谓“规范化”就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谓“精细化”就是针对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提升教育质量;所谓“多样化”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发挥每所学校的教育优势,把每所学校办成中山最优秀的学校。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为这一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每所学校具有自己的强项与优势。
第三,可持续。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是中山市教育局与有关项目学校自己的工程。作为项目合作方,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要给予智力支持,提供多方合作的交流平台。以此为基础,中山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削峰填谷的低位均衡的模式,它以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转移为主要特征,也有抬高底部的高位均衡的模式,它以不断创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更快发展为主要特征;在创生新的教育资源上,有以改造校园校舍、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途径的外延发展模式,也有注重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建设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的模式。中山市选择了注重内涵发展,推动高位均衡的道路。
公平与质量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优质化的均衡是高水平的公平,均衡化的优质是高水平的质量。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促使中山教育不断走向优质。
三、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经验与成效
前瞻中规划。
长久以来,中山市教育局一直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力图通过学校优质化工程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在工程伊始,中山市教育局在全市选择薄弱学校与发展潜力大的15所学校,作为优质化工程项目学校。随着工程的深入,该局对项目学校进行了调整与扩展,使项目学校由最初的15所学校增加到30所学校进而发展为45所学校,形成了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校类型齐全、全面辐射各个地区的局面。
引领中互动。
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合作方专家的引领,二是项目重点课题的引领,三是项目学校的引领;在各层面的引领过程中,项目学校、非重点课题和非项目学校的创新实践与发展又推动着引领者,形成了引领与互动相生的局面。
5年前,中山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合作实施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培训中心与项目学校因共同的教育理想相会一起,凝聚成优秀的合作团队,演绎出一场盛况空前的教育“群英会”。专家组进驻中山,帮助项目学校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量身定制发展战略;调研把脉,对症下药,切实改进教学行为;凝聚学校精神,增强教育效能。专家组“诊断指导”活动包括:进课堂听课,考察项目学校校园环境,为项目学校作专题报告,指导项目学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与学校行政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对项目学校领导进行培训指导,为项目学校破解发展难题,培训项目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并邀请上海名师为项目学校进行现场评课,指导项目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指导项目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等。
上海专家教授“坐诊”中山;中山教师校长“问计”上海。课堂研讨,异彩纷呈;校长论坛,妙语连珠;“理”尚往来,“智慧嫁接”。具体包括:中山与上海、江苏等地举行校长论坛,项目学校教师与上海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项目学校干部在上海学校进行课堂教学交流,项目学校邀请上海教师来中山举办教学研讨会等。
内涵上创生。
通过学校优质化工程,许多学校创生新的教育资源。
如石岐第一小学,该校创办于1941年,是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2008年3月23日,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第六项目组专家深入该校进行指导。专家组认为学校校园文化浓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校园景物设计精心,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课程设置多样。学校重视学生的多元评价,特别是文明班评比,方式新颖独特,表现优异的班级贴上笑脸,表现有待改进的班级用“哭脸”符号;评上文明班的班级门口有表彰铜牌,没有获得者也有“凝聚力量创佳绩”的勉励性话语。另外,每个班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下方的墙面,开设各具特色的学生评价栏目,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学校也是一个温馨的校园,走廊上贴有带插画的英文单词,墙面上有带拼音的寓言小故事,每个教室有图书角等。专家组建议,学校可寻找主线,突出主题。他们认为学校的古诗廊、艺术廊,包括英语周都是很好的尝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但可以进一步与各种艺术形式相整合,寻找一条发展主线,聚焦在一个主题下,从而更好地营造文化的氛围。该校在专家组启发与指点下,构建了阳光教育的发展主题。
一、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历程与目标
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先是选择15所各种类型的初中,聘请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组织的专家,通过评价诊断、现场指导形式帮助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项目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小学与高中的30所学校。从此,项目名称也由“中山市中学优质化工程”更改为“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其历程可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升学校精神,培育校园文化
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以文化引领作为突破,特别注重提升学校的校园精神,并确定相应的工作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校园的精神风貌有明显的改善。在此阶段,项目学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全都制定了学校提升计划,教职员工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学生制定了个人成才计划。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把握现状,提出对策
项目组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远程支持系统研究》开发的各种量表与工具,为学校进行科学的问题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全面地了解和分析校园文化、管理作风、干群关系、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家校联系、学生情绪、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和社区文化等,帮助项目学校的校长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数据诊断出的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和改革措施。
第三阶段: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发展
项目活动的目标主要为:教师的专业视野得到明显的开阔;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研究课堂的能力得到加强;校长课程领导意识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高。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专家听课与评课;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教师异地交流、学习与研讨;教学反思与校本研修;教学微技能的研究与开发等。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促进持续发展
项目组为学校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操作性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在前面三个阶段活动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项目组根据学校背景分析、学校自我需求定位、制度可行性分析和制度可能后果预测,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制衡与约束机制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根据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中的轻重缓急,制定具体的教学反思制度与骨干教师制度等多项旨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制度。
第五阶段:特色提炼,形成品牌
项目组帮助有关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办学特色,不断创新,达到一校一品的水平,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第六阶段:总结提高,面向未来
专家组对有关项目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建议。
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校更加卓越。这一目标包含六个命题: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员工更具道德,让师生更添智慧,让校园更具美德,让人际更加和谐,让教育充满创新。
二、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内生性。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以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为重点,相信外部的支持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依靠校长、教师与其他员工的努力,依靠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内生性的发展模式相信与尊重每所学校教职员工的理想与智慧,相信只要给他们适当的启示与必要的支持,就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创造能力。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实践证明,在政府支持与专家引领之下,学校是能够创造教育奇迹的。
第二,多样化。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从办学规范化开始,中经办学精细化,最终达到办学多样化。所谓“规范化”就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谓“精细化”就是针对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提升教育质量;所谓“多样化”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发挥每所学校的教育优势,把每所学校办成中山最优秀的学校。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为这一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每所学校具有自己的强项与优势。
第三,可持续。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是中山市教育局与有关项目学校自己的工程。作为项目合作方,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要给予智力支持,提供多方合作的交流平台。以此为基础,中山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削峰填谷的低位均衡的模式,它以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转移为主要特征,也有抬高底部的高位均衡的模式,它以不断创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更快发展为主要特征;在创生新的教育资源上,有以改造校园校舍、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途径的外延发展模式,也有注重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建设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的模式。中山市选择了注重内涵发展,推动高位均衡的道路。
公平与质量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优质化的均衡是高水平的公平,均衡化的优质是高水平的质量。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促使中山教育不断走向优质。
三、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的经验与成效
前瞻中规划。
长久以来,中山市教育局一直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力图通过学校优质化工程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在工程伊始,中山市教育局在全市选择薄弱学校与发展潜力大的15所学校,作为优质化工程项目学校。随着工程的深入,该局对项目学校进行了调整与扩展,使项目学校由最初的15所学校增加到30所学校进而发展为45所学校,形成了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校类型齐全、全面辐射各个地区的局面。
引领中互动。
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合作方专家的引领,二是项目重点课题的引领,三是项目学校的引领;在各层面的引领过程中,项目学校、非重点课题和非项目学校的创新实践与发展又推动着引领者,形成了引领与互动相生的局面。
5年前,中山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合作实施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培训中心与项目学校因共同的教育理想相会一起,凝聚成优秀的合作团队,演绎出一场盛况空前的教育“群英会”。专家组进驻中山,帮助项目学校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量身定制发展战略;调研把脉,对症下药,切实改进教学行为;凝聚学校精神,增强教育效能。专家组“诊断指导”活动包括:进课堂听课,考察项目学校校园环境,为项目学校作专题报告,指导项目学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与学校行政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对项目学校领导进行培训指导,为项目学校破解发展难题,培训项目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并邀请上海名师为项目学校进行现场评课,指导项目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指导项目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等。
上海专家教授“坐诊”中山;中山教师校长“问计”上海。课堂研讨,异彩纷呈;校长论坛,妙语连珠;“理”尚往来,“智慧嫁接”。具体包括:中山与上海、江苏等地举行校长论坛,项目学校教师与上海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项目学校干部在上海学校进行课堂教学交流,项目学校邀请上海教师来中山举办教学研讨会等。
内涵上创生。
通过学校优质化工程,许多学校创生新的教育资源。
如石岐第一小学,该校创办于1941年,是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2008年3月23日,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第六项目组专家深入该校进行指导。专家组认为学校校园文化浓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校园景物设计精心,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课程设置多样。学校重视学生的多元评价,特别是文明班评比,方式新颖独特,表现优异的班级贴上笑脸,表现有待改进的班级用“哭脸”符号;评上文明班的班级门口有表彰铜牌,没有获得者也有“凝聚力量创佳绩”的勉励性话语。另外,每个班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下方的墙面,开设各具特色的学生评价栏目,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学校也是一个温馨的校园,走廊上贴有带插画的英文单词,墙面上有带拼音的寓言小故事,每个教室有图书角等。专家组建议,学校可寻找主线,突出主题。他们认为学校的古诗廊、艺术廊,包括英语周都是很好的尝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但可以进一步与各种艺术形式相整合,寻找一条发展主线,聚焦在一个主题下,从而更好地营造文化的氛围。该校在专家组启发与指点下,构建了阳光教育的发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