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波动因素分析

来源 :天津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2000—2011年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波动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宏观经济决定的天然橡胶进口引力是左右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核心因素;世界经济因素与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合理的进口商品结构影响着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
  关键词:CMS模型;天然橡胶;进口引力;贸易波动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04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天然橡胶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消费量达136万t;2012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已增至430 万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随着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天然橡胶产量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逐年增长,由2000年的85.16 万t增加到2012年的217.7 万t,年均增长率为8.14%。
  针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快速增长,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赵丽佳等[1]以天然橡胶、羊毛等为例,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进口不稳定性的成因;詹军 [2]从进口来源地、进口贸易方式、品种等方面,分析了2001—2007年间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情况;曹旭平等[3]对我国天然橡胶的产地分布、供需矛盾、进口市场及进口品种结构进行了分析;王冬生 [4]、徐文英[5]、莫业勇等[6-8]分析了我国天然橡胶年度进口贸易现状。这些研究以现状分析为主,缺乏持续系统的实证分析,笔者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2000—2011年来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波动进行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1 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波动的分析框架
  1.1 CMS模型简介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CMS)是Tyszynski于1951提出并将其用于国际商品贸易的实证研究,以此来分析一国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此后,Leamer(1970)、J.Jepma(1986)、Merkies(1988)等人发展了该模型,根据应用范围的差异衍生出多种形式的扩展模型。目前,CMS模型已成为研究贸易增长源泉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使用CMS模型来研究进口波动。李岳云等[9]运用CMS模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及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刘艺卓(2009)[10]对我国乳制品的进口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增强模型解释程度,帅传敏等 [11]在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将模型进行了二阶分解,增强了模型的解释力。周力等 [12]将帅传敏等所使用的CMS模型中的竞争效应调整为引力效应,并利用该模型对我国葡萄酒进口波动的成因进行分析。何琬等 [13]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原油进口贸易波动进行了分析。
  1.2 模型设定及效应含义
  笔者运用帅传敏等(2003)所使用的二阶分解CMS模型,引用周力等(2008)对模型引力效应的引入,对天然橡胶进口波动进行分析。
  模型中,q为中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q为某一时期中国天然橡胶进口增量,S为中国天然橡胶进口在全球天然橡胶进口中的份额,为中国在世界i类天然橡胶进口中的市场份额,为中国从j国(或地区)的天然橡胶进口总量占全球从j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比重,为中国对j国i类天然橡胶的进口总量占全球对该国该类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比重,Q为全球天然橡胶进口总量,为全球对i类天然橡胶的进口总量,为全球从j国天然橡胶的进口总量,为全球对j国i类天然橡胶的进口总量。上标0表示期初年份,上标1表示期末年份,下标i为商品,下标j为国家或地区。模型分解的效应含义见表1。
  2 数据来源与描述分析
  模型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COMTRADE数据库,基于统一性和可获得性,数据按照HS1992的商品分类方法而得。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主要集中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缅甸(图1),从这五国进口的天然橡胶占我国进口总量的95%以上,因而将贸易主体划分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缅甸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等6个。
  2000年以来,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量呈现了波动上升的趋势,本研究以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危机为节点,细分为4个阶段。2000—2003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和过渡期,主要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对天然橡胶进口逐步放开,天然橡胶进口量快速增加;2004—2006年为第二阶段,我国全面放开了天然橡胶的进口经营权,天然橡胶进口平稳增长;2007—2009为第三阶段,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受此影响,增长有限;2010—2011为第四阶段,全球经济逐步从危机中恢复,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恢复增长。
  3 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波动的因素分析
  3.1 CMS模型估计结果与整体判断
  根据CMS模型的一阶分解结果可以发现(表2)。
  第一阶段入世过渡期(2000—2003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大幅增加。自2000年开始,我国逐步放开天然橡胶进口市场,由最初绝对配额许可证控制转变为配额许可证管理,并逐步过渡到自主进口,引发了短期内进口量激增。这一时期结构效应所占比重为-1.46%,而引力效应占111.78%,说明在该时期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增长主要依靠进口引力的提高。
  第二阶段入世后的平稳期(2004—2006年),前期进口量的爆发式增长趋于稳定。这一时期,结构效应占24.96%,引力效应占62.38%,说明该时期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结构有所改善,但进口的增长还是引力提高造成的。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造成的衰退期(2007—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需求减缓的影响,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增长明显放缓。结构效应占-377.36%,引力效应占553.93%,说明该时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增长主要依赖于自身强劲的进口引力。
  第四阶段危机后的恢复期(2010—2011年),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救市、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刺激经济发展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这一时期,结果效应占141.05%,引力效应占32.70%,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全球需求的改善。
  纵观四个时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增长主要是在自身进口引力作用下的增长。在入世初期直至经济危机时期,引力效应在进口增长中份额都比较大,虽然危机后的恢复期结构效应占的份额超过了引力效应,但总的来看,自身的天然橡胶进口引力是2000—2011年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波动的核心因素。
  3.2 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波动的因素分解
  由表2估计结果中二阶分解可以发现,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波动实际上可以归因于国内宏观经济因素、世界经济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商品结构因素等以及这些因素交互作用所带来的效应,下面我们根据其重要性做如下归纳和分析:
  3.2.1 国内宏观经济因素 2000—2011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橡胶工业飞速发展,天然橡胶需求强劲,加之我国天然橡胶产量明显不足,诱导着东南亚天然橡胶生产国将越来越多的出口指向我国。引力效应可以反映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引力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该效应被进一步分解为整体引力效应和具体引力效应。在入世前夕和入世初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市场的开放,呈现给世界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97.75%的整体引力效应体现了该时期我国强大的进口吸引力。随着入世时间的加长,进口引力有所下降,整体引力效应降至66.56%。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全球天然橡胶需求明显衰退的环境下,我国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国内天然橡胶消费,我国天然橡胶市场的引力效应发挥得十分醒目,整体引力效应达到了509.74%。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外部的市场引力明显增强,而我国的市场引力相对减弱,整体引力效应急剧下滑,降为-34.75%。就具体引力而言,该效应在市场开放初期、危机期和复苏期为正,在进口平稳期表现为负,意味着我国对世界天然橡胶具体出口国和具体出口品种的进口引力在这一时期起着阻碍作用,在其他三个阶段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着较快发展,商品市场日益活跃,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同时进口关税也不断降低。国内较快发展的宏观经济使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的进口引力特别是整体引力归根到底是由宏观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状况才是影响天然橡胶进口波动最为重要的因素。
  3.2.2 世界经济因素 CMS模型中,纯二阶效应描述了进口引力的变化与世界天然橡胶进口引力的变化、世界天然橡胶进口需求的变化是否趋同。估计结果显示,该效应在入世过渡期和金融危机期为负,在平稳期和危机后恢复期为正,反映了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引力与世界天然橡胶进口引力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无论世界天然橡胶的进口需求是扩张还是缩减,我国都呈现出强劲的进口需求。
  增长效应在剔除了市场和商品结构效应的基础上,较好地描述了世界经济因素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波动的影响。在入市初期,增长效应为1.60%,说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拉动作用不大。在进口平稳期,世界经济对我国进口的作用有所增加,增长效应为28.59%。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引起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消费需求快速下降,增长效应急剧下跌为-343.31%,说明世界经济衰退阻碍着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增长。在危机后恢复期,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增长效应的促进作用表现明显,增长效应达到了141.05%。从四个阶段增长效应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参与全球贸易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3.2.3 进口结构因素 市场效应和商品效应反映了贸易结构变化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影响。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市场放开初期,市场效应和商品效应分别为-0.89%和15.28%,该时期市场效应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商品效应影响相对比较明显。在进口平稳期,市场效应和商品效应分别为1.59%和6.48%,说明在平稳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结构有所恶化,橡胶进口过多集中在慢速增长的市场和品种上。在金融危机爆发期,市场效应和商品效应的影响明显增加,其中市场结构明显恶化,而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两者的分别为-48.23%和46.46%。在危机后恢复期,市场效应和商品效应的分别为-4.75%和-58.33%,市场结构明显改善,但商品结构比危机期恶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商品结构与世界有明显不同。
  具体来说,我国的天然橡胶进口主要集中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轮胎工业快速发展,轮胎工业年消费的天然橡胶占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比例很高,因而轮胎生产所需的技术分类橡胶的进口比重不断上升。2000—2011年间,我国技术分类橡胶的进口比重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由2000年的37.61%上升至2011年的75.60%,其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技术分类橡胶进口比重的增长速度。同时,烟胶片的进口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45.78%降至2011年的10.19%,下降速度也远快于同期世界烟胶片进口比重的下降速度。因而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商品效应在危机后呈现负值。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经历了增长—衰退—再增长的历程。实证研究证明,由国内宏观经济因素决定的进口引力效应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影响最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天然橡胶需求衰退期,自身强大的进口引力使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入世后,世界经济与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引力及进口贸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衰退会导致我国天然橡胶的需求缩减,经济增长会促进需求扩张。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总体水平变动对我国进口量的影响显著提高。   无论在我国天然橡胶市场放开初期还是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进口贸易结构都不够合理,影响着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发展。剔除市场开放初期的过度反应和金融危机造成的动荡衰退期外,总体来看,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市场结构有所改善,但商品结构仍待优化。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天然橡胶进口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天然橡胶种植业与轮胎等下游橡胶制品业风险与利益共存。为抵御风险,我国应调整天然橡胶进口结构,加快轮胎等下游橡胶制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我国天然橡胶进口贸易与国内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丽佳,冯中朝.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成因的实证分析——以天然橡胶、羊毛、小麦和食糖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7(10):3-12.
  [2] 詹军.中国天然橡胶进口分析[J].中国橡胶,2008(8):5-8.
  [3] 曹旭平,沈杰.中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及进口结构演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9(4):153-157.
  [4] 王冬生.中国天然橡胶进口现状及未来发展[J].橡胶科技市场,2006(12):19-20.
  [5] 徐文英.中国天然橡胶生产现状及进口情况分析[J].中国橡胶,2010(11):4-7.
  [6] 莫业勇. 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出口情况[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1(4):3.
  [7] 莫业勇. 2011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出口情况[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2(2):1.
  [8] 莫业勇. 2012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出口情况[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3(2):1.
  [9] 李岳云,钟钰,黄军.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及诱发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35-39.
  [10] 刘艺卓.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我国乳品进口的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36-40.
  [11] 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97-103.
  [12] 周力,应瑞瑶,江艳.我国葡萄酒进口贸易波动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J].农业技术经济,2008(2):25-31.
  [13] 何琬,孙晓蕾,李建平.中国原油进口贸易波动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9(9):28-3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RFID技术为依托,以农超对接中的“基地-加工企业-超市”为主要模式,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包装、销售的主要环节,建立基于RFID的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对无公害蔬菜从产地到加工经营企业整个流程实施有效监管和追溯,增加对无公害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密度和范围,及时依据检测结果做出准否上市的正确判断。  关键词:RFID;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追溯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
期刊
摘 要: 对高蛋白面包酵母的酶解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外源酶对其进行酶解,以氨基氮和总氮含量为响应值,系统考察了酶种类、pH值、温度、添加量、添加时间和酶解时间等因素对酶解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设计试验,得到了酵母酶解的最适条件为:温度60 ℃、pH值 7、添加量0.3%、添加时间0 h、酶解时间20 h。以此条件制备的酵母浸出物的氨基氮含量可达到5.33 g·L-1,总氮含量为12.
期刊
摘 要:以薏米和香蕉为主要原料制成一种保健饮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生产配比为:薏米与香蕉的比例为3∶1,蔗糖13%,柠檬酸0.2%。对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pH值、还原糖、金属元素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为,可溶性固形物11.0%;pH值3.13;还原糖含量24.5 mg·mL-1;Mn、Ca、K、Mg、Zn、Cu等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别为5.444 0,4.711 0,0.146 5,0.019
期刊
摘 要: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四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和产出值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农业产出效率和各地区不同年度的代表性生产模式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因素,但也应重视市场有效性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基础和生产条件来决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与模式。  关键词:农业效益;产出效率;生产模式;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
期刊
摘 要: 研究镉离子在成熟大豆植株不同部位的富集情况,判断重金属镉离子对大豆植物的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用不同含量镉离子的土壤作大豆栽培试验,通过测定含镉的土壤、大豆根、茎、叶、豆壳、籽粒中的镉含量,得出不同部位镉的富集结果。大豆植株不同部位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部>秸秆>叶部>果实。大豆对受镉污染的土壤,具有良好的生物修复作用。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镉;土壤;生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S565.1
期刊
摘 要: 根据涉县东风湖泉域地下水含水介质特征、水动力条件、边界条件以及水位动态变化规律,采用三维流数值模型进行评价预测,采用了数值模拟法等方法建立泉域地下水开采数值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涉县东风湖泉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方案及保护措施建议。  关键词:涉县;东风湖泉域;地下水开采;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S273.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
期刊
摘 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的施肥条件(空白处理、施入重金属Cu、重金属Cu+腐殖酸F处理、重金属Cu+菌肥J处理)下,4种作物(玉米、高粱、蓖麻、向日葵)对铜污染土壤中4种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无铜污染的土壤,加入铜对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有激活效应,对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有抑制效应;在土壤中菌肥浓度0.5 g·kg-1和腐殖酸浓度0.5 g·kg-1时,对
期刊
摘 要: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宁夏红寺堡2000—2010年间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未来1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变化、人口、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2003—2010年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尚无耕地压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但是预测的耕地压力指数值显示,在2010年之后耕地生产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
期刊
摘 要: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为响应国务院关于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号召,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证监会提出试点“中小企业私募债”这一新型融资产品。本研究以A公司为例,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公司发行私募债的决策进行研究,得出私募债发行的优势选择,从而为其他中小农业企业提供参考,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关键词:私募债发行;中小农业创新型企业;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 要:以天津中以科技合作为例,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分析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理论与模式,得出天津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应以国际技术贸易的合作模式为主,其他合作模式为辅的基础上,关键还在于对引进核心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关键词:农业;科技合作;理论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10  Analys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