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柳州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抓好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市企业专技人才总量近8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与现代工业名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开发格局
企业专技人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顶梁柱和主力军。历届市委、政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人才的优先开发,带动现代工业名城的率先发展。
一是人才政策优先创新。出台了《工业企业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实施意见》等10个人才文件,积极推动形成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效益工资、岗位工资等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
二是人才开发优先投入。每年财政直接用于人才开发的资金高达1000多万元,大部分投向重点骨干企业。在这一杠杆效应的撬动下,区、市两级人才小高地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开发资金1.6亿元。
三是人才环境优先改善。坚持一手抓硬件改善,树立“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品牌,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手抓软件建设,把关爱人才、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作为提升人才比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打造人才集聚的平台,夯实现代工业名城急需紧缺的智力和技术基础
一是依托重点产业“纳”才。经过多年发展,柳州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我们充分发挥这一先发优势,广泛吸纳专技人才,继续保持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优势。
二是依托重点项目“引”才。每年审定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包括院士、教授、博导等在内的精英级技术人才200多名。比如,依托小型多用客车、风行景逸轿车等项目引进院士领衔技术研发,引领柳州汽车生产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年产汽车突破一百万辆的城市。
三是依托人才载体“聚”才。通过实施“双百人才工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柳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联谊会、正高人才协会等载体,聚集了大批专技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依托创新平台“留”才。依托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近20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研发人才,促进成果转化。
三、疏通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提升现代工业名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扶持人才创新创造。坚持在科研专项经费投入、企业技改立项、专利申请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柳工自主研发的高原装载机填补世界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面针股份公司专利数量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助推柳州成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二是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实施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境)培训计划,定期选拔优秀骨干赴国外研修,开阔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维、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开阔。
三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人才智慧为企业造富、社会造福。比如,我们扶持成艾国博士主持研发的“五菱之光”、“五菱扬光”系列微型客车投入批量生产,使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11.1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1/3,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的企业占到了全区的1/3,并荣获“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三项殊荣,在建设现代工业名城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与现代工业名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开发格局
企业专技人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顶梁柱和主力军。历届市委、政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人才的优先开发,带动现代工业名城的率先发展。
一是人才政策优先创新。出台了《工业企业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实施意见》等10个人才文件,积极推动形成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效益工资、岗位工资等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
二是人才开发优先投入。每年财政直接用于人才开发的资金高达1000多万元,大部分投向重点骨干企业。在这一杠杆效应的撬动下,区、市两级人才小高地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开发资金1.6亿元。
三是人才环境优先改善。坚持一手抓硬件改善,树立“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品牌,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手抓软件建设,把关爱人才、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作为提升人才比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打造人才集聚的平台,夯实现代工业名城急需紧缺的智力和技术基础
一是依托重点产业“纳”才。经过多年发展,柳州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我们充分发挥这一先发优势,广泛吸纳专技人才,继续保持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优势。
二是依托重点项目“引”才。每年审定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包括院士、教授、博导等在内的精英级技术人才200多名。比如,依托小型多用客车、风行景逸轿车等项目引进院士领衔技术研发,引领柳州汽车生产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年产汽车突破一百万辆的城市。
三是依托人才载体“聚”才。通过实施“双百人才工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柳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联谊会、正高人才协会等载体,聚集了大批专技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依托创新平台“留”才。依托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近20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研发人才,促进成果转化。
三、疏通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提升现代工业名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扶持人才创新创造。坚持在科研专项经费投入、企业技改立项、专利申请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柳工自主研发的高原装载机填补世界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面针股份公司专利数量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助推柳州成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二是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实施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境)培训计划,定期选拔优秀骨干赴国外研修,开阔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维、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开阔。
三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人才智慧为企业造富、社会造福。比如,我们扶持成艾国博士主持研发的“五菱之光”、“五菱扬光”系列微型客车投入批量生产,使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11.1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1/3,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的企业占到了全区的1/3,并荣获“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三项殊荣,在建设现代工业名城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