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利用自身互联网技术搭建开放的公益平台,免费为公益组织进行网络推广,携手其他组织的优势资源,将各方能量集中并不断释放、裂变。
2010年10月14日,对于保益互动科技公司盲人CEO曹军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国际盲人节。在这一天,他第一次在使用手机上网时感受到与明眼人之间“零”的差距。众多弱视群体“看”到了互联网的美丽景色,而盲人曹军,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曹军通过在手机上安装的百度和保益共同研发出的手机软件平台“掌上盲道”,可以将手机自动转换为适合盲人使用的手机,所有的屏幕都具备语音朗读功能,从而使盲人能够像明眼人一样无障碍地实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甚至通过手机上网、“听”新闻。他的保益互动科技公司也由于“掌上盲道”的推出,销售量从月均100套迅速攀升至月均近600套。
百度作为互联网技术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和平台影响力助力公益事业,是百度“框计算”理念与公益的结合。框计算概念由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于2009年提出,旨在优化用户需求和互联网资源的精准匹配。在这个项目中,将“百度输入法”的核心技术无偿提供给保益使用,协助保益公司技术人员完成软件的开发;还首次借助百度框计算开放平台,为保益提供了从研发到推广、销售的一站式服务。
百市场与公关副总裁朱光表示:“百度利用搜索引擎技术优势和网络平台影响力,将开放平台的创新技术模式应用于公益,在网民和公益资源方之间架起一道资源、信息调配的桥梁。这不仅将公司发展战略和公益紧密结合,还使网民、公益组织、资源方能够更精准地聚集公益力量。”
“掌上盲道”登陆百度开放平台
在2008年之前,百度投身公益事业的方式和大多数企业一样,捐钱、捐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百度越来越认识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影响力在一些领域能够发挥更大优势。
“当保益公司的盲人CEO曹军和他的团队带着开发的产品出现在百度时,我们意识到除了利用自身力量,还有很多方式可以来履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朱光告诉记者。
当时,保益盲人CEO曹军由于对视障人士使用手机的诸多不便有切身的体会,创业之初的目的也是为了能给和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视障人士在使用手机时提供更多便利,在3G时代能和正常人一样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
但作为一家初创的小公司,技术难题就成了挡在曹军面前的一座山。几经辗转,曹军想到,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百度就发布了“百度盲道”这一国内首款为视障人士开发的互联网产品。
于是带着自己的设想和方案,曹军找到了百度,双方一拍即合。百度将自己百度输入法的核心技术提供给曹军,并按照他所告知的视障人士在使用手机时包括按键设置、文字输入、提示音、语速等每一个细节的习惯和需求,对输入法进行一一改造。经过无数次的沟通,“掌上盲道”产品终于上线。
随后百度将国内首款无障碍手机平台的掌上盲道吸纳为百度开放平台的首款公益类优质资源应用,给予这个产品最大力度的推广。在软件发布当天,还用5万元购买了150套产品提供给先期申请的盲人朋友免费使用。
曹军告诉我们,仅去年10月在百度开放平台上线一周时间内,保益就成功销售出了270套产品,客服部每月接听的咨询电话由5000个上升到了20000个,公司月销售额翻了一番。保益公司也借助百度这样的优势推广资源,在2011年分别和移动、联通运营商达成了重要合作,为盲人群体增设了特价通话套餐、甚至“盲人”集团客户等盲人优惠服务,惠及数以万计的盲人。
百度对保益的鼎力相助就像一场“及时雨”。“国内有1100万盲人,政府对这个群体的帮助主要是在衣食住行这些大方面,但盲人的一些学习、上网、手机应用等特殊需求,靠政府方面解决还是有一定困难。必须要有人去完成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总是等待别人为我们设想和安排,那是遥遥无期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残帮残,用残疾人的力量去帮助残疾人,最起码能了解残疾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曹军告诉记者。
掌上盲道被百度纳入到开放平台绝非偶然。百度认为互联网推动公益的关键点,是提高公益机构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建立公益信息平台建设和解决公益信息有效传递的问题。
百度在为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帮助他们弥合信息鸿沟的同时,也利用平台优势,结合自身的产品,无偿为更多公益项目提供免费支持。
朱光告诉记者:“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技术。今年初,我们已经投入2000万资金,注册成立了百度公益基金,百度希望以公益基金的形式将技术创新和平台影响的优势更系统、更规范地发挥出来,让公益践行和公益精神通过互联网平台更迅速地传递给社会。”
“百度寻人”6天上线
“对你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好,而且要做到最好,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当你做到第一点的时候,你能做的事情比你想像的要大很多。”这是“百度寻人”项目组每一名工程师邮箱里都收到过的一封名为“发起总攻”的两句话。
百度寻人项目正是缘起于年轻的工程师王润在大年初三时写的一封内部沟通邮件。王润坦言:“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从网上看到信息,觉得那些家长和孩子挺可怜的,自己本身是做技术的,通过百度技术团队和平台的力量或许能够帮助他们。首先,在技术方面,我们搜索团队的技术很成熟;第二是在影响力方面,如果百度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平台,那它面向中国4亿网民,要比仅仅在微博上转的效率要高;第三,当时了解到国内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跟搜索结合平台化可能会事半功倍。”
大年初七第一天上班,王润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包括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梦秋以及其他部门多位领导的支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事情很有意义,而且要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法付诸实践。经过特批,涉及多个部门的百度寻人临时项目团队正式搭建:包括产品团队(垂直与社区产品)、技术团队(Web前端开发、技术搜索部)、用户体验团队、创意设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等。其中核心成员有20多人,整个产品涉及相关人员超过50人。
从从项目启动、整体设计再到开发、联调直至上线,总共用了6天时间,并在随后一周内上线手机端寻人功能。而通常,这样的项目上线需要的时间至少是一个月。
百度一直在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践行公益创造软性环境,打造了许多与自身产品相结合,以互联网技术支持和推动的诸多公益项目。通过“爱心包裹”、“掌上盲道”项目,百度看到了一条适合互联网企业开展公益事业的完美形式,并在沿袭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优势技术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的优势资源结合,将各方在公益事业中的能量放大。
让公益成为企业的骨髓
早在2009年,百度就为员工搭建了一个内部公益沟通的平台,成立了百度志愿者协会,所有关心公益,愿意参与公益的员工都可以加入。
事实上,百度已经开展的公益活动都是员工们自发策划和组织起来的,除了近期的“百度寻人”,还有小桔灯关爱贫困山区学生、“联盟爱”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现状、新公民之友关爱农民工子女上学就业融入社会问题等。
2010年百度地图组织的“地球一小时”线上承诺熄灯标注活动,百度员工既是活动的策划、实施者,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与公司融为一体去推动公益举措和行动的实现;爱心包裹也是员工们从自身出发,促成了百度贴吧网友与邮局的爱心联动。
在百度内部,员工们也经常在内网上号召、自发组织一些大厦的节能、环保活动。3月11日的“我爱11”,绿色出行、爬楼比赛等低碳行动。每一位百度的员工,都把公益当成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正如朱光所说:“企业应该站在持续做公益的角度上,把自己企业核心的优势应用在公益上,只有当企业的使命和它的社会责任目标统一的时候,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百度始终在沿着这一个方向推进公益事业。接下来,百度还将继续推进于2010年发起的旨在加打击互联网虚假和不良信息的“阳光行动”。百度将斥资一亿元强化技术管理措施;发动网民举报不良信息;重点打击涉暴、医药等不良信息;并投入1000万元成立阳光基金,普及安全上网知识。
百度正在尝试互联网推动公益的一项新举措,推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公益开放平台——百度公益开放平台。百度计划在未来5年内,把公益开放平台逐步深入到全国各级公益组织,帮助公益信息进行有效传递,让公益事业更好地通过互联网运转起来。
百度公益基金会网站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百度的公益观:“我们期待,通过网络的力量,公益的善举与精神能够与公众零距离接触。推动全社会公益氛围形成,使公益与空气和阳光一样触手可及。”
解读百度公益
EW: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与旗下产品结合,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公益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ET:与其他掌握优势资源的企业和组织合作,各自发挥所长,形成纵横交错的公益网络,将各方的优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无穷大的力量):公益并不是企业的负担,也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事情,百度用技术搭建起来的公益开放平台,不但让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到公益领域,也拉近了每一个普通人和公益的距离。
2010年10月14日,对于保益互动科技公司盲人CEO曹军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国际盲人节。在这一天,他第一次在使用手机上网时感受到与明眼人之间“零”的差距。众多弱视群体“看”到了互联网的美丽景色,而盲人曹军,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曹军通过在手机上安装的百度和保益共同研发出的手机软件平台“掌上盲道”,可以将手机自动转换为适合盲人使用的手机,所有的屏幕都具备语音朗读功能,从而使盲人能够像明眼人一样无障碍地实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甚至通过手机上网、“听”新闻。他的保益互动科技公司也由于“掌上盲道”的推出,销售量从月均100套迅速攀升至月均近600套。
百度作为互联网技术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和平台影响力助力公益事业,是百度“框计算”理念与公益的结合。框计算概念由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于2009年提出,旨在优化用户需求和互联网资源的精准匹配。在这个项目中,将“百度输入法”的核心技术无偿提供给保益使用,协助保益公司技术人员完成软件的开发;还首次借助百度框计算开放平台,为保益提供了从研发到推广、销售的一站式服务。
百市场与公关副总裁朱光表示:“百度利用搜索引擎技术优势和网络平台影响力,将开放平台的创新技术模式应用于公益,在网民和公益资源方之间架起一道资源、信息调配的桥梁。这不仅将公司发展战略和公益紧密结合,还使网民、公益组织、资源方能够更精准地聚集公益力量。”
“掌上盲道”登陆百度开放平台
在2008年之前,百度投身公益事业的方式和大多数企业一样,捐钱、捐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百度越来越认识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影响力在一些领域能够发挥更大优势。
“当保益公司的盲人CEO曹军和他的团队带着开发的产品出现在百度时,我们意识到除了利用自身力量,还有很多方式可以来履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朱光告诉记者。
当时,保益盲人CEO曹军由于对视障人士使用手机的诸多不便有切身的体会,创业之初的目的也是为了能给和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视障人士在使用手机时提供更多便利,在3G时代能和正常人一样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
但作为一家初创的小公司,技术难题就成了挡在曹军面前的一座山。几经辗转,曹军想到,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百度就发布了“百度盲道”这一国内首款为视障人士开发的互联网产品。
于是带着自己的设想和方案,曹军找到了百度,双方一拍即合。百度将自己百度输入法的核心技术提供给曹军,并按照他所告知的视障人士在使用手机时包括按键设置、文字输入、提示音、语速等每一个细节的习惯和需求,对输入法进行一一改造。经过无数次的沟通,“掌上盲道”产品终于上线。
随后百度将国内首款无障碍手机平台的掌上盲道吸纳为百度开放平台的首款公益类优质资源应用,给予这个产品最大力度的推广。在软件发布当天,还用5万元购买了150套产品提供给先期申请的盲人朋友免费使用。
曹军告诉我们,仅去年10月在百度开放平台上线一周时间内,保益就成功销售出了270套产品,客服部每月接听的咨询电话由5000个上升到了20000个,公司月销售额翻了一番。保益公司也借助百度这样的优势推广资源,在2011年分别和移动、联通运营商达成了重要合作,为盲人群体增设了特价通话套餐、甚至“盲人”集团客户等盲人优惠服务,惠及数以万计的盲人。
百度对保益的鼎力相助就像一场“及时雨”。“国内有1100万盲人,政府对这个群体的帮助主要是在衣食住行这些大方面,但盲人的一些学习、上网、手机应用等特殊需求,靠政府方面解决还是有一定困难。必须要有人去完成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总是等待别人为我们设想和安排,那是遥遥无期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残帮残,用残疾人的力量去帮助残疾人,最起码能了解残疾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曹军告诉记者。
掌上盲道被百度纳入到开放平台绝非偶然。百度认为互联网推动公益的关键点,是提高公益机构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建立公益信息平台建设和解决公益信息有效传递的问题。
百度在为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帮助他们弥合信息鸿沟的同时,也利用平台优势,结合自身的产品,无偿为更多公益项目提供免费支持。
朱光告诉记者:“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技术。今年初,我们已经投入2000万资金,注册成立了百度公益基金,百度希望以公益基金的形式将技术创新和平台影响的优势更系统、更规范地发挥出来,让公益践行和公益精神通过互联网平台更迅速地传递给社会。”
“百度寻人”6天上线
“对你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好,而且要做到最好,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当你做到第一点的时候,你能做的事情比你想像的要大很多。”这是“百度寻人”项目组每一名工程师邮箱里都收到过的一封名为“发起总攻”的两句话。
百度寻人项目正是缘起于年轻的工程师王润在大年初三时写的一封内部沟通邮件。王润坦言:“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从网上看到信息,觉得那些家长和孩子挺可怜的,自己本身是做技术的,通过百度技术团队和平台的力量或许能够帮助他们。首先,在技术方面,我们搜索团队的技术很成熟;第二是在影响力方面,如果百度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平台,那它面向中国4亿网民,要比仅仅在微博上转的效率要高;第三,当时了解到国内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跟搜索结合平台化可能会事半功倍。”
大年初七第一天上班,王润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包括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梦秋以及其他部门多位领导的支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事情很有意义,而且要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法付诸实践。经过特批,涉及多个部门的百度寻人临时项目团队正式搭建:包括产品团队(垂直与社区产品)、技术团队(Web前端开发、技术搜索部)、用户体验团队、创意设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等。其中核心成员有20多人,整个产品涉及相关人员超过50人。
从从项目启动、整体设计再到开发、联调直至上线,总共用了6天时间,并在随后一周内上线手机端寻人功能。而通常,这样的项目上线需要的时间至少是一个月。
百度一直在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践行公益创造软性环境,打造了许多与自身产品相结合,以互联网技术支持和推动的诸多公益项目。通过“爱心包裹”、“掌上盲道”项目,百度看到了一条适合互联网企业开展公益事业的完美形式,并在沿袭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优势技术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的优势资源结合,将各方在公益事业中的能量放大。
让公益成为企业的骨髓
早在2009年,百度就为员工搭建了一个内部公益沟通的平台,成立了百度志愿者协会,所有关心公益,愿意参与公益的员工都可以加入。
事实上,百度已经开展的公益活动都是员工们自发策划和组织起来的,除了近期的“百度寻人”,还有小桔灯关爱贫困山区学生、“联盟爱”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现状、新公民之友关爱农民工子女上学就业融入社会问题等。
2010年百度地图组织的“地球一小时”线上承诺熄灯标注活动,百度员工既是活动的策划、实施者,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与公司融为一体去推动公益举措和行动的实现;爱心包裹也是员工们从自身出发,促成了百度贴吧网友与邮局的爱心联动。
在百度内部,员工们也经常在内网上号召、自发组织一些大厦的节能、环保活动。3月11日的“我爱11”,绿色出行、爬楼比赛等低碳行动。每一位百度的员工,都把公益当成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正如朱光所说:“企业应该站在持续做公益的角度上,把自己企业核心的优势应用在公益上,只有当企业的使命和它的社会责任目标统一的时候,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百度始终在沿着这一个方向推进公益事业。接下来,百度还将继续推进于2010年发起的旨在加打击互联网虚假和不良信息的“阳光行动”。百度将斥资一亿元强化技术管理措施;发动网民举报不良信息;重点打击涉暴、医药等不良信息;并投入1000万元成立阳光基金,普及安全上网知识。
百度正在尝试互联网推动公益的一项新举措,推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公益开放平台——百度公益开放平台。百度计划在未来5年内,把公益开放平台逐步深入到全国各级公益组织,帮助公益信息进行有效传递,让公益事业更好地通过互联网运转起来。
百度公益基金会网站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百度的公益观:“我们期待,通过网络的力量,公益的善举与精神能够与公众零距离接触。推动全社会公益氛围形成,使公益与空气和阳光一样触手可及。”
解读百度公益
EW: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与旗下产品结合,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公益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ET:与其他掌握优势资源的企业和组织合作,各自发挥所长,形成纵横交错的公益网络,将各方的优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无穷大的力量):公益并不是企业的负担,也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事情,百度用技术搭建起来的公益开放平台,不但让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到公益领域,也拉近了每一个普通人和公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