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校发展的主体也是学生,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策略探究,需把学生作为主要对象,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并根据他们不同的意愿、不同的需求去探寻治理策略。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人格和个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建立新的治理组织和治理制度,最终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新型学校治理体系。
一、学校治理困境
(一)从德育治理的角度看
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规定》,各校政教主任曾多次在校会上声嘶力竭地宣读并作出种种强调,对违纪学生也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可学生还是会与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顶撞,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尽管学校也开展了爱家长、爱母校的主题活动,可学生依然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不懂得用行动来表现对母校的热爱。学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依然在各校发生。教师在教室里弯腰捡起学生脚下的垃圾,学生却没有惭愧或难为情的表现;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条件和客观现实条件,以“人生短暂,享受有限”为信条,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把“优秀”“先进”“奉献”等荣誉与责任抛掷在脑后。有钱就图,有利就想,正是当前部分学生功利思想的折射。
(二)从教学治理的角度看
主管部门制订了若干考评细则,学校还加大力度进行奖惩考评,教师加班加点地备课及批改作业,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大讲特讲,各类考试检测既及时批改也作了讲解,可学生成绩依然不能提高,正所谓强调得越多,讲得越多,学生的成绩越是不理想;考试次数越多,学生成绩越下滑;抓得越紧,管得越严,学生流失就越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成为了许多学校发展的“瓶颈”。
(三)从安全治理的角度看
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校长强调安全;每次校会上,安监办主任强调安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也强调安全;学校还对学生进行了法制专题讲座,也进行了管制刀具收缴,还填写了每日安全日志。可事实上,学校还依旧会出现学生打架现象;学生依旧会瞒着教师和家长到不安全的地方,上网吧,或把管制刀具悄悄带入校园;每年在不同的学校依旧会出现学生溺水死亡、学生殴打或动刀杀人的情况;学校依旧会产生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尽管学校提出了很多要求,建立了很多制度,可安全工作依旧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无形压力。
(四)从后勤治理的角度看
学生丢失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追求吃好、穿好的意识越来越浓,学生浪费粮食现象较为严重,乱倒饭菜,乱扔包子馒头,甚至专配营养品也丢在垃圾箱中;宿舍卫生较差,校园内纸屑乱扔现象随处可见,破坏公物现象随处可见,对于集体劳动怨声载道,对于公益活动漠不关心……尽管总务处用许多制度来约束他们,也虽有了一些改变,但治理过程中好的效果却不能长期地保持下去。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探寻
(一)治理上“见物不见人”
强调物质的客观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治理必须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才能让治理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找准定位,治理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治理,优化各种治理策略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种种素质及培育他们的做人内涵。
(二)强调实用主义,忽视“精神文明”的守护
学校治理目标存在着工具化倾向,较多指向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较少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较多体现学校的需要,较少体现学生的意愿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目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膜拜“考分”,应试思想浓厚
教育价值中过分强调教师考核中的“GDP”。这里的“GDP”就是片面强调教师的年终考核、期末统考或升学考试所依凭的数据或指标,在“GDP”的角逐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缺失,爱心在师生互动场中缺失,导致学生辍学率高,读书愿望不强烈,被动上学、被动上课的现象较严重,学生个性差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智育地位被提高,而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则被无情地湮没在学生的考分之中,成了考试之后的修饰与摆设。教师最关注的是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品德、习惯的养成及学生情感的需要和表达,学生成为了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过重的课业负担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育蕴含流失
教师备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落实,设计的问题让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教学环节无法推进……教学过程普遍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忽略人与世界关涉的过程,忽略人与人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品性扭曲,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的心性熏染、人格养护、精神充实等本体价值受到折损;教学领域中的生命意识虚无,在“应试教育”的魔咒下,学生的精神与肉身往往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与保障。
(五)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学生几乎全部处于被治理的角色和状态,较少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和学校治理过程。部分教师对学生自我治理放心不下,干涉太多,在班级、社团等治理中,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治理主体。
三、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之必要性
传统的治理,侧重于体制、模式、手段、行政等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是一种不同于物的资源以及学生在其中的决定作用和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学生”这个基本点,从安全、卫生、习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等多角度进行治理,把发展学生作为治理的关键。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的治理方式为以疏导、启发、自我教育的治理方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为促进学生发展建立更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
另一方面,把学生作为治理主体,有利于学校制定出更适合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治理决策。学生对有关教育教学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掌握得最丰富、最真实,为参与学校治理取得了发言权,避免了学校治理决策过程中的局限性,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程度愈大,他们对学校治理决策实施的支持,对实施结果责任的承担感、投入感也愈大。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的自身发展,更有助于保障决策的有效实施,提高学校的治理效能。 四、探寻“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策略
(一)从德育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等内容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依据。它们从学生的形象、行为、学习、纪律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为学校开展学生德育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2.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激活其深层次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上要有更高的要求。对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边学边做、学用结合,逐渐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注意引导疏通,通过情感交流,让他们逐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自觉向先进看齐。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治理和自我完善,或者让其他同学监督来提高德育效果。
3.德育主体是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可以通过班干部竞选、小组长轮换、文体活动、主办黑板报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机会,实现学生自我治理。完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可针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礼貌等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方式,以周、月、学期为时间单位,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二)从教学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做牧者,不做“纤夫”。 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激发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在备课中要思学生之所想,正确定位教学起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思学生之言行,正确把握教学节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在课后要思学生之错误,重新审视相关内容,教会学生积极反思,与学生一起成长。
2.教育与生命自然而巧妙地融合。郭思乐先生说:“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地和谐结合。”教师视生如子,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而自信地学习。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让学生感受爱、享受爱、学会爱。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改革教学方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建立一种心理相容、相互尊重、平等博爱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悦的火花,最终优化教育教学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显然,课堂上是无法将所有的问题都悉数解决的。这时,需要教师做好两件事:其一,指导学生养成记录问题的习惯。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建立“问题档案袋”,将自己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以后研究之用。其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独立(或小组)探索,主动解决问题,如可以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活动。
4.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有效运用四有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向”“教师精讲”“师生互动”“课堂精练”这四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超出新课标要求的不讲;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抓好“五个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掌握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表述中内化知识;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概括归纳中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保持课堂有效互动,激活学生思维需要,唤醒并释放学生的真情实感,训练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从安全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成立学生安委会。学生安委会是学生自我治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锻炼、承担部分校园治安治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学校政教务、安监办和保卫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
2.学生自我治理。从外控的学校安全治理走向学生自我安全治理、同伴相互督促治理、小组合作沟通治理,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治理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安全生活,安全学习。
3.抓好常规工作。预测——告诉学生校园内存在着哪些不安全因素,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何预防。教育——认真做好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挂图、安全科教电影、电视以及幻灯片的教育作用;也可以请公安、交通、司法等有关人员做专题讲座;进行安全教育展览;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实地参观、现场教育、介绍事故案例等,特别是警示教育。提醒——利用晨会、午会时间,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常抓不放,小题大做。经常检查教学、生活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检查学生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严禁刀具、易燃易爆危险性物品进入校园。
4.教给学生自救自护的安全知识,让学生牢固树立自护自救的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锻炼自救自护的能力。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时,能用学到的有关安全知识进行自救自护,机智勇敢地处置危险。
(四)从后勤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培养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识。不断改善住宿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其生活得更加舒心。让学生安全地吃上可口的饭菜,提升食堂工作人员的技术。让学生明白节约粮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而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当学生打饭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善意的提醒:吃多少打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这样学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2.引导学生去实现高尚的精神追求。针对追求吃好穿好的物质享乐者,针对不讲卫生、破坏公物者,要教导他们去实现高尚的精神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基本的公德意识是促进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让他们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使其的人生变得更丰富、灿烂和辉煌。倘若一味地把对物质的追求看作生命的全部而抛弃精神的追求,会使一个人失去朋友、失去尊敬、失去生活的全部意义。
3.引导学生敬重和学习每一个行业的人。针对一些学生不尊重食堂工作人员,不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况,应向学生讲清:敬重和学习每一个行业的人是一种美德,要敬重和学习农民工,是因为他们用双手正建设着一个个城市,是因为他们用双手清洁着一个个领域;敬重和学习军人,是因为他们在边疆、高山、雪域、海上用生命保卫着祖国和亲人,是因为他们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后冲在了最前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敬重和学习科技工作者,是因为他们的创新和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敬重和学习那些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教育工作者,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
总之,以学生为核心的学校治理策略是基于学生本性、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为了学生发展的一种优化策略,目的是通过这种策略催生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教育治理者对学生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彻底改变了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面貌,丰富并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形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有效提升教育的质量,最终铸就出大批的人才。
一、学校治理困境
(一)从德育治理的角度看
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规定》,各校政教主任曾多次在校会上声嘶力竭地宣读并作出种种强调,对违纪学生也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可学生还是会与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顶撞,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尽管学校也开展了爱家长、爱母校的主题活动,可学生依然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不懂得用行动来表现对母校的热爱。学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依然在各校发生。教师在教室里弯腰捡起学生脚下的垃圾,学生却没有惭愧或难为情的表现;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条件和客观现实条件,以“人生短暂,享受有限”为信条,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把“优秀”“先进”“奉献”等荣誉与责任抛掷在脑后。有钱就图,有利就想,正是当前部分学生功利思想的折射。
(二)从教学治理的角度看
主管部门制订了若干考评细则,学校还加大力度进行奖惩考评,教师加班加点地备课及批改作业,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大讲特讲,各类考试检测既及时批改也作了讲解,可学生成绩依然不能提高,正所谓强调得越多,讲得越多,学生的成绩越是不理想;考试次数越多,学生成绩越下滑;抓得越紧,管得越严,学生流失就越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成为了许多学校发展的“瓶颈”。
(三)从安全治理的角度看
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校长强调安全;每次校会上,安监办主任强调安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也强调安全;学校还对学生进行了法制专题讲座,也进行了管制刀具收缴,还填写了每日安全日志。可事实上,学校还依旧会出现学生打架现象;学生依旧会瞒着教师和家长到不安全的地方,上网吧,或把管制刀具悄悄带入校园;每年在不同的学校依旧会出现学生溺水死亡、学生殴打或动刀杀人的情况;学校依旧会产生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尽管学校提出了很多要求,建立了很多制度,可安全工作依旧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无形压力。
(四)从后勤治理的角度看
学生丢失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追求吃好、穿好的意识越来越浓,学生浪费粮食现象较为严重,乱倒饭菜,乱扔包子馒头,甚至专配营养品也丢在垃圾箱中;宿舍卫生较差,校园内纸屑乱扔现象随处可见,破坏公物现象随处可见,对于集体劳动怨声载道,对于公益活动漠不关心……尽管总务处用许多制度来约束他们,也虽有了一些改变,但治理过程中好的效果却不能长期地保持下去。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探寻
(一)治理上“见物不见人”
强调物质的客观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治理必须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才能让治理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找准定位,治理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治理,优化各种治理策略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种种素质及培育他们的做人内涵。
(二)强调实用主义,忽视“精神文明”的守护
学校治理目标存在着工具化倾向,较多指向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较少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较多体现学校的需要,较少体现学生的意愿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目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膜拜“考分”,应试思想浓厚
教育价值中过分强调教师考核中的“GDP”。这里的“GDP”就是片面强调教师的年终考核、期末统考或升学考试所依凭的数据或指标,在“GDP”的角逐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缺失,爱心在师生互动场中缺失,导致学生辍学率高,读书愿望不强烈,被动上学、被动上课的现象较严重,学生个性差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智育地位被提高,而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则被无情地湮没在学生的考分之中,成了考试之后的修饰与摆设。教师最关注的是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品德、习惯的养成及学生情感的需要和表达,学生成为了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过重的课业负担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育蕴含流失
教师备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落实,设计的问题让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教学环节无法推进……教学过程普遍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忽略人与世界关涉的过程,忽略人与人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品性扭曲,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的心性熏染、人格养护、精神充实等本体价值受到折损;教学领域中的生命意识虚无,在“应试教育”的魔咒下,学生的精神与肉身往往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与保障。
(五)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学生几乎全部处于被治理的角色和状态,较少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和学校治理过程。部分教师对学生自我治理放心不下,干涉太多,在班级、社团等治理中,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治理主体。
三、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之必要性
传统的治理,侧重于体制、模式、手段、行政等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是一种不同于物的资源以及学生在其中的决定作用和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学生”这个基本点,从安全、卫生、习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等多角度进行治理,把发展学生作为治理的关键。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的治理方式为以疏导、启发、自我教育的治理方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为促进学生发展建立更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
另一方面,把学生作为治理主体,有利于学校制定出更适合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治理决策。学生对有关教育教学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掌握得最丰富、最真实,为参与学校治理取得了发言权,避免了学校治理决策过程中的局限性,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程度愈大,他们对学校治理决策实施的支持,对实施结果责任的承担感、投入感也愈大。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的自身发展,更有助于保障决策的有效实施,提高学校的治理效能。 四、探寻“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策略
(一)从德育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等内容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依据。它们从学生的形象、行为、学习、纪律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为学校开展学生德育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2.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激活其深层次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上要有更高的要求。对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边学边做、学用结合,逐渐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注意引导疏通,通过情感交流,让他们逐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自觉向先进看齐。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治理和自我完善,或者让其他同学监督来提高德育效果。
3.德育主体是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可以通过班干部竞选、小组长轮换、文体活动、主办黑板报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机会,实现学生自我治理。完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可针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礼貌等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方式,以周、月、学期为时间单位,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二)从教学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做牧者,不做“纤夫”。 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激发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在备课中要思学生之所想,正确定位教学起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思学生之言行,正确把握教学节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在课后要思学生之错误,重新审视相关内容,教会学生积极反思,与学生一起成长。
2.教育与生命自然而巧妙地融合。郭思乐先生说:“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地和谐结合。”教师视生如子,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而自信地学习。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让学生感受爱、享受爱、学会爱。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改革教学方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建立一种心理相容、相互尊重、平等博爱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悦的火花,最终优化教育教学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显然,课堂上是无法将所有的问题都悉数解决的。这时,需要教师做好两件事:其一,指导学生养成记录问题的习惯。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建立“问题档案袋”,将自己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以后研究之用。其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独立(或小组)探索,主动解决问题,如可以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活动。
4.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有效运用四有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向”“教师精讲”“师生互动”“课堂精练”这四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超出新课标要求的不讲;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抓好“五个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掌握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表述中内化知识;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概括归纳中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保持课堂有效互动,激活学生思维需要,唤醒并释放学生的真情实感,训练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从安全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成立学生安委会。学生安委会是学生自我治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锻炼、承担部分校园治安治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学校政教务、安监办和保卫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
2.学生自我治理。从外控的学校安全治理走向学生自我安全治理、同伴相互督促治理、小组合作沟通治理,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治理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安全生活,安全学习。
3.抓好常规工作。预测——告诉学生校园内存在着哪些不安全因素,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何预防。教育——认真做好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挂图、安全科教电影、电视以及幻灯片的教育作用;也可以请公安、交通、司法等有关人员做专题讲座;进行安全教育展览;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实地参观、现场教育、介绍事故案例等,特别是警示教育。提醒——利用晨会、午会时间,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常抓不放,小题大做。经常检查教学、生活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检查学生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严禁刀具、易燃易爆危险性物品进入校园。
4.教给学生自救自护的安全知识,让学生牢固树立自护自救的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锻炼自救自护的能力。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时,能用学到的有关安全知识进行自救自护,机智勇敢地处置危险。
(四)从后勤角度探寻治理策略
1.培养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识。不断改善住宿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其生活得更加舒心。让学生安全地吃上可口的饭菜,提升食堂工作人员的技术。让学生明白节约粮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而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当学生打饭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善意的提醒:吃多少打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这样学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2.引导学生去实现高尚的精神追求。针对追求吃好穿好的物质享乐者,针对不讲卫生、破坏公物者,要教导他们去实现高尚的精神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基本的公德意识是促进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让他们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使其的人生变得更丰富、灿烂和辉煌。倘若一味地把对物质的追求看作生命的全部而抛弃精神的追求,会使一个人失去朋友、失去尊敬、失去生活的全部意义。
3.引导学生敬重和学习每一个行业的人。针对一些学生不尊重食堂工作人员,不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况,应向学生讲清:敬重和学习每一个行业的人是一种美德,要敬重和学习农民工,是因为他们用双手正建设着一个个城市,是因为他们用双手清洁着一个个领域;敬重和学习军人,是因为他们在边疆、高山、雪域、海上用生命保卫着祖国和亲人,是因为他们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后冲在了最前面,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敬重和学习科技工作者,是因为他们的创新和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敬重和学习那些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教育工作者,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
总之,以学生为核心的学校治理策略是基于学生本性、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为了学生发展的一种优化策略,目的是通过这种策略催生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教育治理者对学生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治理,彻底改变了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面貌,丰富并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形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有效提升教育的质量,最终铸就出大批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