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在当今社会的普及,各种时事政治的消息被迅速传播,虽然让人们获得了及时资讯,但也给人们带来解读方面的困惑,尤其是初中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容易受到不良解读的蛊惑,导致学生在时政方面无法准确理解,从而在学习政治的时候,学习方向会有偏差。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时政教学,将为初中生提供帮助,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时政,从而更好的解决网上的时政解读问题,做到看懂再点评。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政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引入时政;分析时政;点评时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348
时政教学是一种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以前的政治方针时带有一定的指向性,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学生只学习到了当时背景下发生的政治事件,但与时政结合不紧密,导致政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时政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引入时政,激发课堂热情
初中政治课堂的氛围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为严谨,这样就导致叛逆期的初中生可能会因为这些出现对政治提不起兴趣,不能够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正在发生的政治热点事件。借助社会对此事件的关注度,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课堂的热情。
例如,在教授“踏上强国之路”这篇课文时,我会先在课堂上引入一个时政热点“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2020年全世界的经济受打击不小,但中国经济提前转好,中国经济良好的前景,这是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回应。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体仍能焕发勃勃生机,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无比接近强国的队列。我们国家在走向强国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倒退,从来没有退缩,接下来学生在课本上寻找:中国如何定下这个强国目标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踏上强国之路的?中国又是通过什么让自己变得如此强大的?让学生结合现在的生活条件,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咱们祖国踏上强国之路靠的是改革开放等法宝。通过时政勾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结合时政来讲课堂的内容,这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课堂气氛高涨。
二、分析时政,结合课堂内容
时政是需要分析的,分析获得正确的解读,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时政背后国家的良苦用心。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分析,让时政有根角,从而更容易的让学生去理解,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时期,分析时政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开始就可以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学生顺着这些疑问,主动的从时政和课堂内容之间去寻找联系,这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学习政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建设美丽中国”时,其中有一节是“共筑生命家园”,在课堂上,教师应先引入新发展理念,讲一下绿色发展的概念和意义。我国资源的贫乏,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生态破坏等等,人民群众需要一个美丽的中国。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结合时政“让能源更清洁更绿色”。让学生来分析我们发展新能源会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好处?我们使用传统的能源,对环境会有什么害处?国家为什么在这方面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再结合课文内容,祖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呼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绿色的道路等等。通过这样的结合分析时政,学生会更加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更加理解国家的这些政策的正确性,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也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三、点评时政,运用课堂知识
点评时政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比较高,只有充分的理解,才会对时政做出正确的点评。通过课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时政进行简单的点评,引导学生掌握大局观念,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例如,在教授“中国人 中国梦”的课程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学习强国平台上视频“劳动铸就中国梦”后引入时政,用实事向学生讲述,施茶村的人用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前后经过五代人的努力,种植咖啡、种植金银花、发展民宿产业、把火山石变废为宝、种植中药石斛……以前落后的农村,通过五代人的努力,实现了梦想,五代人的劳动,五代人的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前提。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我们的梦想,看一看民族的梦想,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們和国家一起踏上新的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进入新时代,让学生查阅关于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又有什么新的梦想?充分掌握中国梦是中国人集体的梦之后,运用课堂知识来点评时政热点:“五代海岛人奋斗圆梦”,这样学生对时政的把握会更上一层楼,同时课堂知识也活学活用了。
总而言之,时政教学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应该去普及如何运用时政教学的技巧,让更多的学生从其中受益。同时作为初中政治老师,也要在政治课堂上保持科学的态度,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时政教学对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很有帮助,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会这种方法,让初中政治课堂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毕立超.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33)
[2]李宏伟.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03)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引入时政;分析时政;点评时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348
时政教学是一种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以前的政治方针时带有一定的指向性,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学生只学习到了当时背景下发生的政治事件,但与时政结合不紧密,导致政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时政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引入时政,激发课堂热情
初中政治课堂的氛围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为严谨,这样就导致叛逆期的初中生可能会因为这些出现对政治提不起兴趣,不能够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正在发生的政治热点事件。借助社会对此事件的关注度,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课堂的热情。
例如,在教授“踏上强国之路”这篇课文时,我会先在课堂上引入一个时政热点“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2020年全世界的经济受打击不小,但中国经济提前转好,中国经济良好的前景,这是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回应。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体仍能焕发勃勃生机,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无比接近强国的队列。我们国家在走向强国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倒退,从来没有退缩,接下来学生在课本上寻找:中国如何定下这个强国目标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踏上强国之路的?中国又是通过什么让自己变得如此强大的?让学生结合现在的生活条件,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咱们祖国踏上强国之路靠的是改革开放等法宝。通过时政勾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结合时政来讲课堂的内容,这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课堂气氛高涨。
二、分析时政,结合课堂内容
时政是需要分析的,分析获得正确的解读,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时政背后国家的良苦用心。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分析,让时政有根角,从而更容易的让学生去理解,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时期,分析时政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开始就可以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学生顺着这些疑问,主动的从时政和课堂内容之间去寻找联系,这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学习政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建设美丽中国”时,其中有一节是“共筑生命家园”,在课堂上,教师应先引入新发展理念,讲一下绿色发展的概念和意义。我国资源的贫乏,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生态破坏等等,人民群众需要一个美丽的中国。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结合时政“让能源更清洁更绿色”。让学生来分析我们发展新能源会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好处?我们使用传统的能源,对环境会有什么害处?国家为什么在这方面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再结合课文内容,祖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呼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绿色的道路等等。通过这样的结合分析时政,学生会更加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更加理解国家的这些政策的正确性,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也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三、点评时政,运用课堂知识
点评时政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比较高,只有充分的理解,才会对时政做出正确的点评。通过课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时政进行简单的点评,引导学生掌握大局观念,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例如,在教授“中国人 中国梦”的课程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学习强国平台上视频“劳动铸就中国梦”后引入时政,用实事向学生讲述,施茶村的人用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前后经过五代人的努力,种植咖啡、种植金银花、发展民宿产业、把火山石变废为宝、种植中药石斛……以前落后的农村,通过五代人的努力,实现了梦想,五代人的劳动,五代人的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前提。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我们的梦想,看一看民族的梦想,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們和国家一起踏上新的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进入新时代,让学生查阅关于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又有什么新的梦想?充分掌握中国梦是中国人集体的梦之后,运用课堂知识来点评时政热点:“五代海岛人奋斗圆梦”,这样学生对时政的把握会更上一层楼,同时课堂知识也活学活用了。
总而言之,时政教学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应该去普及如何运用时政教学的技巧,让更多的学生从其中受益。同时作为初中政治老师,也要在政治课堂上保持科学的态度,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时政教学对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很有帮助,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会这种方法,让初中政治课堂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毕立超.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33)
[2]李宏伟.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