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則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关键词 审美;画面;欣赏;运笔;品味;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I06,7,G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223-01
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
一、境之美,为修养之源
中国茶艺追求境之美,白居易有诗云:“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描写了一种意境之美。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则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一)自然之美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巉岩飞泉,苍松修竹,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韵味之美
《河岳英灵集》中有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无不是在说韵味之美与修养相关。喝一杯茶,点一柱香,抚一弦琴,即便是泡茶的女子,也有无限的美感值得欣赏:或拨弄茶叶的轻柔,或刮沫冲茶的典雅,或茶桌上水雾的飘渺,似融入了水墨画里。中国画的韵味当与茶韵相媲美。国人喜欢用荷来自喻纯洁清雅,张大千就画过《泼墨荷花》,利用水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产生的泼洒、堆积形成水、墨、色相辉映的效果。再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出现了斑斓绚丽的画面。给人变幻莫测却又轻松自然的效果,这些都是画者特有的情怀。表现出中国画空灵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风雅自清。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
二、味之美,乃技巧之所
“啜苦咽甘”是茶味的美妙之处,品茶人选好茶之后,接下来煎煮的技巧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将茶之美味到达最佳状态的途径。最后才可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一)传神之美
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听来很神奇,这么多的色,岂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而中国人却都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传神”之味岂能不提齐白石的《虾》系列?白石老人一生追求创新,创造了特例独行的画风。顾恺之提出过“传神写照”的命题,画家的这些技巧,即使学生画不出来,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用笔用墨巧妙之处,体会到“传神之美”的魅力。
(二)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之意。“含蓄”一词属于美学范畴,是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它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茶艺也得之精华,正因味不尽,才会苦未尽而甘出。含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也是一种技巧方法。诗、画本为一家,作画也应尽显含蓄之意,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诗配画的课题,彰显其趣。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代画家傅抱石将此诗浮现于画纸,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中特有的惜别气氛表现了出来。画面中没有画离别的挥袖,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只有落寞的雨色,让人不由跟着惆怅。含蓄之美,反而更能将画面的意味深入到人的心里去。对高年级学生欣赏作品的味道,自然要从含蓄之美进行评价。也是做个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人所必备的技巧。
三、器之美,从造型之需
所谓“器之美”,原本是指茶的美色,需要与之相配的器具,才能映衬出其色泽、姿态的美感。鉴赏茶的汤色素瓷杯或玻璃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茶汤上、中、下三层幻出三种色彩的光环,十分神奇,耐人观赏。美术教学里也有“器之美”,即美术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一)雕镂之美
《文心雕龙·情采》有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从传说到习俗文化再到实物图片,慢慢体会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雕镂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型方式,或圆润细腻,或粗犷厚重,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培养学生审美也需要从习俗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入手。
(二)阴柔之美
太极阴阳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古代美学中就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说阴柔之美更加温和长久,容易入人心。茶道中的阴柔之美,我们除了对汤水本身的柔美欣赏之外,更能从煮茶者的身上找到各种美。
最后,我想说:“茶心”即人心。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能品出其美的人,其实是具有美好人格的人。我们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以上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
关键词 审美;画面;欣赏;运笔;品味;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I06,7,G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223-01
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
一、境之美,为修养之源
中国茶艺追求境之美,白居易有诗云:“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描写了一种意境之美。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则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一)自然之美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巉岩飞泉,苍松修竹,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韵味之美
《河岳英灵集》中有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无不是在说韵味之美与修养相关。喝一杯茶,点一柱香,抚一弦琴,即便是泡茶的女子,也有无限的美感值得欣赏:或拨弄茶叶的轻柔,或刮沫冲茶的典雅,或茶桌上水雾的飘渺,似融入了水墨画里。中国画的韵味当与茶韵相媲美。国人喜欢用荷来自喻纯洁清雅,张大千就画过《泼墨荷花》,利用水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产生的泼洒、堆积形成水、墨、色相辉映的效果。再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出现了斑斓绚丽的画面。给人变幻莫测却又轻松自然的效果,这些都是画者特有的情怀。表现出中国画空灵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风雅自清。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
二、味之美,乃技巧之所
“啜苦咽甘”是茶味的美妙之处,品茶人选好茶之后,接下来煎煮的技巧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将茶之美味到达最佳状态的途径。最后才可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一)传神之美
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听来很神奇,这么多的色,岂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而中国人却都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传神”之味岂能不提齐白石的《虾》系列?白石老人一生追求创新,创造了特例独行的画风。顾恺之提出过“传神写照”的命题,画家的这些技巧,即使学生画不出来,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用笔用墨巧妙之处,体会到“传神之美”的魅力。
(二)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之意。“含蓄”一词属于美学范畴,是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它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茶艺也得之精华,正因味不尽,才会苦未尽而甘出。含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也是一种技巧方法。诗、画本为一家,作画也应尽显含蓄之意,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诗配画的课题,彰显其趣。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代画家傅抱石将此诗浮现于画纸,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中特有的惜别气氛表现了出来。画面中没有画离别的挥袖,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只有落寞的雨色,让人不由跟着惆怅。含蓄之美,反而更能将画面的意味深入到人的心里去。对高年级学生欣赏作品的味道,自然要从含蓄之美进行评价。也是做个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人所必备的技巧。
三、器之美,从造型之需
所谓“器之美”,原本是指茶的美色,需要与之相配的器具,才能映衬出其色泽、姿态的美感。鉴赏茶的汤色素瓷杯或玻璃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茶汤上、中、下三层幻出三种色彩的光环,十分神奇,耐人观赏。美术教学里也有“器之美”,即美术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一)雕镂之美
《文心雕龙·情采》有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从传说到习俗文化再到实物图片,慢慢体会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雕镂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型方式,或圆润细腻,或粗犷厚重,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培养学生审美也需要从习俗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入手。
(二)阴柔之美
太极阴阳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古代美学中就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说阴柔之美更加温和长久,容易入人心。茶道中的阴柔之美,我们除了对汤水本身的柔美欣赏之外,更能从煮茶者的身上找到各种美。
最后,我想说:“茶心”即人心。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能品出其美的人,其实是具有美好人格的人。我们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以上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