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的毡房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的那片大草原的向往,当日夜兼程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我们真的“醉”在了这一望无垠的碧海绿浪之中。
  芳草连天、浮云悠远,流水般的阳光从指缝间暖暖地滑落。我们依偎在大草原宽阔胸怀里,心中流淌着席慕容的歌。此刻,语言已经显得苍白,但感情却愈来愈浓烈,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达我们对草原的迷醉。奶茶、骏马、蒙古包,所到之处,蒙古人的那种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气瑰以及粗犷豁达的情怀,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心扉,于是,在满眼苍翠中,便再也忘不了席慕容笔下的那份草原清香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毡包就像白莲花
  
  蒙古包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蒙古语称为“格日”,“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这个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岁月,它是蒙古族历史的浓缩,是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象征。千百年来,随着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气候无常,风雨难挡,牧人的归宿就是这“银色的毡房”。
  牧人说,到了冬天,漫天飞雪,冰冻三尺,凛冽的风像刀子一样,极易割伤人的皮肤,连坚硬的牛角都会冻裂!只有从蒙古包天窗里飘出来的缕缕炊烟,才能给人生命的温暖。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由此,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银色毡房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先是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再在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也因此变得方便许多,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还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虽然在外形上看起来蒙古包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研究生态环境的专家指出,毡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牧人搭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遗留废墟。它不像陕北窑洞那样给大地创下长久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破损后一片狼藉,有利于牧民迁徙之后的生态恢复。
  


  我们一路拍摄到的蒙古包,多呈圆形尖顶,由围壁和伞状架组成,外面覆以厚实的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通气透光。木制的门比较小,面向南或东南居多,进出要挑帘低头。蒙古包方便拆卸搬运,勒勒车载上即走,随遇而安。
  牧人说,古时候,在蒙古包的上面还要加盖布帐,蒙语为“库力图日嘎”,它像大树一样遮风挡雨,同时起装饰作用。其状酷似春天里绽放的萨日朗花,一切就像诗人所吟的,蒙古包是不动土流动的房子,是游牧的最佳处所,是蒙古族天地合一人在其中的殿堂。
  
  草原夜色美,琴曲悠扬笛声脆
  
  当迷人的黄昏降至,浓重的夜幕拉启,我们从依稀可辨的星光下看到有人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堪比白天酷热的太阳,他们用洁白的哈达为我们接风洗尘,捧出美酒、奶茶、黄油、炒米、茶食、奶豆腐、手抓羊肉请我们品尝,把燃烧的牛粪炉捅得更旺,火苗窜起老高,劈啪做响,让我们倍感家的温暖。
  草原上的恶劣气候和孤独难捱,让牧人和酒成了一辈子的莫逆之交,有的地方干脆称之为“酒兄弟”,足见亲密无间。男的女的都爱喝,尤其是男人,喝起来不醉不放杯。因此,游客到了牧区见到喝醉的人,千万别大惊小怪,而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否则,将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逐出毡包。
  在这浓荫深覆的夏夜里,如水的月光熄灭了炎热,主人热情的劝酒温暖了旅途中疲惫的我们,断断续续的马头琴声浸润了我们的身心;我们躺在“格日”厚厚的地毡上,第一次感觉到天地辽阔、人与穹庐原是如此亲近,灿亮无边的星星竟能这般震撼人心。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动听的歌声:
  草原夜色美
  琴曲悠扬笛声脆
  晚风吹送天河的星啊
  汇入毡房闪银辉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挽节日唷“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散者的游戏一打鬃节等。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么、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旅游小贴士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半。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人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唷黄土高原的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巷,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半羊。”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路线:去呼伦贝尔草原先到海拉尔市。从海拄尔市有发往草原的旅游车,一个小时的车程。
其他文献
地理位置  用“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渺间”这句话来形容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佛教名山——普陀山,似乎很贴切。古往今来,它的神奇、神圣和神秘令无数中外游客向往。  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也许人们更关注它的原因还有一个,这里是南海观音的道场。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
期刊
这里是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英国人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引起无数人的向往......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香格里拉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同时这里也是一
期刊
江苏太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素有“画乡”的盛名。从元、明、清以来600余年间,这里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数以百计的丹青巨匠,明代的仇英,清初的王时敏、王鉴,开启了娄东先河;又以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画派”庞大画家群体,形成了江南山水画的大本营;继后“小四王”、“后四王”等等,连绵不断几百年。建国后,“娄东画派”得以重振。太仓籍著名画家朱屺瞻、宋文治两位大师,德艺双磬,艺术成就
期刊
太仓,位于苏州娄江之东,娄江因自苏州娄门而出得名。太仓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故乡,清初著名的“娄东画派”也发祥于此。历史上太仓还出现过众多著名的书画家,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已载入世界名人之册,当代著名画家宋文治就是其中之一。  宋文治先生少年时家贫,曾在上海、苏州等地当学徒,后得亲友资助,考取苏州美专学习。他早年还在太仓、安亭两地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16年。在这期
期刊
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谈美术馆收藏    宋玉明先生简介  1954年4月5日生于上海安亭,祖籍江苏太仓。  多年来从事美术专业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并参与组织策划艺术展览活动,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有关重要美术展览。  应邀在香港、台湾、突尼斯、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参加中国、日本、法国、美国、韩国等联展。出版《宋玉明画集》、《宋玉明香港深圳写生作品集》、《宋玉明水墨都市》、《宋玉明山水画集》等个人专著
期刊
在艺术圈,大多艺术家不需要介绍,仅就着装和神态气质你就能轻易认出他(她)的行当,而陆煜炜很特别,特别的是她那种让你一眼就倍觉亲切的邻家女孩气质。这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女孩以她七零人的带有理想主义影子的诗意和上海人的时尚,画出的作品令人一见如故,都市的空虚、隔膜与诱惑通过一个个几乎透明的身体、面孔与眼神弥漫在悲情与浪漫中,一切都是飘逸的、摩登迷离又镜头感十足这样一种气氛用窗户来分界再合适不过,它包含太
期刊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有用木料装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嗜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子二月花。  阿昌族,这个生活在白云深处的人
期刊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马蹄山寺石窟群、拉梢寺石窟群、莲花寺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佛龛,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闪耀着瑰丽璀璨的艺术色彩,使丝绸之路辉映在一片神奇而祥和的佛国灵光之中。一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被裹卷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主、踉踉跄跄地跋涉在通往艺术佛国的道路上,渴望被艺术震撼、消融。  1877年,德国地理
期刊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