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的那片大草原的向往,当日夜兼程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我们真的“醉”在了这一望无垠的碧海绿浪之中。
芳草连天、浮云悠远,流水般的阳光从指缝间暖暖地滑落。我们依偎在大草原宽阔胸怀里,心中流淌着席慕容的歌。此刻,语言已经显得苍白,但感情却愈来愈浓烈,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达我们对草原的迷醉。奶茶、骏马、蒙古包,所到之处,蒙古人的那种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气瑰以及粗犷豁达的情怀,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心扉,于是,在满眼苍翠中,便再也忘不了席慕容笔下的那份草原清香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毡包就像白莲花
蒙古包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蒙古语称为“格日”,“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这个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岁月,它是蒙古族历史的浓缩,是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象征。千百年来,随着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气候无常,风雨难挡,牧人的归宿就是这“银色的毡房”。
牧人说,到了冬天,漫天飞雪,冰冻三尺,凛冽的风像刀子一样,极易割伤人的皮肤,连坚硬的牛角都会冻裂!只有从蒙古包天窗里飘出来的缕缕炊烟,才能给人生命的温暖。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由此,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银色毡房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先是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再在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也因此变得方便许多,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还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虽然在外形上看起来蒙古包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研究生态环境的专家指出,毡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牧人搭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遗留废墟。它不像陕北窑洞那样给大地创下长久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破损后一片狼藉,有利于牧民迁徙之后的生态恢复。
我们一路拍摄到的蒙古包,多呈圆形尖顶,由围壁和伞状架组成,外面覆以厚实的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通气透光。木制的门比较小,面向南或东南居多,进出要挑帘低头。蒙古包方便拆卸搬运,勒勒车载上即走,随遇而安。
牧人说,古时候,在蒙古包的上面还要加盖布帐,蒙语为“库力图日嘎”,它像大树一样遮风挡雨,同时起装饰作用。其状酷似春天里绽放的萨日朗花,一切就像诗人所吟的,蒙古包是不动土流动的房子,是游牧的最佳处所,是蒙古族天地合一人在其中的殿堂。
草原夜色美,琴曲悠扬笛声脆
当迷人的黄昏降至,浓重的夜幕拉启,我们从依稀可辨的星光下看到有人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堪比白天酷热的太阳,他们用洁白的哈达为我们接风洗尘,捧出美酒、奶茶、黄油、炒米、茶食、奶豆腐、手抓羊肉请我们品尝,把燃烧的牛粪炉捅得更旺,火苗窜起老高,劈啪做响,让我们倍感家的温暖。
草原上的恶劣气候和孤独难捱,让牧人和酒成了一辈子的莫逆之交,有的地方干脆称之为“酒兄弟”,足见亲密无间。男的女的都爱喝,尤其是男人,喝起来不醉不放杯。因此,游客到了牧区见到喝醉的人,千万别大惊小怪,而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否则,将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逐出毡包。
在这浓荫深覆的夏夜里,如水的月光熄灭了炎热,主人热情的劝酒温暖了旅途中疲惫的我们,断断续续的马头琴声浸润了我们的身心;我们躺在“格日”厚厚的地毡上,第一次感觉到天地辽阔、人与穹庐原是如此亲近,灿亮无边的星星竟能这般震撼人心。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动听的歌声:
草原夜色美
琴曲悠扬笛声脆
晚风吹送天河的星啊
汇入毡房闪银辉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挽节日唷“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散者的游戏一打鬃节等。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么、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旅游小贴士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半。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人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唷黄土高原的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巷,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半羊。”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路线:去呼伦贝尔草原先到海拉尔市。从海拄尔市有发往草原的旅游车,一个小时的车程。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的那片大草原的向往,当日夜兼程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我们真的“醉”在了这一望无垠的碧海绿浪之中。
芳草连天、浮云悠远,流水般的阳光从指缝间暖暖地滑落。我们依偎在大草原宽阔胸怀里,心中流淌着席慕容的歌。此刻,语言已经显得苍白,但感情却愈来愈浓烈,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达我们对草原的迷醉。奶茶、骏马、蒙古包,所到之处,蒙古人的那种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气瑰以及粗犷豁达的情怀,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心扉,于是,在满眼苍翠中,便再也忘不了席慕容笔下的那份草原清香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毡包就像白莲花
蒙古包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蒙古语称为“格日”,“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这个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岁月,它是蒙古族历史的浓缩,是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象征。千百年来,随着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气候无常,风雨难挡,牧人的归宿就是这“银色的毡房”。
牧人说,到了冬天,漫天飞雪,冰冻三尺,凛冽的风像刀子一样,极易割伤人的皮肤,连坚硬的牛角都会冻裂!只有从蒙古包天窗里飘出来的缕缕炊烟,才能给人生命的温暖。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由此,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银色毡房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先是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再在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也因此变得方便许多,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还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虽然在外形上看起来蒙古包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研究生态环境的专家指出,毡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牧人搭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遗留废墟。它不像陕北窑洞那样给大地创下长久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破损后一片狼藉,有利于牧民迁徙之后的生态恢复。
我们一路拍摄到的蒙古包,多呈圆形尖顶,由围壁和伞状架组成,外面覆以厚实的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通气透光。木制的门比较小,面向南或东南居多,进出要挑帘低头。蒙古包方便拆卸搬运,勒勒车载上即走,随遇而安。
牧人说,古时候,在蒙古包的上面还要加盖布帐,蒙语为“库力图日嘎”,它像大树一样遮风挡雨,同时起装饰作用。其状酷似春天里绽放的萨日朗花,一切就像诗人所吟的,蒙古包是不动土流动的房子,是游牧的最佳处所,是蒙古族天地合一人在其中的殿堂。
草原夜色美,琴曲悠扬笛声脆
当迷人的黄昏降至,浓重的夜幕拉启,我们从依稀可辨的星光下看到有人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堪比白天酷热的太阳,他们用洁白的哈达为我们接风洗尘,捧出美酒、奶茶、黄油、炒米、茶食、奶豆腐、手抓羊肉请我们品尝,把燃烧的牛粪炉捅得更旺,火苗窜起老高,劈啪做响,让我们倍感家的温暖。
草原上的恶劣气候和孤独难捱,让牧人和酒成了一辈子的莫逆之交,有的地方干脆称之为“酒兄弟”,足见亲密无间。男的女的都爱喝,尤其是男人,喝起来不醉不放杯。因此,游客到了牧区见到喝醉的人,千万别大惊小怪,而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否则,将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逐出毡包。
在这浓荫深覆的夏夜里,如水的月光熄灭了炎热,主人热情的劝酒温暖了旅途中疲惫的我们,断断续续的马头琴声浸润了我们的身心;我们躺在“格日”厚厚的地毡上,第一次感觉到天地辽阔、人与穹庐原是如此亲近,灿亮无边的星星竟能这般震撼人心。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动听的歌声:
草原夜色美
琴曲悠扬笛声脆
晚风吹送天河的星啊
汇入毡房闪银辉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挽节日唷“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散者的游戏一打鬃节等。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么、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旅游小贴士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半。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人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唷黄土高原的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巷,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半羊。”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路线:去呼伦贝尔草原先到海拉尔市。从海拄尔市有发往草原的旅游车,一个小时的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