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但是只要我们多措并举,能够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有意识的培养,是能够取得实效的。本文从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优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鼓励质疑和提倡探究学习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1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1.2创设问题
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
二、发挥学生主体优势,营造创新氛围
2.1让学生们勇于发言
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不管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都会有意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光有意识还不够,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表达观点时,即使错的离谱也不要叫停学生的发言,不要直截了当的做评论,特别是在讨论开放式话题时,更应鼓励学生舍弃对错的观念大胆去想去说。又比如,对“学困生”决不能冷言冷语,而是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
2.2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勇于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强的学生相对好奇心弱的学生更喜欢钻研,更勇于创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当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课本所限制的范围,或学生对课本上的观点提出“不恰当”的质疑时,教师不能一概一棒打死,而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具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客观历史规律去分析事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予鼓励[4]。
2.3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轻松活泼的氛围
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就要舍弃自己只管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坐着听的传统“一言堂”模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的参与过程。
三、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因此,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历史教学中的视频、图像、资料等相关资讯有机地结合到历史教材中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摆脱以往历史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境,达到活跃课堂教學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1]。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挣脱课本观点的束缚,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见解,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创造性解读,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为什么”的质疑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在鼓励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的途径大致有以下两点:
4.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
4.2重视对开放式问题的运用
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回答者只要能对自己的见解自圆其说就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回答角度,引导学生做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结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五、提倡探究学习,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教师要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不断吸收新的理念,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生不具有创新精神,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只会等待教师的传授,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记忆;一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吸收。在学习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能理顺知识的整体结构,学习效率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不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习,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历史学科的内容不像哲学那样深奥、抽象,也不像数理化有那样多的概念、原理。历史教材是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叙述的,内容生动而具体,更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掌握知识,借以训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六、总结
总之,只有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其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较迅速,解题能力较强,更加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本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要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历史现象,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张景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东盟博览,2012,(8)。
[2]梁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2,(6)。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1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1.2创设问题
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
二、发挥学生主体优势,营造创新氛围
2.1让学生们勇于发言
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不管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都会有意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光有意识还不够,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表达观点时,即使错的离谱也不要叫停学生的发言,不要直截了当的做评论,特别是在讨论开放式话题时,更应鼓励学生舍弃对错的观念大胆去想去说。又比如,对“学困生”决不能冷言冷语,而是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
2.2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勇于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强的学生相对好奇心弱的学生更喜欢钻研,更勇于创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当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课本所限制的范围,或学生对课本上的观点提出“不恰当”的质疑时,教师不能一概一棒打死,而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具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客观历史规律去分析事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予鼓励[4]。
2.3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轻松活泼的氛围
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就要舍弃自己只管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坐着听的传统“一言堂”模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的参与过程。
三、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因此,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历史教学中的视频、图像、资料等相关资讯有机地结合到历史教材中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摆脱以往历史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境,达到活跃课堂教學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1]。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挣脱课本观点的束缚,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见解,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创造性解读,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为什么”的质疑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在鼓励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的途径大致有以下两点:
4.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
4.2重视对开放式问题的运用
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回答者只要能对自己的见解自圆其说就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回答角度,引导学生做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结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五、提倡探究学习,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教师要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不断吸收新的理念,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生不具有创新精神,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只会等待教师的传授,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记忆;一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吸收。在学习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能理顺知识的整体结构,学习效率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不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习,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历史学科的内容不像哲学那样深奥、抽象,也不像数理化有那样多的概念、原理。历史教材是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叙述的,内容生动而具体,更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掌握知识,借以训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六、总结
总之,只有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其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较迅速,解题能力较强,更加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本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要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历史现象,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张景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东盟博览,2012,(8)。
[2]梁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