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双重背景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人与海》艺术上的不完美却不能阻止它名声鹊起,而且大为畅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不仅以显而易见的小说形式反映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作家和一个男人同自己的种种搏斗,而且也代表了一位深恐自己才思已经干涸的作家富有深刻含义的个人宣言。另一方面,《老人与海》的畅销也与一种微妙的美国当时的社会情绪相关。
  关键词 海明威 《正午》 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ual Background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bstrac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rt is not perfect, but can not prevent its reputation, but also greatly popular.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is work is not only evident in novel form reflects Hemingway as a writer and a man with all the wrestling, but also represents a deep fear that their own personal statement full of deep meaning of imaginative writers have dried up. On the other hand, the best-selling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subtle social emotional.
  Key words Hemingway; "Noon"; psychosocial
  0 引言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3年它荣获了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如愿以偿,登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指出了海明威获此殊荣是由于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当代文风的影响。瑞典皇家文学院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颁奖词中说得更明白,这一类杰作,特别是《老人与海》,令人难忘地叙述了一个古巴渔民和一条大西洋巨鲨搏斗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小说中所写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但是,在一片赞扬声后出现了冷静的评析,在零零星星的批评声中,最有权威的声音来自约翰·奥尔德里奇,他坦言到:他无论如何无法分享时下流行着的对《老人与海》的狂热,对他来说,这本书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显然是次要作品,12年后,经过重新考虑,奥尔德里奇在纽约《先驱论坛报》每周图书专栏里对《老人与海》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批评。他这样写道:“这部小说所讲的故事……在我看来,是一个幌子,像是刻在石头上的一个古典寓言,生动极了,也很有意义,但却很死板。一个故事,在它作为独特的个体被感受之前就已作为某种共性被接纳,过快地成为神话,这不能不让人对它的活力提出质疑。”②当我们仔仔细细地读完《老人与海》我们就会发觉,奥尔德里奇对它的批评绝对不是为了标新立意,也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剥开围绕在《老人与海》的眩目光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表面上光彩夺目的作品实际上写得生硬、死板,与海明威早期的精彩之作像《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不在同一个艺术水准之上。但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与海》不但名声鹊起,而且大为畅销。在斯克里布纳公司1952年9月8日正式出版前一星期,《生活》杂志用一期的版面全文登载了这篇27000字的小说,两天之内就售出了530万册,其中大多数显然是上架后不到8小时就被买了。“本月新书俱乐部”把这部小说作为主选读物,订购了第一版印刷的15.3万册,自出版发行后,该书又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在榜上一呆就是26周。我们不禁要问,这部明显具有瑕疵的作品,怎么竟然会雅俗共赏,获得了绝大多数人雷鸣般的掌声呢?
  1 海明威的“个人宣言”
  从海明威个人创作历程来看,他此时的创作似乎有江郎才尽的嫌疑,本来,一个人的创作不可能是越写越好的,一个时代的创作也不是总比过去要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海明威却不愿就此服输。为了挽救不断下降的声誉,海明威把赌注压在了长篇小说《过河入林》上,此书1950年出版,并不是读者所期望的重头作品,绝大多数批评家攻击它是顾影自怜的自我仿作,结果却输得很惨。文学界内的派系之争历来臭名远扬,而海明威对其他作家的妒嫉也在不断上升。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以前就不妒嫉。由于此前的几年中他写了好几部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书,他的失败情绪早已促使他的妒嫉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过,一直到评论界对他的《过河入林》嗤之以鼻之后,他对其他作家的评论才开始显得有失体面。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用《老人与海》赌了一回,谢天谢地他赢了,正如美国批评家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老人与海》一书的喝彩,主是源于要继续崇拜一个伟大作家的强烈愿望,其中既有坚持要唱赞歌的语气,也有感到了松了一口气的语气,《老人与海》不仅以显而易见的小说形式反映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作家和一个男人同自己的种种搏斗,而且也代表了一位深恐自己才思已经干涸的作家富有深刻含义的个人宣言。另一方面,《老人与海》的畅销也与一种微妙的美国当时的社会情绪相关。
  2 美国灵魂探索的时代
  1952年秋天,在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在阅读和谈论《老人与海》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在总统竞选中遥遥领先,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了后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选民们把在朝鲜无休止的战争归咎于民主党。7年前,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曾迫使敌军无条件投降,可面对朝鲜之战,美国民众早已放弃了实现那个目标的梦想。如今,美国人民的全部愿望就是光荣地结束战争。人们相信艾森豪威尔,相信这位国父般的和谈家有能力找到解决办法。   不知是有意的设计还是无意的摸索,朝鲜战争以及它所有的潜在含义很快就在流行艺术中以各种艺术方式反映了出来。确实,几经磨炼后,美国人对于自己所处的新形势有了很强的意识,以致于大众甚至在其原意完全是另一码事的作品中也能找出影射朝鲜战争的象征来,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是卡尔·福尔曼所写的一个著名的电影剧本。长期以来,福尔曼对当时的苏联抱有同情心,于是他遭到美国国会调查员们的调查,这使他大为光火,他号召左翼的朋友们联合起来,可是却发现自己被他们给抛弃了——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的。满怀着对朋友们的厌恶以及对政府的蔑视,他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一部有关良心的电影《正午》,这部电影的背景设置在昔日的西部。当然观众们对福尔曼的创作意图不感兴趣,他们成群结队地去看《正午》,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反映了他们的情感,而不是福尔曼的感情。
  《正午》中的主人公威尔·凯恩是一个小镇的即将退休的警长,他本打算到另外一个镇子生活,就在他将要离开的时候,他得知,五年前在他的帮助下关进监狱的一个罪犯,现在被放了出来,要找他报仇。在去另一个镇子的路上凯恩觉得他不能在这个恶棍面前一逃了之,于是他掉头返回原来的小镇,令他惊恐的是,他发现镇子上的乡亲们都不愿意站在他一边,过了五年平平安安的日子后,他们都不想再打仗,甚至对凯恩也没有多少敬意。没有了乡亲们的帮助,他所要面临的挑战足以致命,沿续西部片的传统,英雄最终毕竟还是赢得了胜利,可是当镇上的人们向他欢呼喝彩时,他却冷淡地拒绝了,迈开大步独自离去。是良心驱使他回来,结果却落了个与众人疏远,最后不欢而散。这种胜利的美酒品尝起来如同失败的苦果一般酸涩。
  1952年7月30日,《正午》首映式在纽约举行。直到令海明威东山再起的力作在《生活》杂志上登出五周之后,《正午》仍在为成百上千的影剧院吸引着众多的观众。与凯恩警长相比,渔夫桑提亚哥身上更多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他的一些乡亲们不但对他毫无敬意,而且还视他为笑料。出海84天,他没有捕到一条鱼,他不顾一切地想到进行一次胜利的远征,就像凯恩警长不得已而为之的那样,桑提亚哥独自一人出发去作战了。在他的捕鱼生涯中,这次所遇到的是最可怕的对手。和凯恩一样,他既是赢家又是输家,因为他虽然捕获了那条破记录的马林鱼,但鱼肉已被鲨鱼吃光,所以当桑提亚哥进港的时候,那条大鱼的骨架所宣示的胜利是极具反讽意味的,他曾英勇搏击,因此也许可以说是桑提亚哥最后还是证明了他自己,然而,他的朋友,那位小男孩,却在哭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标志着美国从此开始了没完没了的经济消耗,开始了它在所卷入的战争中时不时必须对敌血战的历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守台湾,在美国国内引发了“谁丢了中国”这样问题的辩论,接着美国失去了对原子弹的垄断地位,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造成美国死亡33000人,伤103000人,因为朝鲜战争美国以失败告终,这大大动摇了美国人对自己实力的信心,“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灵魂探索的时代”。③在这个时期,在人们的眼睛里,美国式的英雄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知怎么的,他已失去了一些东西,可到底是什么却又很难确切地指出;他的问题主要和他所处的形势有关;他经验丰富,但如今已上了年纪;继续战斗是一件要求高、难度大的事情,而人们的疑虑,即对于他的技术是否过硬、方法是否得当的质疑,使他所面临的战斗更富有挑战性,最糟糕的是,对于胜利的意义,人们不再有一致的看法,所以也再没有任何一次胜利能给人带来纯粹的满足。
  3 结语
  海明威是一个写自己的作家,有人嘲讽他,如果他不写自己就写不出作品来,《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多少带有海明威自己的影子,关于这点我们并不否认,但他的这部作品也暗合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心理,正如法国批评家丹纳所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④的确,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自在体,也不是自生自灭的封闭物,它的存在和发展都与周围的一切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即便它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作家中最主观,最带个人主义色彩的一位作家”。⑤
  注释
  ①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海明威作品集.汤永宽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418.
  ② 转引自肯尼思·S·林恩.海明威.任晓晋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788.
  ③ 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
  ④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46.
  ⑤ ROBERT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王长荣,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15.
  参考文献
  [1]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调查发现,许多职校在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逐渐被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认识。教育评估不仅能为我们确立较为准确,科学的价值尺度,而且对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也具有极重要的意
摘 要 文章在对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与教学过程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历史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期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探究式 历史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quiry-ba
本文主要参照卢卡奇“物化”概念与早期马克思的“自我异化”思想的主客体的关系向度,对两者进行了比较,进而指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在后期走向了“交往异化”的向度,而卢卡奇
针对当前高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堂内、外教学的角度进行改革探索。应用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积极参与各类机械竞赛、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等,大大提高学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满足统治阶级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文化选择过滤价值、文化整合渗透价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