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燚娜课题组首次揭示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内部成员的神经活动同步性在群际冲突中的作用机制。该成果4月2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在群际冲突中,群体成员会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幫助群体在冲突中获利。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这种“疯狂群体”的起源,这种群际极端行为的神经机制更是未知。
马燚娜团队采用群际“攻击—防守”经济决策游戏进行分析。游戏由6人同时参与,3人为攻击组、3人为防守组。实验中,研究者同步记录了6名实验参与者的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的神经活动。研究者通过操控群体成员间的相似性,进一步探究了群体内部凝聚力对群际冲突及其神经模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群体处于凝聚力增强或防守地位时,群体成员可能会协同性地增强自我利益牺牲行为,从而增加群体的竞争优势。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的神经同步性是群体决策的重要神经机制,群体凝聚力增强了处于进攻地位的群体内部成员在这些区域的脑间同步性——降低了背外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增强了背外侧前额叶与颞顶联合区的功能连接。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群体成员在背外侧前额叶脑间活动的同步性降低是“疯狂群体”冲动群际行为的神经机制,也提示了直接调控脑神经同步特征可能是改善冲突的群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在群际冲突中,群体成员会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幫助群体在冲突中获利。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这种“疯狂群体”的起源,这种群际极端行为的神经机制更是未知。
马燚娜团队采用群际“攻击—防守”经济决策游戏进行分析。游戏由6人同时参与,3人为攻击组、3人为防守组。实验中,研究者同步记录了6名实验参与者的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的神经活动。研究者通过操控群体成员间的相似性,进一步探究了群体内部凝聚力对群际冲突及其神经模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群体处于凝聚力增强或防守地位时,群体成员可能会协同性地增强自我利益牺牲行为,从而增加群体的竞争优势。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的神经同步性是群体决策的重要神经机制,群体凝聚力增强了处于进攻地位的群体内部成员在这些区域的脑间同步性——降低了背外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增强了背外侧前额叶与颞顶联合区的功能连接。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群体成员在背外侧前额叶脑间活动的同步性降低是“疯狂群体”冲动群际行为的神经机制,也提示了直接调控脑神经同步特征可能是改善冲突的群际关系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