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与经济、社会和环境构成了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地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虽然环境污染急剧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找出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
[关键词]内源型;外源型;白色污染;生活垃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日子越过越好。可是,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却发生了异样的变化。
煤炭是带动山西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资源。这样一种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具有双刃性: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了。虽然人口在不断增长,但对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却没有与时俱进,由此使山西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内源型环境污染和外源型环境污染两种。外源型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即来自于农村以外的污染。而内源型污染,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不合理。例如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使用农药的不恰当;二是农村生活污染。农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三是本地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工业污染……这些污染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埋下了很深的隐患,并且已经在农村造成了“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一、城市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技术条件的落后,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因此农村成为了城市垃圾的转移地,城市垃圾正在吞噬着农村 。
二、化肥、农药、地膜的污染
(一)化肥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即农药、化肥的残留不仅使农作物中有害成分显著提高,也使土壤的品质严重降低。
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最好的化肥被作物吸收的程度也不足35%,大量的剩余化肥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了水源,导致了蔬菜、水果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
(二)农药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我国农药品种较少,单一农药品种的多年重复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农药得使用效果不断降低,因此农民必然要加大对农药的使用量。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面积达25亿亩以上,受农药污染的面积达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7以上,土壤的农药污染状况相当严重。
(三)地膜所导致的“白色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农田中的残膜很难降解,而且回收难度大,自然分解则需要100年以上。土壤中的残膜不仅影响土壤耕作,阻碍土壤养分、水分和空气运行,破坏土壤结构,使土质下降,妨碍作物扎根和对水肥的吸收,而且也影响作物得生长发育和产量。
三、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以前,农村基本上没有生活垃圾,极少的生活垃圾也都是以剩菜、剩饭、菜叶、瓜皮为主,无毒、无害,也都可以作为肥料回田,是可以随时降解、循环使用的。而如今,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多,大量不可降解物也正在大举“入侵”农村。另外由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会存在乱丢医疗垃圾现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对目前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四、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肉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据统计,我国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
五、农作物秸秆污染
山西是一个农业大省,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在早些年,农民对作物秸秆总是加以充分利用。但目前大部分作物秸秆走向了末路,成为废弃物。
六、农村工业污染
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山西省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策。然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采煤,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相当一部分企业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周围的土壤、大气和水体。
七、电子产品造成的污染
现在很多村民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换代非常快,由此而促使了电子垃圾的飞速增长。据了解电子垃圾的危害特别大,一个纽扣般大的电池泄漏后,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用量。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大家吃了这些耕地上打出的粮食以后,会产生致癌、致畸形和致突变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还会影响女性,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王星龙.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1.
[2]李彩宝.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
[3]魏钰,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现状和后果[J].中国科技成果,2007.19.
[关键词]内源型;外源型;白色污染;生活垃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日子越过越好。可是,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却发生了异样的变化。
煤炭是带动山西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资源。这样一种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具有双刃性: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了。虽然人口在不断增长,但对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却没有与时俱进,由此使山西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内源型环境污染和外源型环境污染两种。外源型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即来自于农村以外的污染。而内源型污染,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不合理。例如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使用农药的不恰当;二是农村生活污染。农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三是本地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工业污染……这些污染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埋下了很深的隐患,并且已经在农村造成了“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一、城市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技术条件的落后,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因此农村成为了城市垃圾的转移地,城市垃圾正在吞噬着农村 。
二、化肥、农药、地膜的污染
(一)化肥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即农药、化肥的残留不仅使农作物中有害成分显著提高,也使土壤的品质严重降低。
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最好的化肥被作物吸收的程度也不足35%,大量的剩余化肥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了水源,导致了蔬菜、水果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
(二)农药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我国农药品种较少,单一农药品种的多年重复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农药得使用效果不断降低,因此农民必然要加大对农药的使用量。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面积达25亿亩以上,受农药污染的面积达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7以上,土壤的农药污染状况相当严重。
(三)地膜所导致的“白色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农田中的残膜很难降解,而且回收难度大,自然分解则需要100年以上。土壤中的残膜不仅影响土壤耕作,阻碍土壤养分、水分和空气运行,破坏土壤结构,使土质下降,妨碍作物扎根和对水肥的吸收,而且也影响作物得生长发育和产量。
三、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以前,农村基本上没有生活垃圾,极少的生活垃圾也都是以剩菜、剩饭、菜叶、瓜皮为主,无毒、无害,也都可以作为肥料回田,是可以随时降解、循环使用的。而如今,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多,大量不可降解物也正在大举“入侵”农村。另外由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会存在乱丢医疗垃圾现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对目前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四、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肉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据统计,我国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
五、农作物秸秆污染
山西是一个农业大省,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在早些年,农民对作物秸秆总是加以充分利用。但目前大部分作物秸秆走向了末路,成为废弃物。
六、农村工业污染
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山西省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策。然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采煤,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相当一部分企业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周围的土壤、大气和水体。
七、电子产品造成的污染
现在很多村民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换代非常快,由此而促使了电子垃圾的飞速增长。据了解电子垃圾的危害特别大,一个纽扣般大的电池泄漏后,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用量。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大家吃了这些耕地上打出的粮食以后,会产生致癌、致畸形和致突变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还会影响女性,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王星龙.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1.
[2]李彩宝.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
[3]魏钰,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现状和后果[J].中国科技成果,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