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临摹可以说是每一位画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历代的绘画作品中不乏临摹的精品。如“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及阎立本的《步辇图》等相传都为摹本,后人皆奉之为上品,模写既可以体现画家的基本功,又可以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足见古人对这一技法的重视,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模写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作品的整体形势有把握,更要在审美经验上有一定的积累。历代画论中对于临摹的a记载甚多,绘画的技法需要借鉴前人经验,学古人之长,得之心源,融会贯通,以古人之法度,运自我之精神,也就是说模写是能为创作服务的。
【关键词】模写;临摹;重形;重神;六法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他把模写定义在六法中说明了古人对这一技巧的足够重视,中国画的学习讲究师承关系,许多著名画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不是把握住了这条法则,历代的画论中对于这一思想的记录也很多,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践,一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也就是学习,二可以流传画作。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吸收古人绘画的精华,这是我们研究传统绘画所不可缺少的。
一、与古为徒,取法乎上
初学绘画者,临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国2000多年的绘画艺术传统,一直是在取法古人之优秀作品的基础上传承下来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师承关系,更是内在的继承与发展。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传移模写,这是指导历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法则。
就模写而论,一是可以扎实画家的基本功,初始学习绘画,在画理及水墨的表现形式上皆不通,可以说学习古人是为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于此便有了方法方向,加之锻炼让古人的东西在自己的手里抒发出来,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果在一切不明白的情况下闭门造车,则断了师承的关系和传统的延续,实在很难说这样是对的,如此反而易误入歧途;二是画家在一定水平上的模写,这样更多是要学习前人笔墨的精到之处,细节的变化及前人绘画时的心理状态,运笔的快与慢,墨色干湿浓淡,这些都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如此旨在说明“与古为徒”。
清代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讲:“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看其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安放若何?出入若何?”①与古为徒,就像一盏灯,踏实静心学习前人的用笔、用墨和构图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历代传世名作往往兼具技法与思想,技法可以通过勤学苦练的方式来提高甚至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思想关乎人的气质与学识,并与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并非通过简单的练习就可达到,如元代大家倪云林,其所擅长的折带皴与道家的简逸思想相结合使得画面显得更加有意味,人观之其笔墨神韵,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他所达到的这种高度,亦是在学习荆浩、董源、李成等名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之思想而得来。
《易经》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此话用在书画上则要求我们要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往往在这条路上走偏了,选择不得法,不利于自己艺术思想的提高,所以要选择名作。传世名作之所以为上乘,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它不单单是一幅作品,更是历代人思想的锤炼及对于传统的延续。观古今大家,无不是取法上乘,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兼具自己的内在气质,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高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借古开今”。在选择作品上,学画者一般很难见到原作,所以在去选择印刷版本时要考究,要选择质量精细、笔墨清晰,最好是效果逼真于原作的版本。
二、“重形”与“重神”
在模写的过程中可以激发绘画者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与前人思想相碰撞的过程,如何通过模写来更加准确地理解一幅作品,我想一是在“形”,一是在“神”,是否要有一个侧重点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形是一个物体的外在,是实际的具体的,神是一个物体内在,他抽象又隐含,如灵魂一般存在。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追求也有不同,重形与重神在不同的时期均有体现,重形可以把事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重神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内在神韵与精神,不同的社会思想背景产生了这两种判断标准。
中国传统绘画的至高追求并非只侧重于形神各一点,也就是说要把握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精神内涵,对外在的更好的控制也是为了让作品整体更加传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单就模写来讲,初期还是以掌握基本笔法为主,行笔要细致观察,临摹首先在于逼真,继而参以己意,从古画中脱胎换骨。临摹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对一家之法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造型及精神上的特点,不讨泛泛而临。临摹前人的作品是许多优秀的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他可以考验一个画家的内在实力,尚形得其外在形势,尚神得其内在精神。而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描绘物体外在时加以把握其神韵,才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就是要形神兼备。
三、积累传统,借古开今
中国画的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能理解传统的笔墨,也就是说没有参照,没有出处,这种艺术的价值无法判定,陈洪绶于《老莲论画》中讲:“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艺术上也是要讲究师承关系、渊源关系,这样的文化才能一脉相承。中国画的画法丰富多样,要想统统掌握必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也没有必要去全部掌握,最主要的还是多学习古人,其实这是一件很深奥的事情,对待古人的作品,你不仅要把握笔法墨法和作品的形式,还要理解画家创作此幅作品的背景,多方面对作品的认识有益于加深自己对古人作品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对于古人学习的积累不能太过呆板,为积累而积累这种僵化的学习必然是失败的,这不能说是对古人学习的错误,而应该归结于学习者自身思想认识的错误。我们对于传统的积累并不是堆积叠加,而是有选择性的,《郑板桥集》云:“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③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人时要选择与自己气质相符的精华内容,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之就等同于呆板 “复制”,学习积累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艺术修养,在创作中为自己定好坐标,选择性积累多了、对于笔墨画法的掌握到位了才有利于自己创作型思想的发挥。
借古开今就是要我们学习古人画法并充分融会贯通,继承发扬并开创出新的技法,也就是创作,它要求我们自己在认识传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来表达客观事物。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论山水》中讲:“谓以古人之法度,运自己之心思也……谓运我之心思不可暂忘古人之法度也。心思虽变化无方,法度则一定而不易。”④对于创作而言还是运用古人的章法结合自己的思想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是变化无穷的,但章法一定要学习传统。
一切的创作都始于对传统的学习,古往今来的大师亦是如此,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造诣很高,他对石涛、八大山人、梅清等名家颇有研究,可以说他对传统的研究是有一定脉络的,他对于传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单纯地习古,而是为了借古开今,他对于绘画创造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其泼彩艺术就是其对于绘画创新的一种形式。古今大家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对于传统的深厚积累可以说是一个画家创作的基础,积累得越多、融汇得越多则创作的思想形式也就越多,这是一个画家的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的创新之法。
注释:
①②③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④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关键词】模写;临摹;重形;重神;六法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他把模写定义在六法中说明了古人对这一技巧的足够重视,中国画的学习讲究师承关系,许多著名画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不是把握住了这条法则,历代的画论中对于这一思想的记录也很多,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践,一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也就是学习,二可以流传画作。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吸收古人绘画的精华,这是我们研究传统绘画所不可缺少的。
一、与古为徒,取法乎上
初学绘画者,临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国2000多年的绘画艺术传统,一直是在取法古人之优秀作品的基础上传承下来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师承关系,更是内在的继承与发展。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传移模写,这是指导历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法则。
就模写而论,一是可以扎实画家的基本功,初始学习绘画,在画理及水墨的表现形式上皆不通,可以说学习古人是为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于此便有了方法方向,加之锻炼让古人的东西在自己的手里抒发出来,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果在一切不明白的情况下闭门造车,则断了师承的关系和传统的延续,实在很难说这样是对的,如此反而易误入歧途;二是画家在一定水平上的模写,这样更多是要学习前人笔墨的精到之处,细节的变化及前人绘画时的心理状态,运笔的快与慢,墨色干湿浓淡,这些都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如此旨在说明“与古为徒”。
清代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讲:“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看其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安放若何?出入若何?”①与古为徒,就像一盏灯,踏实静心学习前人的用笔、用墨和构图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历代传世名作往往兼具技法与思想,技法可以通过勤学苦练的方式来提高甚至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思想关乎人的气质与学识,并与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并非通过简单的练习就可达到,如元代大家倪云林,其所擅长的折带皴与道家的简逸思想相结合使得画面显得更加有意味,人观之其笔墨神韵,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他所达到的这种高度,亦是在学习荆浩、董源、李成等名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之思想而得来。
《易经》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此话用在书画上则要求我们要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往往在这条路上走偏了,选择不得法,不利于自己艺术思想的提高,所以要选择名作。传世名作之所以为上乘,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它不单单是一幅作品,更是历代人思想的锤炼及对于传统的延续。观古今大家,无不是取法上乘,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兼具自己的内在气质,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高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借古开今”。在选择作品上,学画者一般很难见到原作,所以在去选择印刷版本时要考究,要选择质量精细、笔墨清晰,最好是效果逼真于原作的版本。
二、“重形”与“重神”
在模写的过程中可以激发绘画者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与前人思想相碰撞的过程,如何通过模写来更加准确地理解一幅作品,我想一是在“形”,一是在“神”,是否要有一个侧重点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形是一个物体的外在,是实际的具体的,神是一个物体内在,他抽象又隐含,如灵魂一般存在。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追求也有不同,重形与重神在不同的时期均有体现,重形可以把事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重神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内在神韵与精神,不同的社会思想背景产生了这两种判断标准。
中国传统绘画的至高追求并非只侧重于形神各一点,也就是说要把握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精神内涵,对外在的更好的控制也是为了让作品整体更加传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单就模写来讲,初期还是以掌握基本笔法为主,行笔要细致观察,临摹首先在于逼真,继而参以己意,从古画中脱胎换骨。临摹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对一家之法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造型及精神上的特点,不讨泛泛而临。临摹前人的作品是许多优秀的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他可以考验一个画家的内在实力,尚形得其外在形势,尚神得其内在精神。而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描绘物体外在时加以把握其神韵,才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就是要形神兼备。
三、积累传统,借古开今
中国画的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能理解传统的笔墨,也就是说没有参照,没有出处,这种艺术的价值无法判定,陈洪绶于《老莲论画》中讲:“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艺术上也是要讲究师承关系、渊源关系,这样的文化才能一脉相承。中国画的画法丰富多样,要想统统掌握必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也没有必要去全部掌握,最主要的还是多学习古人,其实这是一件很深奥的事情,对待古人的作品,你不仅要把握笔法墨法和作品的形式,还要理解画家创作此幅作品的背景,多方面对作品的认识有益于加深自己对古人作品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对于古人学习的积累不能太过呆板,为积累而积累这种僵化的学习必然是失败的,这不能说是对古人学习的错误,而应该归结于学习者自身思想认识的错误。我们对于传统的积累并不是堆积叠加,而是有选择性的,《郑板桥集》云:“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③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人时要选择与自己气质相符的精华内容,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之就等同于呆板 “复制”,学习积累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艺术修养,在创作中为自己定好坐标,选择性积累多了、对于笔墨画法的掌握到位了才有利于自己创作型思想的发挥。
借古开今就是要我们学习古人画法并充分融会贯通,继承发扬并开创出新的技法,也就是创作,它要求我们自己在认识传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来表达客观事物。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论山水》中讲:“谓以古人之法度,运自己之心思也……谓运我之心思不可暂忘古人之法度也。心思虽变化无方,法度则一定而不易。”④对于创作而言还是运用古人的章法结合自己的思想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是变化无穷的,但章法一定要学习传统。
一切的创作都始于对传统的学习,古往今来的大师亦是如此,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造诣很高,他对石涛、八大山人、梅清等名家颇有研究,可以说他对传统的研究是有一定脉络的,他对于传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单纯地习古,而是为了借古开今,他对于绘画创造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其泼彩艺术就是其对于绘画创新的一种形式。古今大家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对于传统的深厚积累可以说是一个画家创作的基础,积累得越多、融汇得越多则创作的思想形式也就越多,这是一个画家的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的创新之法。
注释:
①②③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④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