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不再缺席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与师生相伴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的课应该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上既有心灵的火花,又有感情的传递;既有生活的灵动,又有想象的异彩。但现实如何呢?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生却昏昏欲睡、无所事事;教师按部就班、条分缕析,学生笔走龙蛇、忙于记录;教师设计问题,结果是自问自答,学生故做沉思、神游课外……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水波不兴,波澜不起,任你有再高的学识、才能,面对思维缺席、大脑停滞、情感冻结的学生,想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实现情感价值,都成了一纸空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上不再缺席,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呢?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首先要进入课堂状态,
  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要追求一种状态,一种较适合学生都“在场”的状态。只有出于都“在场”的状态,课堂才能完成触动学生思维的表演,显现课堂的智慧。所谓课堂的智慧,有时就是教师吸引学生“在场”的智慧。教师要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其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识和思想健康发展的母体。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在解读文本中使用的方法、遇到的难点、困惑及其解决方法,都为学生解读、引领学生思维做好了铺垫,使指导学生分析、思考、感悟、体验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如果教师只是按教参照本宣科,不加深入领会,教书与文本、与学生之间就缺少了思维困惑、情感碰撞方面的交流,使文本游离于教学之外,融入不了课堂之内,自然会导致学生的“不在场”,导致学生思维的缺席。
  其次,教师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灵魂要用灵魂塑造,情感要用情感打动。语文教师不能只是讲别人的文章,分析别人的感情,而应该是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沟通的纽带,要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情随文动,言语传情,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感召和引领下,融入课堂,走进作品,体味情感,赏析语言……
  课堂上,有了教师的激情四射、神采飞扬,才会有学生的情趣盎然、兴致勃勃;有了教师的悲壮低沉,学生才会为作者的境遇慨叹,为不屈的灵魂喝彩。悲伤处,教师声音哽咽,学生眼含泪水;高兴时,教师声音灵动,学生也会在快乐的殿堂翻飞……情到兴极处,美在渲染,爱在渲泄,情在流淌,眼泪在飞溅,笑声在荡漾,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阅读对话才能真正实现。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课堂
  师生互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唤醒是对人主体意识的一种尊重,是一种心智活动。语文教育中倡导“唤醒”,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唤醒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觉得学生难教,或课上得味同嚼蜡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把学生唤醒了吗?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了吗?有些学生汉语语感好,有些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有喜欢阅读的,有喜欢写作的,还有见解独到、思维甚而有点怪异的,凡此种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了吗?教师给他展示的机会了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考、质疑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才能,体味成功的喜悦,发现语文的魅力,感受语文带来的审美的愉悦、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纷呈、哲理的深刻。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才不会缺席。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体验”就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学生的见解可能会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有偏差、错误,这并不重要,因为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在活动,情感有体验,这些才是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是可喜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学生思维中的阻塞、情感上的困乏,教师应适时点拨,顺势深化,从而实现学生灵魂的觉醒。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唤醒主体意识,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调动学生思维。
  
  
  巧妙设置问题,点拨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良好的提问,成功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找到自信,调动思维,激发浓厚的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让全体学生思考,让大家都有话说。问,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发钻研的激情,让差一些的学生也能找到成功的途径,增强信心,激发热情。要由浅入深地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因人设问,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避免问题过易,没有思考价值,或过大过空过难,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
  
  及时有效地评价,构建和谐课堂,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有效、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感悟从单一走向丰富,思考的时空更加自由,教师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既不能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管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味地叫好,赞誉;也不能不置可否,让学生如坠雾里云中,不知孰对孰错;更不能一棒子打死,挫伤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型。教师必须作出及时、有效、客观的评价,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学生回答的精彩处,教师要有落到点子上的由衷的赞美;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疑惑时,教师要通过追问式评价,引导学生思考、评价、讨论,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互动氛围,使学生的认知、体验变得更加敏锐、丰富。
  
  改变以一贯之的教学模式,激发课堂
  无穷的魅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追求分数,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刻板,教法单一,没有新意,缺乏活力。学生厌倦,教师疲惫,没有了任何语文的魅力。“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而且,语文课必须是个有魅力、有灵魂的场所。那么,美丽从何而来?这里有来自教师自身学识、才情、个人风格上的魅力,有来自文本的魅力,有学生回归课堂、情思涌动的魅力,更有打破常规模式、采用灵活多样教法给学生带来的一次次惊喜、意外创造的魅力。如朗读课,师生应全身心投入,力求把文中之情通过声音传达得淋漓尽致;语言品味课,教师要把每一字、每一句的神韵味道分析得入情入理、咀嚼得有滋有味;讨论探究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析理辨义,博采众长,展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讲授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深刻生动地讲解分析,示范指导学生阅读、赏析……文章不同,教法各异,篇篇有特色,节节展风采,教师要综合考虑课文、自身学养、学情的实际情况,打破旧有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活力,增添语文魅力,吸引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中学)
其他文献
"兮兮"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新出现的一个形容词叠音后缀.在大陆,它勃兴于上世纪80年代,它源于西南官话、吴方言中的"[(i55)(i55)]",书面上写作"兮兮"的写法是由台湾作家琼瑶的
期刊
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产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始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合理的预算管理可以有效降
农业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确定工作的通知》。通知说,财政部已将2012年中央财政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6.9亿元的指标提前通知各省级财政